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景星
教育是一種人心互動的良善歷程。我對特色活力學校治理有六點論議:以“公平正義,有教無類”為圓心,以“多元學習,因材施教”為半徑,以“學生幸福,家長有感”為圓周,以“學生中心,民族利益”為權變,以“戶外教育,課程美學”為理路,以“行動研究,永續(xù)發(fā)展”為同心圓。以這樣一種想法,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一下,除了秉承從國家到上級領導給我們的指導之外,我們身上擁有哪些資源和權利。
臺灣地區(qū)的《國語日報》刊登了一篇報道——公辦公營實驗學校上路,臺灣地區(qū)已經(jīng)公告了“教育實驗法”,從今年8月開始有公辦公營的實驗學校。而在大陸另一份報紙上我卻看到有關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報道,大陸的留守兒童有6 500萬,比臺灣地區(qū)總的人口數(shù)還要多。從全國各地齊聚首都,談卓越校長學校治理的同時,更要看到整個國家的每個角度,不管都市或偏鄉(xiāng),對辦教育,我們要追求公平正義,讓每個中華兒女得到最公平的教育。當然,這是一個很長遠的目標。
我們追求“好學校”的形塑,然而,好學校的“好”到底在哪里?我們探求理想的建構,而理想的本質(zhì)又是什么?所以我們的學校辦學如何回歸教育的本質(zhì),實現(xiàn)讓教師、學生、家長都幸福的目標,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好的教育要確保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教育質(zhì)量的幸福有感來自我們和諧的社會和強盛的民族。
不論是當代還是現(xiàn)代,以及我們擁有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古代”,都有著很多不可忘記的傳襲。當我們在擁抱現(xiàn)代朝向后現(xiàn)代的時候,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論是幼稚園、小學、高中、大學,我們都要把歷史的文明謹記在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教育要往前邁進,管辦評分離是一個明確的大方向,在走下去的路上會有很多狀況。然而,克服狀況,還是需要在我們的教育領導、學界教授的指導下,透過基層,透過校長,透過教師,大家一起攜手共進。
此次大會上,我主要提出“幸福有感”這個觀點,也就是從臺灣地區(qū)的觀點看當代學校辦學的活路。依此脈絡,我首先提出了“魚與熊掌 兼而得之”,也就是工具學科與人文課程可以同時兼得。其次談到“以逸待勞 兩難自解”,希望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著手學習。再次是“無中生有 創(chuàng)校論述”,是一種大有為的新校辦學思想?!坝兄猩?老校陪伴”,一種無為的老校伴陪辦學理路。最后則提出“以小窺大 與古為新”,回眸慢的哲學與中庸哲學對于辦學的啟發(fā)。以這五項活力辦學治理良帖,從臺灣地區(qū)的觀點看當代“好校長、好學校”幸福有感辦學活力的表征。
有時候,我們會想教育搞這么復雜干什么,搞得好像跟國家民族興亡面臨緊要關頭那么沉重,弄得都不快樂,孩子都不幸福了。我們能不能一方面讓孩子感到幸福,同時也能達到我們的目標呢?在一個追求以“量的擴充”作為改革產(chǎn)出成果的世俗評價社會結構里,或許可以思索基于本質(zhì)主義的“少,但是更好”的減法簡約學校治理思維,以“質(zhì)的提升”真正協(xié)助孩子從容于生命處遇。一種很簡單的幸福就是陪著孩子,陪他走一段童年成長路。關心孩子所關心的世界,就像是一朵小花、一場大雨、一只流浪的小狗,都是孩子的童年記憶,是他們珍視的生命之重。
最后我要分享大陸學子陳瑤游學我國臺灣地區(qū)后,發(fā)表在《旺報》的文章《下個路口見,臺灣》。她提到臺灣與大陸,似熟悉卻大不同,守秩序早成習慣,到臺灣人變溫柔。這或許正是兩岸教育相互借鑒的一種積極意義。例如,未來的人和事都還未曾相遇,所以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或近或遠,或遲或早,我,和你,會有一段緣分,等著“下個路口見,臺灣”。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