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靜
(山丹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山丹734100)
羊鏈球菌病又稱為羊敗血性鏈球菌病,俗稱“嗓喉病”,是嚴重危害山羊、綿羊的疫病,它是由C群馬鏈球菌獸疫亞種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綿羊最易感染,山羊次之。該病分為敗血型和胸型兩類。胸型的病程1-2周,主要見于小羊羔,病變特征為漿液性纖維素性肺炎和漿膜炎。病原菌通常存在于病羊的各個臟器以及各種分泌物、排泄物中,以鼻液、氣管分泌物和肺臟中的病原菌含量最高。病原菌對外環(huán)境抵抗力較強,病死羊胸水內的細菌在室溫下可存活100d以上。該病多在羊只體況比較弱的冬春寒冷季節(jié)(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呈現(xiàn)地方性流行。氣候嚴寒和劇變以及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均可促使發(fā)病和死亡。新疫區(qū)常呈地方性流行,老疫區(qū)則多為散發(fā)。發(fā)病不分年齡、性別和品種。病羊是傳染源,健康動物經呼吸道或皮膚創(chuàng)傷感染,發(fā)病率約為20%,死亡率為60%-80%。臨床癥狀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3-10d,最急性病理24小時內死亡,病程一般2-3天,很少能延長到5天。
病羊初期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不食,反芻停止,行走不穩(wěn);結膜充血,流淚,后流膿性分泌物;鼻腔流漿液性鼻液,后變?yōu)槟撔?;口流涎,體溫升高至41℃以上,咽喉、舌腫脹,糞便松軟,帶粘液或血液;懷孕母羊流產;有的病羊眼瞼、嘴唇、頰部、乳房腫脹,臨死前呻吟、磨牙、抽搐。急性病例呼吸困難,24小時內死亡。一般情況下2~3天死亡。
敗血型:主要發(fā)生于成年羊,除全身多組織器官充血、出血、水腫和變性等一般敗血性變化外,特征性的病變:咽喉部黏膜高度水腫,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其中有淡紅色泡沫狀液體全身淋巴結尤其頜下、腸系膜等淋巴結明顯腫大、充血、出血甚至壞死;胸、腹腔有多量渾濁的淡黃色液體;漿膜表面和淋巴結切面有半透明黏稠的膠樣引縷物,有滑膩感;肝腫大、質軟、色土黃,膽囊脹大,其壁水腫增厚;脾腫大、質軟、色紫紅;大、小腦蛛網膜與軟膜充血、出血、增厚,腦溝變淺,腦回變平。
肺炎型:病程l~2周,主要見于羔羊。病變特征為漿液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胸腔積有大量內含絮狀纖維素的渾濁液體或灰白色黏稠的膿液。肺尖葉、心葉及膈葉下緣常同肋膜、膈膜發(fā)生纖維素性粘連。肺呈大葉性肺葉外觀,病部色暗紅,質地實在,切面較干燥。也可發(fā)生漿液纖維素性腹膜炎。
3.1現(xiàn)場診斷
依據發(fā)病季節(jié)、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
3.2實驗室診斷
主要進行病原學檢查:
3.2.1病料采集。無菌操作取血液、濃汁、胸水、腹水、淋巴結、肝臟、脾臟等病變臟器和組織作為病料。
3.2.2染色鏡檢。經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可見呈圓形或卵圓形的革蘭氏陽性球菌,主要以單球菌、雙球菌為主,偶見有4~6個短鏈。
4.1治療
4.1.1對病羊及時隔離治療。病程較緩慢的病羊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早期應用青霉素或磺胺類藥物。青霉素按1次用80萬~160萬單位,每日肌肉注射2次,連用4~5日。口服磺胺嘧啶按每次5~6克(小羊減半),每日2次。氟苯尼考、克林霉素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采取強心、補液等對癥治療等措施。
4.1.2對未發(fā)病的6個月以上的羊只在羊尾根皮下緊急接種羊鏈球菌苗(使用完的疫苗瓶投入火中燒掉)。
4.1.3對病死羊及其糞便等污染物進行集中深埋或焚燒無害化處理,對圈舍場地用10%的石灰乳、3%來蘇兒等消毒液隔天消毒1次。
4.2預防
4.2.1加強防疫檢疫工作。未發(fā)病地區(qū)勿從疫區(qū)引進種羊、購進羊肉和皮毛產品。
4.2.2常發(fā)病地區(qū)堅持免疫接種。疫區(qū)要搞好隔離消毒工作。對未發(fā)病的6個月以上的羊只在羊尾根皮下緊急接種羊鏈球菌苗(使用完的疫苗瓶投入火中燒掉)。
4.2.3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好夏秋抓膘、冬春保鏢,做好防寒保溫工作。發(fā)病后,及時隔離病羊,糞便堆積發(fā)酵處理。羊圈可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10%的石灰乳、3%來蘇兒等消毒液消毒。在本病流行區(qū),病羊群要固定草場、牧場放牧,避免與未發(fā)病羊群接觸。疫區(qū)要搞好隔離消毒工作,羊群在一定時間內勿進發(fā)病的“老圈”。
[1]高仰平;羊鏈球菌病的診治[J];中國獸醫(yī)科技;2004年08期.
[2]李月紅;佘世紅;李建新;羊鏈球菌病的診斷與治療[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