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動物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人有情感,而正由于有情感,才會比動物更加無情。有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我要的是我的桃花源嗎?”
——賴聲川
一、暗戀:譜一曲哀怨凄婉的動人情歌
“云之凡,自從上海一別,至今已四十余年,許我向你看,向你看,寂寞的春天……”。許我向你看,夢里百轉(zhuǎn)千回我總是向你看,向你看,這寂寞的春天;這紅塵滾滾心再亂,想到你便是人間春天。江濱柳,云之凡,一個溫柔倜儻翩翩美少年,一個含苞待放清麗山茶花,他們因戰(zhàn)亂相聚,也因戰(zhàn)亂相離。當這跨越世紀的愛戀真實地上演在我的面前,還是深深打動了我的心——咫尺天涯相思長,牽不動這溫柔繾綣、千里人各邊。
上海相遇,他們本注定一世情緣。這里的話劇語言是無聲的美,如詩般的凄美“暗戀”將有形的人物和場景都化入了無形的詩意境界?;璋档臒艄庀?,秋千隨風飄蕩,話還在我耳旁,一朝醒來發(fā)蒼蒼。云之凡因回家過年要離濱柳而去,當她問道:“我回昆明之后你要做些什么?”,濱柳答:“等你回來?!笔獠恢徽Z成讖。愛情故事在這里便戛然而止,留下一地悠悠的嘆息,也留給觀眾無限的想象。幾十年歲月流變、時光荏苒,江濱柳依然在苦苦等待,他保持著那個等待的姿勢,在心中留了一片任誰也無法觸碰的“桃花源”。在那里,他可以溯水而上尋伊人;在那里,他可以重溫當年的模樣。即使在病榻上,他也從未放棄對那朵白色山茶花的苦苦追尋,他記憶中的云之凡依舊是一襲白衣、臨風而立,“最是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于是在全劇第三幕,幻覺與現(xiàn)實在同一個舞臺上交會,心理世界與現(xiàn)實圖景在同一個舞臺上交織相疊,時空交錯的復雜結構中演繹著舞臺時空的多元并置與對立互動。話劇中,白發(fā)蒼蒼的濱柳再次相逢當年的云之凡,通過對舞臺表演區(qū)域的分割,“上海公園”和“臺北醫(yī)院”兩個時空便以同時或交替的方式進行著:一面是安然陪伴江濱柳的妻子,為他生兒育女、日夜操勞,卻從未走進他的內(nèi)心;一面是記憶中苦苦暗戀的云之凡,依舊是笑意盈盈、白衣飄飄,翻飛的衣裙帶來如夢似幻的回憶,而這甜蜜的往事在歲月沉淀之后愈發(fā)歷久彌新,撩人心弦。賴聲川在對古典戲劇的借鑒中完成了創(chuàng)意美學的突破,在詩意化的敘事中留下濃濃的傷感與悲情。
《暗戀桃花源》中的“暗戀”令我想起一個同樣美麗傷感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曾在韓國任教的中文老師。在中央一套“今世緣”節(jié)目中出場的她已經(jīng)30多歲,但看起來依然優(yōu)雅美麗,散發(fā)著歷經(jīng)歲月的從容風味。她在節(jié)目中分享著自己的故事,希望節(jié)目組可以幫她找到心目中的那個“他”——她20多歲便去了韓國教授中文,在班上遇到了一名愛慕她并且勇敢表白的韓國學生。那時的她正值青春年華,芳心萌動,不久便和那位韓國學生走到了一起。然而幾個多月后,面臨回國問題的他們最終選擇了分手,異域重洋造成空間上的巨大距離令他們無法繼續(xù)愛情。兩個月的時間不長,但從此在她心目中留下了濃重的陰影,她無法放下那個“他”,無法忘卻刻骨銘心的初戀。十幾年過去,韓國教師沒有嫁人,她拒絕了一次又一次,只是忘不掉心中描摹的對愛情最初的模樣,于是她鼓起勇氣在“今世緣”節(jié)目尋人。如果沒有最后令人震動的結局,這個故事只能顯得普通而平凡——節(jié)目組克服困難幫她找到了那個韓國人,但是男生不肯出現(xiàn)在節(jié)目現(xiàn)場,甚至表示不太記得曾經(jīng)有過這段戀情。韓國教師苦苦尋找的那個“他”出現(xiàn)在錄制的視頻中,但是卻一臉茫然,只能匆匆祝福遠在中國的她過得開心幸福。韓國教師在靜靜講述的過程中顯得云淡風輕,但是在聽到結果的那一瞬間卻淚如雨下。她沒有想到,這段對于自己刻骨銘心的愛戀,其最悲哀的結局不是年老時相遇的云淡風輕,而是轉(zhuǎn)角遇到,自己卻早已是被遺忘的曾經(jīng)。
我想,話劇中的江濱柳至少是欣慰的,垂垂老矣的他終于等來了自己苦苦相戀的愛人。晚年的云之凡眉眼間從容安詳,隱隱有哀傷與失落在目光中閃爍——但江濱柳欣慰了,他在同樣的哀愁中找到了遺失的曾經(jīng)。但是那個節(jié)目中的韓國教師,她十幾的等待又得到了什么?她在對逝去愛情的哀婉嘆息中蹉跎掉青春歲月,她在對求之不得的痛苦中埋葬掉快樂幸福,她執(zhí)著?她堅持?她始終如一的愛戀中又有誰為她的青春歲月買單。故事的男主人公早已結婚生子,在異域他鄉(xiāng)過著平凡普通的日子,轟轟烈烈的愛情只能屬于青春,帶著孤注一擲的豪情與勇氣。誰能說江濱柳與云之凡在一起就是最完美的幸福,王子與公主的結合到最后還是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童話之所以成為童話,就因為它在“王子與公主幸福的在一起”那一刻便戛然而止。
然而讓我們來關注話劇中另外一個角色——江太太。對于江濱柳而言,江太太就是他的現(xiàn)實,是等待無果后隨意安放的現(xiàn)實?;楹蟮纳钇降缢3W约阂粋€人泡一壺茶想半天,寫了很多的信卻都沒有寄出去。這些對于江太太都是無法理解的,江太太只知道“我做的菜他都不愛吃,而他愛吃的我都學不來”??v然有種種不諧調(diào),日子還是要過下去,兩人之間談不上刻骨銘心的愛,但是江太太認為:“其實這么多年他對我真的很好,對小孩尤其是更好。我也沒有什么好抱怨的?!边@些話語都顯示了江太太寬容和仁厚,她在粗茶淡飯中表達著濃濃的愛,盡管她從未走進過丈夫的內(nèi)心,盡管他生命中無時不刻在思念著另外一個女人。也許她也察覺到過,但是還是用著包蘊一切、寬容一切的愛意、用妻子柔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庭,守護著丈夫與孩子。也許江濱柳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的妻子——這個他從未關注過的女人。也許江濱柳是幸福的——沉浸在自己最甜蜜的愛情回憶,但江濱柳又莫不是悲哀的,因為他從未從幻覺中醒來。
是啊,有些人就這樣坍塌于記憶的罅隙裂縫中,消失于歲月的微茫流波中。我們?nèi)缤涣辛熊囓墸羞^些許的交集與對望,伴隨著呼嘯而過的汽笛與孤煙,還是駛入了未來,駛入了各自的生活,留下飄渺如煙的背影在剎那間消散。如果韓國教師放下回憶,如果江濱柳放棄之凡,如果他們都重新開始新的幸福與生活,如果………也許文學和現(xiàn)實中沒有那么多“如果”,如果有那么多“如果”,又怎會發(fā)生這么多感傷凄美的故事,留與后人評說。
二、桃花源:品一壺逃遁隱逸的桃花濁酒
自陶淵明創(chuàng)造了他筆下的桃花源,千古文人墨客無不在這里找到了一處可供心靈棲息的隱逸之所,品一壺逃遁隱逸的桃花濁酒,也就是品一地愴然涕下的幽幽嘆息。
賴聲川導演也借“桃花源”的故事演繹了一場具有現(xiàn)代意義上《桃花源》,舊瓶裝新酒,卻飄香四溢,收獲了意料之外的驚喜。《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老陶與妻子春花生活在桃花源中,無奈老陶不育,不能帶給春花夢想中的幸福。春花和袁老板私通,老陶在無奈下離家出走,到達一個名為“桃花源”的美麗地方,那里有神情酷似袁老板和春花的一對人,帶領老陶真正走向了心靈中的“桃花源”?;氐轿淞昙抑校夯ê驮习鍥]有想象中幸福地生活著,而是陷入生活的瑣碎小事不能自拔?!短一ㄔ础窂拈_始的“嬉笑怒罵皆文章”,在調(diào)侃式的搞笑、無厘頭情節(jié),到一路演繹的隱喻反諷,最后達成笑過之后的發(fā)人深思。它使該劇超越了劇情內(nèi)容,而具有了很強的藝術張力,可供闡釋和挖掘的空間增大,可供探討和收放的形式與內(nèi)容被激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都會有各自的收獲。
賴聲川曾說:“人一降生,就在桃花源里。隨著生命的轉(zhuǎn)動,走出了桃花源,忽然有一天,走累了,想回桃花源,卻發(fā)現(xiàn),回去的路已經(jīng)不記得了?!碧一ㄔ磯衾飰敉獾囊浦?,指歸的是人的生活核心:愛情、婚姻、家庭、內(nèi)心的情懷與欲望??此破胀ǖ拿},卻被演繹得饒有深意。從一種解讀角度出發(fā),我覺得“桃花源”的故事莫不暗示則當下社會中的對“靈魂的桃花源”的追尋。當時臺灣整個大環(huán)境的混亂無序,這是賴聲川創(chuàng)作《暗戀桃花源》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由來,而現(xiàn)實的混亂和無序在人們心靈上反映的就是浮躁和虛無。人們已經(jīng)找不到一個可以供自己安放靈魂的“桃花源”——老陶在開酒瓶時始終擰不開瓶蓋、切烙餅時分不開烙餅、在桃花源中喝不到井中的水等等豐富的暗示和隱喻都表明著人們靈魂的浮躁。當他無意之間尋找到一處“桃花源”時,“放輕松”的教導讓他終于尋找到了自己靈魂的安寧和祥和。從最終的冷淡、懷疑、嫉妒到最后的釋懷、淡然、留戀,老陶的心情起起伏伏,但最終完成了心靈的升華。在演員逼真的、張弛有度的表演中,對日常與事象直接切入與觀照的臺詞,充滿了智慧的幽默和嬉笑怒罵的調(diào)侃。
那里桃花艷紅,落英繽紛,芳草萋萋,桃花源人歡聲笑語縈繞耳畔,叫我們怎生忘懷
?《桃花源》,賴聲川用荒誕的命題和角度卻闡釋了一個嚴肅且意味深長的故事。
三、穿越悲喜的笑淚相逢 哲問古今的亂世佳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臺灣的還處于一個混亂無序的大環(huán)境。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暗戀桃花源》這部穿越悲喜、哲問古今現(xiàn)代話劇誕生了。這部話劇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令我們深深地思考。
在創(chuàng)作形式方面,《暗戀桃花源》以集體即興的創(chuàng)作方法、時空交錯的復雜結構和對立互動的戲劇張力造就了一場古今悲喜交錯互滲的舞臺奇觀。馬森在《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兩度西潮里論述臺灣當代小劇場“在創(chuàng)作新劇時多采用集體即興表演的方式”時指出:“第一個從國外帶來這種方法的是賴聲川”。由此可見,賴聲川將西方“即興創(chuàng)作法”帶入中國,有力推動了臺灣小劇場運動的蓬勃興起,對臺灣話劇乃至整個中國話劇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而在時空交錯的復雜結構、對立互動的戲劇張力方面,我在前面已經(jīng)論述過,在《暗戀》中江濱柳回憶起云之凡時便以割裂的舞臺布景很好地運用了這個方法。而就整部劇作來講,它表現(xiàn)了《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劇組同時在一個舞臺上排演,以兩戲并置和戲中戲的方式精心組合而成,使得整部劇成為了此戲與彼戲、戲里與戲外、戲與非戲等錯綜交織的戲劇作品,因此它被稱為“突破時空的實驗”。我們看到古典與現(xiàn)實在同一個舞臺上交匯互滲:穿著古裝的春花在舞臺上衣袂飄飄,而一襲白衣的云之凡在舞臺下低首鎖眉;我們看到臺詞交匯產(chǎn)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就心理沖突而言兩部劇也是相互照應、相互契合;甚至在兩部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導演們都有著另類形式的“互動交流”:《桃花源》中的“放輕松”幫助《暗戀》導演找到戲劇靈感,而導演也就《桃花源》以“我最喜歡的就是陶淵明”為由對《桃花源》表示批判。這一古一今、一悲一喜,彼此抵觸又彼此襯托,在整部話劇中矛盾著又和諧著,共同將整部劇推向了高潮。
在話劇內(nèi)容方面,兩部劇共同表達了追尋的主題,一種追尋卻是兩種現(xiàn)實。無論是江濱柳對于愛情過往的苦苦追尋、春花對于完整家庭的苦苦追尋,還是老陶對于靈魂的桃花源的不懈追尋,它們在不同的現(xiàn)實對照中表達了相同的主題和思考,水乳交融中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栋祽佟泛汀短一ㄔ础穬刹慷疾皇鞘指呙鞯淖髌罚钱敗栋祽佟酚錾稀短一ㄔ础窌r,卻照映出了彼此被隱含的另一半。悲與喜并不是對立互斥的,古與今也可以是和諧統(tǒng)一的,夢想與現(xiàn)實、追尋與無奈、得到的不一定是喜劇,而失去了也并不都是悲劇,所有的一切,在《暗戀桃花源》中我們可以無盡地去發(fā)掘,去體會。
也許在某一天,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暗戀桃花源”,它帶著我們自己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它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暗戀桃花源》。
參考文獻:
[1]《現(xiàn)實的對峙:解讀<暗戀桃花源>戲中戲的映照關系》.陳雅卿,藝苑·欣賞評鑒.
[2]《集體即興、時空交錯與對立互動——論賴聲川的戲劇<暗戀桃花源>》,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3.
作者簡介:趙樹瑩(1995—),河南南陽人,現(xiàn)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