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南
初中生寫作文,應學習怎樣使自己的語言文字變得精美,有吸引力,使讀者一讀而不能釋手,也就是要怎樣使自己的文章變得有文采,使之“言而有文,行之愈遠”。賈島的一個“敲”字,王安石的一個“綠”字,都是錘煉語言之舉,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著名先例。而入選教材的課文,無不文質(zhì)兼美,每一篇都可以看做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币虼耍蛘n文學習錘煉語言的本領,以增加學生作文的文采,就成為寫作教學的一種必然。而自進入21 世紀以來,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學科教材編寫異彩紛呈,尤其是語文學科教材,秉承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旨意,根據(jù)課程標準的指導,教材選文無不力求既傳承經(jīng)典,又緊跟時代,分組編排,精益求精。這些都是值得學生借鑒的。
在初中生的作文訓練中,記敘文是主要的。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離不開描寫,諸如人物描寫、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景物描寫等,以期通過色彩鮮明、立體感強、生動形象的文字把描述對象的狀態(tài)說個清楚;或言之,通過語言再現(xiàn)自然景色、事物情狀,以及表現(xiàn)人物的具體形貌、內(nèi)心世界,使描摹的對象,就像一幅幅連貫的畫面一樣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因此,學生的作文語言要想達到搖曳多姿、精妙鮮活的水平,就必須在描寫上下工夫。
表現(xiàn)在語文教材中,景物描寫的范例最多也最為典型。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寫“下點小雪”后的山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吹動……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老舍以一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引領全段,以“最妙”二字暗示下文之美,然后對雪景進行描述。一方面,他大膽啟用色彩描寫景物,青黑、白、藍、暗黃、粉,每一種顏色運用得恰如其分,給人非常強烈的畫面感;另一方面,又用似有似無的“花衣”之“動”來襯托畫面之“靜”,使讀者的畫面感愈發(fā)強烈;同時,如“那點薄雪好像害了羞”,景色描寫中擬人修辭手法的加入,也使靜態(tài)的雪景因文字的靈動而變的畫面“靈動”。這種以動寫靜在《竹林深處人家》中也有運用,“我們正要離去,忽然傳來了女孩子們的歡笑聲。那聲音隱蔽在竹林深處,看不見人,聲音卻愈來愈進”,給人一種“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感覺。
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排的寫作訓練是“描寫景物”。強調(diào)描寫景物要仔細觀察以抓住景物特點,并以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為例,對其方法進行必要梳理。事實上,這樣的課文非常多,像《巴東三峽》、《周莊水韻》、《滿井游記》、《小石潭記》等,仔細研究,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與增添文采大有裨益。
“想象是靈魂的眼睛”,“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象力最豐富”。這兩句話,前者是法國詩人儒貝爾所言,后者是英國歷史學家麥考萊說過的話?;钌纳顚嵺`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這些。心理學研究也已經(jīng)證明,想象有助于為經(jīng)驗提供意義,為知識提供理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把這一點用于學生寫作,學生的思維就能突破時空桎梏,如《文心雕龍》所言,會達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境域。自然學生的作文語言也就相應地會恰到好處、奇妙無窮。這樣的語言實例,在我們的生活與學習中有很多,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通過想象使語言出彩的經(jīng)典范例,教材中非《陌上?!纺獙佟N闹袑懥_敷的美,始終不著一字,卻無一字不是寫羅敷之美的:“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行者、少年、耕者、鋤者,一干人等該干的事情都沒干好,最后還相互埋怨,只因為“但坐觀羅敷”,只因為羅敷長得太美了。至于羅敷之美到底有多美,是否可以超越“沉魚落雁”之容、令“閉月羞花”自愧,作者匠心獨運,根本沒正面述說,只側面烘托。于是,讀者對羅敷的美只好獨自想象,無拘無束,情人眼里出“羅敷”——每個讀者心中的羅敷都是最美的了。這種以想象來為語言著色的作品,無疑其蘊涵的審美情趣也是典雅的。
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與九年級下冊各自第五單元的寫作訓練“編寫童話故事或科幻故事”和“描繪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都是很好的想象力訓練。教師在指導學生關注寫作情節(jié)中的想象力的同時,也要指導學生注意以豐富的想象為自己的寫作語言著色,跌宕生姿的情節(jié)都要以美好的語言來裝飾的。
修辭的作用在于對語言的調(diào)整、修飾和美化,以使語言達成某種藝術效果。像《三國演義》、《水滸傳》、《駱駝祥子》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都特別注意這一點,以大量的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方法,把場景描寫的壯闊雄偉,使文章氣勢恢宏、語言鏗鏘優(yōu)美。這樣的例子在課文中也非常多見,如《春》中寫春天的到來,“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以擬人手法極細切地把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描摹下來。又如,《濟南的冬天》中寫老城,“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仍是擬人手法,一連串的擬人化無情為有情,形象地烘托出濟南老城溫暖舒適的環(huán)境。
語文課本中的很多作品,還會大量運用夸張、對比、比喻等手法來達成某種效果、豐富文章所要表達的意蘊。如《故鄉(xiāng)》中寫閏土的手,“他……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以昔日印象中的紅活、圓實對比今日見到的粗、笨、開裂,像“松樹皮”一樣,使得句子的意蘊大為加深,引人深思,增強了表現(xiàn)力和穿透力。以整句與散句的巧妙運用來達成某種效果,也是很多作家所追求的。如前述引用《春》中寫春天到來的句子,散句為主,整句穿插,讀之即會感受到自由散板的旋律中透出的一種整齊、勻稱的美感,和諧而暢達。而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效果之一。
總而言之,評判學生作文的優(yōu)劣,語言是否精彩是參考因素之一。幫助學生使寫作語言出彩,需要教師指導學生認真研究教材語言,感受其使用特點。一是從描寫入手,學習教材語言的鮮活美感;二是學會想象,學習教材語言的典雅情趣;三是強于修辭,學習教材語言的斑斕色彩。通過老師悉心研究教材的語言,多多指導,學生作文肯定會妙筆生花。
當然,使學生寫作語言出彩的方法遠不止于此。無論是什么樣的方法,學生對其掌握的過程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多多研究教材語言,多讀多想,仔細推敲,認真感受其語言使用的特點,這對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非常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