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花錢買來的快樂不持久,有人說花錢之后更痛苦……其實,不是金錢買不到快樂,而是你沒用對方法
一塊蛋糕兩次吃:源源不斷的小幸福打敗一次奢侈體驗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管理學助理教授尼爾森(Leif D. Nelson) 和紐約大學管理學副教授梅維斯(Tom Meyvis)曾做過一項研究:讓兩組志愿者分別參與為時3分鐘的按摩體驗。第一組在按摩中會有一次20秒的短暫休息,而另一組則會不間斷地持續(xù)享受完整個按摩過程。那么,哪一組會因為這次按摩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研究者本來料想,第二組不間斷享受的人,一定能獲得更多幸福感,但是他們錯了。事實上,中途有過短暫休息的第一組志愿者,體會到了更多的幸福感。這是為什么?
說起來,幸福感最大的敵人是“習慣”——當我們開始“習慣于”一項能夠帶來快樂的事情時,它的妙處反而會慢慢減少。聽起來好傷感,可確實如此。
所以,想要獲得更多快樂,不如常常做一些花錢少、但是不一樣的新鮮事,這樣反而會比一次享受一個盛宴來得開心。
另一項關(guān)于“吃蛋糕”的研究表明,即便你吃掉了雙份的蛋糕,也并不能因此獲得加倍的幸福感——沒錯,可能會比只吃一份多那么一小點兒,但絕不是兩倍!所以,買兩塊蛋糕的你虧本啦!
這一理論可以應(yīng)用在去看球賽、聽音樂會的時候:買張前排奢侈的VIP票當然好,但是,兩倍價錢的VIP票,真的能帶給我們兩倍于普通觀眾席的觀看享受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并不會因此獲得雙倍的快樂。所以,退了耀眼的VIP吧,買張普通觀眾的票,然后用剩下的錢再來次小旅行,這樣反而會更開心。
越“拖延”,越開心:獲取幸福感的免費途徑
做決定到底應(yīng)當快刀斬亂麻,還是應(yīng)該像電影《當哈利碰見薩利》中的薩利一樣,“糾結(jié)”到點個菜都得用一個半小時呢?現(xiàn)代市場將一種“當場取貨、以后買單”的預(yù)支性消費體驗強加給我們,可我們真心喜歡嗎?不喜歡!我們偏偏更喜歡那種從“等待物品來臨”的過程中衍生出的喜悅感。
這是為什么呢?這可能與“蔡格尼克記憶效應(yīng)”有關(guān)。這種觀點認為,一件“尚未被完成”的事,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直到它被我們認為是“已經(jīng)處理掉”為止。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或者期望一旦達成,大腦就會迅速忘掉它們,而更重視那些還躺在未來的期待中的新鮮事物,而那種“不確定感”,除了會帶來輕度焦慮的負面影響,其實更能帶給我們幸福感。
當然,你也許會說:“不是這樣的,一旦我想要,我就是要立刻得到才會開心?!薄@當然也有跡可循:我們大腦的一部分控制著“貪婪欲”,它給我們一種錯覺,讓我們誤以為立刻實現(xiàn)愿望會比在一段時間后才實現(xiàn)它更快樂,然而,這只是一種錯覺。
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預(yù)支消費會給經(jīng)濟帶來很多麻煩,我們更應(yīng)該了解,這種剝奪了我們“期待好東西來臨”的過程的消費模式,其實也搶走了我們一個“免費”獲得幸福感的絕好途徑。
所以,等待吧,慢點做決定,保持“糾結(jié)”。
心跳加速的期待、不確定的小焦慮,以及反復的思索,不僅會帶來更理智的消費決定,也會讓我們花更少的錢,體會到更多的樂趣。
為別人買單:“誰買單,誰幸?!崩碚?/p>
即使我們都覺得自個兒賺錢自個兒花可能是最開心的事,但是,研究表明,當我們在別人身上花同等量的錢時,反而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把花在別人身上的錢看作是一種投資。
總之,只要懂得更多的心理學奧秘,買到幸福感其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