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如登
課程理念的變化必然要求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核心因素應該是教師角色的轉(zhuǎn)換。實際上,角色轉(zhuǎn)換是一個過程,是教師以其頭腦中的理念與實際的教學實踐不斷碰撞、調(diào)整與完善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如果這個過程能夠充分地進行,則新課程的實施就會真正發(fā)生。
改變長期以來教師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為“平等首席”。教師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學生中間,以一個平等對話者的姿態(tài)融入學生當中,參與談論,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長和合作伙伴。
例如,在講《游褒禪山記》時,教師先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向?qū)W生提出自己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遇到了幾個沒有理解好的字,如“觀”“名”“險”等,請學生解釋一下。然后接著問,《游褒禪山記》跟《桃花源記》和《岳陽樓記》都是“記”,它們有什么不同呢?這樣就會引導學生探討游記這個問題。教師這樣上課,就使自己由原來的控制者轉(zhuǎn)向了“平等首席”,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會得到有效調(diào)動。
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的語文教師,往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為己任,把學生當成了“受道、受業(yè)、供惑”的被動求學者。這種單向的傳遞和接受正是新課程所摒棄的。新課程倡導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教師作為參與者,應該從如下方面體現(xiàn)自己的角色定位: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體驗,肯定他們的感情和想法。
例如,教師在講《說木葉》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加主動地探求木葉這一詩歌意象的深刻蘊含,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詩歌意象資料。然后舉屈原的《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與學生一道探討對比賞析“落木”“木葉”的深刻意境。
組織者角色是指教師由“知識的權(quán)威”轉(zhuǎn)向?qū)W生學習的服務者、組織者、學生學習條件的創(chuàng)造者。具體到每一節(jié)課,教師組織者角色應表現(xiàn)為:引發(fā)問題情景;同時,在內(nèi)容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圖像、聲音、文字等;在方式上,組織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成果匯報等形式。然后教師以引導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鑒的問題解決思路與模式。
例如,講《赤壁賦》一課時,先播放畫面優(yōu)美的赤壁泛舟圖幻燈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樂朗誦,使學生的思維進人到泛舟游赤壁的優(yōu)美意境中,將學生帶入一個愉悅而美好的情境。學生產(chǎn)生了探究興趣后,適時地為學生的自主探究鋪路架橋:①畫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樣描繪的?②在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蘇子)有怎樣的活動?③主人公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活動?以上三題的設計使學生由觀看幻燈片的感知過渡到審美鑒賞,三道題銜接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認識并懂得鑒賞文學作品的一些規(guī)律性常識,即什么樣的景色、情境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心情和舉止。同時,三道題也鍛煉了學生篩選信息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然后,教師與學生一道完成本課的難點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圖”中客吹洞簫的片段幻燈,配之哀怨、傷感的旋律。然后質(zhì)疑:①客吹洞簫之音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②客為什么會吹出這樣的曲調(diào)?(幽美的景色、閑適的心態(tài),蘇子既誦且歌,可這個客為什么如此不識時務,奏出如此不和諧的音符?)最后通過小組匯報、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方式使學生對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探討與評價,不僅掌握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而且也掌握了方法。
教學過程的分享者角色是指教師通過發(fā)動學生收集、展示信息來做課外信息的分享者,通過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學生成功,進而成為學生成功的喜悅的分享者。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到互聯(lián)網(wǎng)、書刊雜志、報紙、廣播等媒體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通過師生交流,教師就可以更多地分享和欣賞到社會不同層面的文化信息,并以此來充實自己。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為學生的成功鋪路架橋,學生取得了哪怕一點成績,也要做出欣賞的表示,在分享學生成功的同時,更要激發(fā)他們繼續(xù)學習、探索的熱情。
如果說新課程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是一位帶給我們福音的天使,需要我們虔誠地迎接的話,那么,我們迎接的最好方式就是對自己的角色做出全新的調(diào)整。唯有如此,新課程才會煥發(fā)出迷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