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芹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新聞采訪更是如此。無論是采訪新聞人物,還是采訪新聞事件,對人、對事、對物、對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直接觀察,有時會使記者“觸景生情”,獲得真切的具象的感受,得到真實、生動的新聞寫作材料。這樣的報道往往能以真摯的情感打動聽眾,感染聽眾,讓聽眾真切地感受到仿佛親臨新聞現(xiàn)場一般,使新聞報道具有真情實感。因此記者要學會現(xiàn)場觀察?,F(xiàn)場觀察就是記者的大腦、眼、耳、鼻、舌、身感覺器官同時運作,以眼為主,從而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一致的現(xiàn)場采訪形式。
現(xiàn)場觀察可以獲取第一手材料,能夠核實新聞事實的真?zhèn)?,使新聞報道具有可信?/p>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新聞報道失實,或是人們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強,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記者僅憑采訪對象的口頭介紹或摘編文字簡報進行報道。記者沒有到現(xiàn)場去看個究竟,沒有獲取新聞現(xiàn)場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報道的可信程度難免不強。
現(xiàn)場觀察,能激發(fā)鮮明、生動地表達事物的靈感,增強思維的敏捷性
許多記者都常有這樣的感受:有的時候,一般的材料有了,主題也較明確,但苦于找不到鮮明、生動的表現(xiàn)形式,若是細心觀察,或許一個很平常的現(xiàn)場,也會觸動心靈,使大腦豁然開朗,迅速把全部材料有機地組織起來,使觀點、材料得到深刻而新穎的表現(xiàn)?,F(xiàn)場觀察可以加深對主題的理解,使新聞報道具有深刻性。
1995年7月10日《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走進平型關》的通訊,其中有一段對平型關紀念館的場景描寫:“距離鄉(xiāng)政府兩公里左右,有一座孤零零的樓房——平型關戰(zhàn)役紀念館……如今,紀念館前除豎立著平型關戰(zhàn)役和腰站戰(zhàn)役兩塊紀念碑外,其余的地方都被守門老人堆了柴草或種了莊稼。偌大的紀念館大廳內(nèi),空空蕩蕩,只有一尊毛主席巨幅石膏像聳立在入口處……”記者正是通過現(xiàn)場觀察,對紀念館場景的描寫,突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歷史正逐漸被人們淡忘。2005年,我國啟動紅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這種狀況。
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進行觀察,實際上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在大腦的支配下,各種感覺器官同時在運作,是綜合功能發(fā)揮的具體體現(xiàn)。記者親臨新聞現(xiàn)場進行觀察,就更能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升華,從而采寫出具有獨到見解的報道,使新聞具有深刻性。
現(xiàn)場觀察能為通俗地解釋事物提供前提,使新聞報道具有可讀性
記者在采訪活動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介紹、敘述的事物,尤其是對科技、經(jīng)濟、軍事等專業(yè)性很強的報道,因為涉及到的專業(yè)性術語較多,身為不太在行的記者,假如在訪問中一知半解,又不愿意到現(xiàn)場去弄清楚,就會在認識事物的心理活動中,出現(xiàn)干擾、紊亂、受阻現(xiàn)象,最終導致對事物不能取得認識,采寫的新聞報道恐怕就不能贏得受眾。比如,我臺記者采寫的對本市各縣區(qū)農(nóng)村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的一篇報道中,為了讓聽眾能夠通俗地理解“測土配方施肥”的含義,更好地將這一科技名詞轉換為通俗易懂的話,記者深入到田間地頭、施肥現(xiàn)場,仔細觀察施肥過程,并詢問相關專家,在發(fā)稿時把它轉換為“土地吃上了營養(yǎng)套餐”這樣一句話,不僅語言形象生動,而且通俗易懂。所以說,記者只有深入到新聞現(xiàn)場仔細觀察,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在新聞報道中采用比喻、比擬等各種修辭手法,用形象化的語言把抽象的事物“再現(xiàn)”出來。
筆者認為,記者在現(xiàn)場觀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明確目的。報道一個人或一件事,或一次旅游,參觀、觀察的目的不同,觀察的重點也不一樣。明確了目的,到現(xiàn)場后就能準備找到自己需要的重點事物、人物、環(huán)境等等,否則,就不會觀察到真正需要的東西。
選好位置。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庇浾咴谟^察某一目標時,觀察位置的選擇,對于一個記者,尤其是廣播記者來說,關系到能否進行有效觀察,甚至會影響到一次采訪的成敗。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透明度,獲得較好的感受效應;其次,要巧擇適宜的視角,增強視覺的敏銳程度,記者與觀察目標應正面相對,盡量接近觀察目標,縮短視覺的空間閾限,避免聽覺刺激對視覺的干擾。另外,觀察時,不能死守一地,應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變化而機動靈活地調節(jié)。
抓住特征。記者現(xiàn)場觀察時應順應思維過程,在俯瞰全面的基礎上,憑借一雙目光犀利的“新聞眼”,突破全面,抓住事物的個性,達到對事物的認識、反映目的。也就是說,要順應觀察的程序,即先面后點,抓取特點。本臺記者曾采寫過一篇《全市民眾掀起抗旱熱潮》的報道,抗旱現(xiàn)場,干群揮鍬掄鎬擴邊展沿,大型機械挖渠清淤,場面非常狀觀,但細心的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在一條溝渠中有一個水洼,渠中的水流會向水洼聚集,但由于水流較小,水洼的水無法用機泵抽取。為此有兩位農(nóng)民用繩子連接水桶,等水洼里的水一滿,兩個人便配合著把水舀出并拋到稻田里。記者從觀察到的這一細節(jié)中,體會到廣大群眾抗旱的熱情和決心,并把它作為寫作素材寫進新聞中,報道效果自然非常好。
勤于請教。在現(xiàn)場觀察中,記者應主動地請教采訪單位的行家或是熟悉情況的人,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地請行家陪同觀察。比如,看一場體操比賽,最好請一位體操教練或者懂得體操的專家陪同,一邊觀看,一邊請教,這樣,便可提高觀察效率,保證對事物認識的準確性。平常我們在到遼河油田采訪時就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專有名詞和專業(yè)術語,為弄懂這些專有名詞和專業(yè)術語,記者就要隨時向油田工作人員了解這些名詞和術語,在溝通中把它轉換成聽眾熟悉的語言,這樣寫出的報道才會使聽眾更易于接受。
善于思考。觀察離不開眼睛,更離不開大腦。就是說,要結合用眼睛看,有意識地動腦筋思考和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應有的成效,并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掌握了一定的現(xiàn)場觀察方法之后,記者在深入到新聞現(xiàn)場之后,應該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觀察,確定觀察的任務和重點,圍繞著新聞主題重點進行觀察。主要觀察新聞現(xiàn)場的典型環(huán)境,觀察新聞事件的完整過程,捕捉生動的有特點的細節(jié),觀察新聞人物的外貌神情,觀察新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除此之外,在采訪中,記者還要觀察與資料相結合。同時,當記者對將要采訪報道的對象一無所知時,既難以提出有特點、有針對性的問題,也不能進行卓有成效的觀察。只有當記者通過資料的搜集和閱讀,對所要采訪報道的對象有了粗線條的認識后,就會知道哪些是重要的,需要認真觀察,哪些屬于一般性的,只要大體瀏覽就可以了。
總之,記者,特別是廣播記者一定要學會觀察,只有學會觀察才能寫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聽眾的好新聞。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