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代紅
區(qū)域均衡發(fā)展可以為學校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展示、鍛煉和學習的平臺,讓他們快速成長,也使學校教育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實踐證明,教育均衡并非簡單地均貧富,而是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共榮!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均衡發(fā)展是義務教育的戰(zhàn)略性任務,并提出一些具體做法: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qū))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qū)域內均衡發(fā)展。黨的十八大再次將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提上日程,闡述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宏偉藍圖??梢?,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促進教育公平,已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作為南京地區(qū)的百年名校,在區(qū)域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工作中義不容辭。自2011年以來,我校嘗試集團校、共同體辦學、托管辦學等模式,與南京市鑫園小學、南京市慧園街小學建立集團校聯盟,與南京市火瓦巷小學、南京市雙塘小學實行一體化托管辦學,放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實現名校帶動區(qū)域內薄弱學校的共同發(fā)展。
一、人員:教育均衡的先行者
1.校長流動,促進管理均衡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可見,校長的領導力、管理水平、人格魅力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fā)展,而區(qū)域均衡也需要校長的流動,實現優(yōu)秀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形式等一系列管理層面的流動,這對一所學校,尤其是薄弱學校而言,至關重要。從2011年開始,我校先后派出3名副校長赴南京市火瓦巷小學、南京市雙塘小學主持工作,他們帶去游府西街小學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先進的管理制度、豐富的課程,為托管辦學、總分校合作辦學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教師輪崗,推動師資均衡
師資力量是衡量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理論水平、教學能力、教學經驗等均是學校寶貴的教育財富。一名優(yōu)秀教師可以帶動他人發(fā)生變化,有時甚至可以推動一群人有所變化。我校于2011—2012學年在分校南京市火瓦巷小學兼課、跑課的教師有6名,2012—2013學年在分?;鹜呦镄W兼課、鑫園小學和慧園街小學輪崗的教師有3名,2013—2014學年在分校火瓦巷小學、鑫園小學、慧園街小學和雙塘小學輪崗的教師有4名,這些教師都是市、區(qū)的學科帶頭人或優(yōu)秀青年教師,有時校長也會親自擔任雙塘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任務。這些教師會為分校、托管校注入一股新鮮、有力的血液,促使教師結構趨于合理。
3.名師送教,帶動教學均衡
雖說有教師輪崗,但每學年教師的流動人數畢竟有限,如何將我校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最大化?頻繁的教學研討、名師送教無疑是一劑良方。近三年來,我校與分校、托管校之間名師工作室上的研究課節(jié)數就達160節(jié),平均每周至少一次活動。此外,我校還經常選派特優(yōu)教師獻課、做講座,進行現場指導,其中,2013—2014學年依托“1+X”項目,先后組織17位名師進入雙塘小學指導教學。高密度、高質量的名師送教,不僅帶動教學均衡發(fā)展,也可有效提升學校原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動性和速度,大大提升分校、托管校的學科教學
質量。
二、措施:教育均衡的有力保障
1.制定章程,共商發(fā)展愿景
制定共同遵守、行之有效的章程是集團校、共同體辦學、托管辦學獲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我校會和托管學校、分校、拉手學校的領導共同商議制定發(fā)展章程,擬定學校的發(fā)展愿景和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最終達成共識:學校的發(fā)展、建設要做到“和而不同,美美與同”。此外,我們還設立形成扁平式的組織領導架構體系,意在讓各校校長凝神聚力、集思廣益,共同支持師生成長。制定好章程后,各校簽署托管、合作、交流協議,明確幫扶和被托管學校的職責、義務,用文本的形式督促和保障各項目學校計劃的順利實施,真正形成合作、共進的發(fā)展團隊。
2.教師培訓,提升基本素養(yǎng)
葉瀾教授曾說:“沒有教師生命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學質量;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的精神解放?!苯處熍嘤柧褪且粋€很好地提升教師生命、解放教師精神,為教師教育理念注入新鮮血液的形式。我校借助較為廣闊的資源優(yōu)勢,為分校、托管校教師進行一次次的教師培訓,邀請國家督學成尚榮教授暢談精細化管理,邀請?zhí)丶壗處燑S侃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職業(yè)奉獻,邀請鳳凰語文出版社姚衛(wèi)偉主編指導論文寫作……讓教師了解自身的職業(yè)追求和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在思想上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奮斗的方向。我校不僅“引進來”,而且還“走出去”,不斷地在國際交流方面做出努力,為教師提供國際訪問交流的寶貴機會,在對比學習中“充電”,提高基本素養(yǎng)。
3.搭建平臺,給予專業(yè)指導
專業(yè)上的指導、學習對廣大教師而言至關重要,猶如春雨對莊稼的滋潤。為了更好地促進分校、托管校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我校將本校幾大特色項目毫無保留地予以開放,甚至直接將主陣地搬移到分校、托管學校,全力搭建平臺,支持教師的專業(yè)成長。2011年以來,學校依托名師工作室,和分校、托管校聯合展示研究課;借助“1+X”項目,委派特優(yōu)教師定期走進雙塘小學,深入指導日常教學工作,輔導賽課、展示課等;通過承辦各類教育教學研討會、賽課,給予教師近距離感受高水平教學的機會……應該說,通過搭建的諸多平臺,更多豐富而專業(yè)的學習、指導機會被帶到分校、托管校教師身邊,有力地推動教師專業(yè)成長,進而推動區(qū)域均衡發(fā)展。
4.項目引領,傾力課堂改革
圍繞我校申請的省級精品課題“‘兒童成長支持計劃’的實踐研究”,總分校、托管校共同進行課程改革,共同見證學校對教育改革的思考、探索和實踐。
三、共榮:教育均衡的現實收獲
有人說教育均衡往往發(fā)展了“別人”荒廢了“自己”,這樣名校就會變“弱”。事實上,這是一種狹隘的均衡觀,而均衡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各級各類學校都朝著更為優(yōu)秀的方向變化,讓學校資源和師資力量均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更深刻的成長。
1.成長支持,追求共同的價值
在多次的碰撞與互動中,無論是邀約課堂、“塘”文化建設、書香校園,還是支持教育,我們的共同落腳點是促進兒童的成長。兒童的成長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是一個促使自然人變成有能力、有素養(yǎng)的人的過程,需要內在的萌發(fā)和外在的推動。學校教育是給兒童成長以內在萌發(fā)的機會以及發(fā)展的助力,以促進兒童自身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基于此,將“成長支持”作為各所學校的共同價值追求。我校在為兄弟學校發(fā)展搭建階梯、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不斷地吸收兄弟學校的優(yōu)勢,在大家的共同鞭策下,提出新百年的辦學定位與發(fā)展愿景——“實驗:走在小學教育改革的前頭”。在這一愿景的引領下,我校邀請知名教育前沿專家,講述當下國內外的教育發(fā)展趨勢,解析學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核心要素,更好地梳理學校發(fā)展的方向與脈絡,為學校的持續(xù)進步增添新的動力。
2.課程建設,豐富兒童的校園生活
我校的校本課程、社團課程豐富多彩,扎扎實實,積累了大量的課程建設經驗。一些優(yōu)秀的做法成為聯盟校、托管校課程建設的參考范式,促進學校課程建設日趨成熟。在重視體育、藝術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時,我校大膽實踐,率先引進柔道、排球、合唱、創(chuàng)意等專業(yè)人員進課堂,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書本知識學習之余,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團隊合作能力,這真正考慮了孩子6年甚至未來數十年的成長。同時,我校會與南京圖書館合作,給每一位學生提供走進圖書館讀書的機會。
3.慕課教學,讓課堂變得與眾不同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和我校申請的省級“‘兒童成長支持計劃’的實踐研究”課題的內涵——為了兒童,成就兒童,支持兒童不謀而合。在支持兒童成長這一理論的支撐下,我校積極引進全國C20“慕課”研究課題,在語文、數學、科學學科率先進行課程改革,吸納有興趣的教師成立研發(fā)小組,利用錄屏軟件錄制微視頻,在課堂中進行翻轉課堂的實踐。上課之前,學生利用微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帶著收獲走進課堂進行系統練習,由教師根據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分析、鞏固,突破重難點。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教師也會根據學生對微視頻的學習效果及時調整課堂內容,提升學習效率。
4.教師成長,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在推進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過程中,我校與分校、托管校之間一直堅持輪崗交流,開展高密度、高質量的教學研討、互動學習,這對我校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與不同背景、不同氣質學生的廣泛接觸,拓寬教師的教育視野,使其開始反思教育,更加深入地了解兒童,完善教學思路和風格,變得更加成熟。
一系列的交流活動不但促進名特優(yōu)教師的再發(fā)展,也能為年輕教師提供學習平臺??缧=萄?、借班上課不但會很好地鍛煉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而且通過教學研討和學術交流,可以讓各位教師的智慧火花充分迸發(fā),集思廣益,齊頭并進。可以說,區(qū)域均衡發(fā)展可以為學校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展示、鍛煉和學習的平臺,讓他們快速成長,也使學校教育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實踐證明,教育均衡并非簡單地均貧富,而是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共榮!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