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彬
從近些年進入職業(yè)高中就讀的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來看,由于有了新課程背景及區(qū)域推進的某些教學模式的熏陶,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在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方面,較之以往的學生而言,都有明顯的進步。這是一種可喜的現(xiàn)象,說明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職業(yè)高中學生所追求的職業(yè)素養(yǎng)而言,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予以發(fā)現(xiàn)和矯正。
語文課堂上,學生展示的基礎是什么?這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展示基本遵循了一種模式,即在提出展示的要求之前,學生總會自主學習一番,然后進行展示。學生展示的是什么呢?往往是將導學案或者課后問題的答案重新敘述一遍,也就是將已經(jīng)完成的問題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語言,或者在語言表達的時候加一些感情色彩甚至是動作,學生認為這就是展示。這樣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地存在于語文課堂上,似乎已經(jīng)成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一種習慣。
筆者以為這樣的展示是有問題的,其關鍵就在于學生展示的基礎出了問題。根基不牢,展示自然就會出現(xiàn)同質(zhì)且無效的情形。
以《雷雨》的課堂展示為例。文中的主人公周樸園是否懷念侍萍這個問題,歷來都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且有趣的問題。筆者每次教到此文,都會將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而且給足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這一策略是適合職業(yè)高中的語文教學的,因為在筆者看來,職業(yè)高中的語文教學應當追求深度,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尤其是在應試壓力相對較小的情況下,這樣的教學選擇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更有意義。這幾年,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似乎有些千篇一律:周樸園并不是真的懷念侍萍,他的懷念其實是一種虛偽的表現(xiàn)。應當說,學生的這一回答多少在筆者的預料當中,但當學生在課堂展示中那樣自信且?guī)谉o回旋余地的回答時,筆者就詫異了。經(jīng)過不斷地追問,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去判斷,筆者知道了學生課堂展示背后的思考:他們基于對《雷雨》這一作品的前置性理解,基于對手邊參考資料的“參考”,因而得出了如此高度統(tǒng)一的答案。
筆者以為這樣的課堂展示是膚淺的,也說明學生的語文理解是有問題的。任何一個文本,尤其像《雷雨》這樣的經(jīng)典文本,對其解讀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而不是照著某個參考答案去“背書”。因此,展示不是某個標準答案的語言展示,而是讀完文本后感想的展示,這是語文理解的本義所在。譬如周樸園這一人物,他在具有舊社會資本家諸多缺點的同時,并不缺乏人性中最基本的良知,因此對侍萍的感情是復雜的,思念也不全是虛偽的。至少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認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語文教學應當是追求真實的,職業(yè)學校教出的學生也應當是追求真實的。真實是當下最寶貴的品質(zhì),也是高素養(yǎng)職業(yè)學生能力的基本體現(xiàn)。
曾幾何時,語文教學包括職業(yè)高中的語文教學在內(nèi),總在有意無意地追求課堂上的所謂精彩,華麗的詞藻與“高大上”的答案常常成為點綴語文課堂的色彩。在這樣的色彩下,一些雖不那么鮮亮卻真實的東西就被掩蓋了。對于語文課堂展示而言,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譬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學中,當筆者著力于追求基于語文理解上的課堂表達時,學生其實也感覺到了筆者并不只是追求華麗的參考答案,因而就敢于將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這種想法不完全拘泥于“中國話劇現(xiàn)實主義的基石”,也沒有受縛于所謂的“情感的迫切的需要”而去剖析社會和歷史的深重罪孽,因為有學生評價這樣的說法有些戾氣。而當有學生從人性角度去剖析文中的主人公,并在課堂展示中說出類似于“對于一個舊社會資本家的批判不能帶有極端的思維”,“無論什么樣的人都不會是黑白分明的,因為有哲學家說‘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對人的判斷不能非白即黑,而應當看到事物的兩面性”的判斷時,筆者以為這樣的展示是基于真實的理解,也是有個性的理解,他們將自己對周樸園的分析上升到對人的認識,自然是值得肯定的。
無數(shù)次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的課堂展示總追求“單打獨斗”,究其原因,竟然多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形成了追求教師表揚的習慣。即使學生在經(jīng)由小組討論等學習形式之后,竟然還是有學生說出了在小組討論中沒有提及的想法,這里不排除學生有即時的想法,但缺少合作的意識也是事實。筆者以為這樣的習慣對于學生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無益,也感覺改變這種意識可以從語文課堂開始,從課堂展示開始。
譬如在《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若從不同的角度讀這篇課文,你會有什么不同的心情?在此之前筆者著力于讓展示者(首先鼓勵每個學生都要爭當展示者)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思考,更要關注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有什么心情?如果你是學生,你有什么心情?如果你是魯迅,你又會是什么心情?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往往有不同的觀點,而學生在觀點整合中又促進了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更有學生提出:是不是也該站到段琪瑞政府的角度理解?筆者當即回答:可以,但請思考“政府”的含義。于是一段意外的精彩又出現(xiàn)在課堂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用“分”的策略,促成了學生多維思考的“合”。這里的“合”,不僅是學習形式的“合作”,更是思維與智慧的“集合”。
在此請允許筆者再舉一個與語文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例子,那就是喬布斯,他的產(chǎn)品發(fā)布會總能吸引全球那么多人的眼球,而他的成功則離不開他所在的合作團隊。筆者也常常在課堂上舉此例子,然后告訴學生,喬布斯不僅是創(chuàng)業(yè)者的偶像,也應當是你們的偶像。你們今天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xiàn),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你將來的職業(yè)狀態(tài)。因此,怎樣理解組內(nèi)其他成員的觀點,怎樣將不同的意見進行整合與呈現(xiàn),是展示者應當做的事情。
舉這一例子是想從職業(yè)素養(yǎng)的角度給學生一點啟示,讓他們知道對于語文而言,語文課堂不只屬于語文,更屬于他們的職業(yè)與人生。而在這樣的視野下看待語文學習,并將目光聚集到課堂展示上,他們看到的就不只是一粒沙子,而是從沙子中看到了世界。
在這個隱喻中,沙子是為語文課堂上的學生展示,世界則是學生走上職業(yè)崗位后的人生世界。在語文課堂展示中展示的不僅是語文素養(yǎng),更包括人生及職業(yè)的底色,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矯正之,應當是職業(yè)高中語文教師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