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月超 劉初生 黃敏周
(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廣西 桂林 541004)
探討廣西茶園機械耕作的發(fā)展前景與困難
粱月超 劉初生 黃敏周
(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廣西 桂林 541004)
文章探討廣西茶業(yè)勞動力的短缺和日趨成熟機械化耕作的現(xiàn)狀,提出在今后迎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機械逐步替代人工作業(yè)時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茶園;機械耕作;前景;困難
茶園在生長采摘期間,每年都需要進行1到2次的行間除草、松土、翻垡施肥等中耕作業(yè),而大部分作業(yè)相對比較繁重,人工勞作體力消耗非常之大,并且由于廣西的茶園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所需勞動力供給卻日益減少,已嚴重困擾著茶業(yè)的發(fā)展。因此,為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尋找合適的茶園耕作機械替代人工勞作是廣西今后繼續(xù)健康推動茶產業(yè)發(fā)展之路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當今社會生產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俗話說“靠山吃山”,廣西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邊緣,山多地少,土壤PH值多在4.5~5.5之間,早在秦漢時期,廣西就有茶葉的栽培痕跡,是茶樹原產地中心的組成部分。而高產優(yōu)質茶園大都出現(xiàn)在土壤PH值4~4.5左右的園地上,因此近年來各級政府重視發(fā)展廣西茶葉,積極扶持茶葉生產,通過采取墾復荒地、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低產茶園等措施,使廣西的種茶面積從2010年的78.00萬畝到2014年預計達112.01萬畝,茶園面積增長率為51%,從表1可以看出,5年來廣西茶葉種植面積的持續(xù)、高速發(fā)展。[1]
表1 廣西茶園面積變化情況表
另一面,則是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及社會老齡化加快,山區(qū)勞動力緊缺已是不爭事實,茶園建設管理與地方人力資源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已成為制約茶業(yè)發(fā)展的關鍵。針對廣西茶園生產現(xiàn)狀,開展茶園機械耕作應用技術研究,推行茶園管理現(xiàn)代化,應用茶園機械耕作技術,提高茶園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茶農收益,促進茶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前,茶園管理一直是手工作業(yè),功效低,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差。70年代以后,我國在一些國營茶場開始了茶園管理機械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是茶園管理機械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機械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大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fā)展,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而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區(qū)茶園管理中的植保、灌溉、修剪等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已基本實現(xiàn)機械化,但在茶園耕作專用機械方面的研究目前廣西依然是一片空白。[2]究其原因,主要與缺少市場引導及缺乏相應的機械化管理作業(yè)所配套的茶樹栽培技術等諸多因素有關。查看報道,可以看出,茶園耕作機械的研究與運用技術在江浙等產茶大縣一帶已是非常成熟,且已有專為適應山區(qū)梯田耕作要求而定制的微型耕作機,其具有小巧靈活,安裝拆卸方便,使用收益高的特點。對此,我們應主攻調研茶園耕作機械市場,挖掘適合廣西茶園耕作的機械,并對一些茶園進行茶園升級換代,以創(chuàng)造適應茶園耕作機械化管理的硬性條件,迎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機械逐步替代人工作業(yè)將是生產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筆者進行的機械與人工勞力的茶園耕作對比試驗,因在廣西機械市場找不到專門針對茶園的耕作機,選用的是一般通用的農用微耕機:
表2 賽易牌微耕機1WG4.05-95FC-ZC作業(yè)性能實測狀況
表3 同等條件人工作業(yè)耕作茶園情況表
從以上表2表3的對比可以看出,機械耕作的成本比之人工勞作成本可降低2.85倍每畝,且機械耕作的地塊泥塊粉碎較均勻,效率高,效果顯著。不過該機械操作要求較高,在山地換行作業(yè)時需要2人抬機械,對于初次進行機械耕作的茶園,由于地塊硬度較大,初步耕作深度結果并不理想,需要進行2次深耕,但在進行過機械耕作的茶園次年再次耕作時,土質松軟度明顯提高,耕作速度與效果更佳,據(jù)此理,可以確定,長期使用機械耕作的茶園,對茶園生產條件的影響是深遠而有利的。
4.1 適合茶園耕作的機械缺乏
廣西作為全國的產茶大縣之一,生產設備卻遠遠落后于生產需要,這是經作者親身走訪機械市場后得出的結論,在廣西機械市場上目前竟沒有專門用于茶園耕作的機械售賣,也沒有見關于茶園機械耕作的任何試驗在文章中的報道,但在對茶農及茶企業(yè)的調查中,機械的需要卻是迫切的。造成有需求而無市場的原因主要是:(1)機械的價格不菲,在沒有經過任何試驗的情況下,茶農不肯輕易購買;(2)可用于試驗的機械缺乏;(3)目前廣西的茶園極大部分為80、90年代的老茶園,種植規(guī)格可能與機械耕作的條件不符。
4.2 農技推廣人員缺乏
在一種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推廣中,技術推廣人員承擔著負責宣傳、指導、實驗總結、培訓的職責,在廣大茶葉生產廠家和茶農不熟悉機械的性能和操作要領等的情況下,希望得到完整的技術指導時,卻缺乏農技推廣人員的引導。
5.1 配合國家政策購買機械
配合政府的農具補貼政策加以引導購買機械,減少茶農的經濟負擔和后顧之憂。
5.2 實地考察,引入合適機械試驗、推廣
可以以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yè)為領頭人,到茶園機械耕作已成熟的地區(qū)實地參觀考察,了解當前機械的實用性能,針對廣西山地茶園及平地茶園的實際情況,選擇符合條件的茶園耕作機進行反復試驗后確定推廣。包括平地幼齡茶園、平地成齡茶園、山坡幼齡茶園、山坡成齡茶園的機械耕作試驗。
5.3 進行相應的機械化耕作作業(yè)所配套的茶樹栽培技術試驗
包括進行適宜機械耕作的茶園種植技術試驗、適宜茶園機械耕作的茶園修剪技術試驗、適宜茶園機械耕作的栽培試驗和茶園機械耕作運用試驗等配套條件的試驗。在茶園建園條件達不到機械耕作的要求時引導他們將茶園進行整園升級,新建茶園時就應引導茶農考慮到茶園以后的機械化作業(yè),選擇平地、15度以下緩坡或等高梯地陡坡階梯茶園,梯面寬應不少于250cm,距內側150cm處單壟種植;每加植一壟,梯面增寬160cm,平地茶園種植行距應在1.8到2米的標準來建園。[3]
5.4 加強農技人員的宣傳和茶農培訓
廣大茶葉生產廠家和茶農不熟悉機械的性能和操作要領也是影響機械推廣的問題之一,由于農民不了解,亟待宣傳,普及和應用,所以我們應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對農技推廣人員、龍頭企業(yè)技術骨干、茶葉生產大戶和茶農的培訓活動,及時為茶農提供可靠的技術指導。
在勞動力短缺日益加重的情況下,茶園耕作機械化是發(fā)展趨勢,而每項新設備、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推廣,都歷經反復試驗、論證、示范過程,今后在調研茶園耕作機械市場,挖掘適合廣西茶園耕作機械的同時,加快建設茶園機械耕作示范園,實施茶園機械化耕作工程,培育專業(yè)的農技推廣人員,積極開展培訓班讓茶農參加,為加快推動茶園耕作機械化,早日解決因勞動力不足而困擾茶業(yè)發(fā)展的難題。
[1] 徐楚生.茶園土壤PH近年來研究的一些進展[J].茶葉通報,1993,(3):1-4.
[2] 高峰,徐四清.茶園管理機械的發(fā)展現(xiàn)狀[J].茶葉機械雜志,2001,(4):13-14.
[3] 彭欣.關于《茶園機械化生產技術規(guī)程》的思考[J].農機科技推廣,2011,(6):41.
Discussion of Guangxi tea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difficulties of farming machiner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a industry in Guangxi labor shortages and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mechanized farming situation, put forward in the futur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mechanical gradually replace manual operations when faced with the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s.
Tea; mechanical tillage; prospects; difficulties
S571
A
1008-1151(2015)01-0117-02
2014-12-15
茶園機械耕作應用技術研究。
粱月超(1983-),女,供職于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從事茶葉科研、品種選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