周躍寶
師:從外形、性情等方面說說這三只貓。你可以這樣說:從_______(此處引用原文)一句中“________”(詞語或短語)可以看出,這是一只_______(此處用自己的話概括)貓。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交流明確)
生:從“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一句中“活潑”、“滾來滾去”可以看出,這是一只活潑可愛的貓。(板書:第一只貓活潑可愛)
師:如果把“滾來滾去”換成“跑來跑去”,不也可以寫出貓的活潑可愛嗎?
生:(思考)不好,因為前面說這只貓像“帶著泥土的白雪球”,說明這是一只身材圓潤的貓,所以“滾來滾去”這個詞更能體現(xiàn)貓的身形特點。
師:這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準確而優(yōu)美的語言。
生:從“這只小貓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shù)仫w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中的“亂跑”、“爬樹”、“撲過去捉”等詞語可以看出,這是一只更活潑有趣的貓。(板書:第二只貓 更有趣活潑)
生:從“一見我進門,便飛也似地跑進去了”“一放手,又極快地爬上去了”中的“飛也似地”“極快”可以看出,這是一只動作敏捷的貓。
(板書:敏捷)
生:從“(第三只貓)也不去捉鼠,終日懶惰的伏著,吃得胖胖的”這句中的“終日”“伏”可以看出,這是一只憂郁懶惰的貓。(板書:第三只貓憂郁懶惰)
師:很好,聯(lián)系后一句“吃得胖胖的”,我們從這個“伏”字上完全可以想象出這只貓體態(tài)的臃腫以及我們一家人對這只貓的不喜。再回想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中的“伏”字,是不是同樣的細膩傳神。
師:我們剛才主要通過對貓的正面描寫了解了這三只貓的特點,從中可以看出前兩只貓的活潑可愛和第三只貓的憂郁懶惰。接下來,我們從側面描寫的角度繼續(xù)交流,依然運用以上表達句式,從“我們一家人”對待三只貓的不同舉動來概括這是一只怎樣的貓。
生:從“三妹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會。我們都很替它憂郁。三妹特地買了一個很小很小的銅鈴,用紅綾帶穿了,掛在它頸下,但只顯得不相稱”一句中的“種種”“特地”等詞語可以看出,這是一只惹人憐愛的貓。(板書:第一只貓 惹人憐愛)
生:從“她(三妹)慌忙地跑下樓來”“家里的人都忙亂的在尋找,但終于不見”等句中的“慌亂”“忙亂”可以看出家人對第二只貓的在意,這是一只大家都很喜歡的貓。(板書:第二只貓討人喜歡)
生:對前兩只貓,三妹“常在課后回家時,逗著貓玩”,“常指它笑著罵道”,對第三只貓,三妹“有時也逗著它玩”,從對前兩只貓的“常”到對第三只貓的“有時”,可看出連最喜歡貓的三妹也對第三只貓興趣不大,說明它是一只不討人喜歡的貓。(板書:第三只貓不討人喜歡)
師:很好,你很細心,通過對前后類似詞語的比較,更能對比出第三只貓在我們家的生存狀況。文中哪個詞能直接地表明第三只貓在我家的地位?
生:(異口同聲)若有若無。(板書:若有若無)
生:從“妻道:‘張嬸,留心貓,它會吃鳥呢?!瘡垕鸨闩軄戆沿堊搅巳ァ边@句中的“捉”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只不大討人喜歡的貓。
師:為什么呢?
生:“捉”這個詞可以推想出張嬸動作的直接粗暴,絲毫不喜歡這只貓。
師:你對文字的感受真是特別敏銳。我們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想象一下,如果是喜歡這只貓,會用怎樣的動作?
生:抱。
生:前面寫第二只貓,“飯后的娛樂,是看它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里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來。一放手,又極快地爬上去了”。這句中用的就是“抱”,可以看出“家人”動作的溫柔,對第二只貓的喜歡。
師:你真細心,這就是關注細節(jié),不輕易放過一字一詞。通過我們剛才的咬文嚼字,我們讀出了三只貓不盡相同的性情及生存狀況,讀出了文字背后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這為我們后面的再深入分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nóng)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目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師生很難真正走進文本,尤其是進入新課改,走向小班化以來,“課堂很熱鬧,答案很豐富”。這很可能是因為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完善,卻忽視了對作為閱讀教學載體的文本的重視,而這恰恰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王崧舟老師在《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途》的講座中談到,“文本細讀”就是引發(fā)對語言的敏感,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就是打開自己的生命,對文本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是每一個標點符號,保持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將文本里里外外梳理個透,殫精竭慮,敲骨吸髓,讀出課文背后的深意,用自己的言語經(jīng)驗、言語感悟、言語智慧乃至言語人格去與文本對話,與學生對話,喚醒學生的言語生命意識、促進學生的言語生命發(fā)展。
品味語言是語文老師的教學基本功,作為學習的引導者,老師更要品味、體悟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學一篇文章必須逐字逐句講解,課標中“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一句已經(jīng)明確要求文本細讀選擇的詞句特點:就是說文本細讀指向的是關鍵性的重要詞句。
例如,在前述《貓》的教學片斷中,對“捉”、“抱”兩個詞語的分析品味,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就能非常準確地體會“我們一家人”對第二只貓和第三只貓的不同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區(qū)分不是通過文中直接的標簽式的形容詞來界定,而是蘊涵在“我們一家人”細微的動作行為中。如果教師缺少這種語言的敏感,只是泛泛地概括出對貓的喜歡或不喜歡,將學生已知的、現(xiàn)成的、無須理解的內(nèi)容反復講授,僅僅還只是在文本表面滑行,自然難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再如,筆者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在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好喝懶做”又自視清高,不屑與“短衣幫”為伍的品性時,就敏銳地抓住文中孔乙己“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柜臺”中的“長”字,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里要特別強調孔乙己的指甲的長短,稍加點撥,學生多是恍然大悟,興致盎然。
凡此種種,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和鑒賞能力才能在這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師對文本的分析解讀能力才能在這點滴積累中得到長足進步。舍此,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