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章(北京)
“清代詞學昌盛,名家輩出,女詞人之中,當推顧太清為首?!?——夏緯明
顧太清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尤其以詩詞聞名于世,素有清代“滿族詞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譽。她與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容若)并稱,被譽為清代第一女詞人。
顧太清和奕繪同為詩人
顧太清是滿洲鑲藍旗人,為西林覺羅氏,名春,字梅仙,道號太清,常自署為太清春、太清西林春、云槎外史.她在結婚時改姓顧,文學史上習慣稱顧太清。她在嘉慶四年(1779年)生于北京西郊香山健銳營,卒于光緒三年(1877年),享年79歲。
顧太清是清初康熙、雍正年間著名大學士鄂爾之侄、甘肅巡撫鄂昌的孫女。鄂昌因受胡中藻《堅磨生詩鈔》文字獄的牽連,被彈劾賜死,其子鄂實峰成為罪人之后,以游幕為生,后流落到香山,娶香山滿洲旗人富察氏為妻,生有一子二女,兒子鄂少峰,長女即太清,次女為仙霞。
顧太清作為罪人后代,與諸多親戚斷絕了往來,但與一門遠親榮王府的奕繪貝勒還時有往還。原來,鄂爾泰之子、四川總督鄂弼有個女兒,嫁給了乾隆帝五子榮親王永琪。而奕繪是永琪之子榮郡王綿億的兒子。綿億是頗有造詣的學者兼書畫家,其府邸位于京城宣武門內太平湖畔。他想為奕繪的姐妹們聘請一位家庭教師,便請來了平素稔熟而頗有文學才華的顧太清。正是在天長日久的接觸中,奕繪對太清產生了愛慕之情。當時奕繪已有嫡室妙華夫人,太清得充為側室。但按王府族規(guī),侍妾只能在本府各家包衣(奴仆)女子中遴選,大清出身高貴但卻是罪人之后,不可能嫁給奕繪。于是就假托太清為榮府護衛(wèi)顧文星之女呈報宗人府,經照準,得使太清成為奕繪的側室夫人。
奕繪與太清同歲,他們于26歲時(道光四年,1824年)成婚。奕繪既是太清的丈夫,又是她的老師和詩友。他們婚后十分和睦,相愛甚篤,聯轡郊游,詩詞酬唱,度過了14年的幸福生活。奕繪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去世。
太清在丈夫去世后,生活急劇逆轉。她的婆母、太福晉王佳氏聽信讒言,命太清率二子二女遷出榮王府,并撥給完縣土地90頃(歲入銀二千余兩)以為生活之資。太清先是在阜成門內養(yǎng)馬營租賃一處房屋暫住,第二年又購買了西四磚塔胡同一座住宅定居下來。她寫了一首七律《七月七日先夫子棄世,十月二十八日奉堂上命,攜釗、初兩兒,叔文、以文兩女,移居邸外,無所棲遲,賣以金風,購得住宅一區(qū),賦詩以紀之》,詩中寫道:“仙人已化云間鶴,華表何年一年回?……兀坐不堪思往事,九遇腸斷寸心哀?!碧鍙拇耸剂似嗫嗟墓丫由睢?/p>
十九年后,咸豐七年(1857年),太清的長孫溥楣(太清之子載釗的長子)嗣襲奉恩鎮(zhèn)國公,始迎祖母太清返回王府。這時太平湖榮王府已為皇上收回內務府,另賜東城大佛寺的一座宅園為貝勒世子載鈞的府邸。此后,太清即居住寺府邸的貽黃館。太清后半生賴有子女的成長和詩朋筆墨往來,才增添了生活的勇氣與樂趣。她于光緒三年(1877年)病逝于大佛寺北岔府中,享年79歲,與奕繪貝勒、妙華夫人合葬于房山大南峪塋地。
顧太清著有《天游閣集》和《東海漁歌》詩集,分別收錄詩八百余首。詞三百余首。她還創(chuàng)作了一部《紅樓夢影》,是曹雪芹《紅樓夢》的續(xù)書。近現代的文學評論家,充分肯定顧太清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說:“論有清填詞大家者,首推納蘭性德,稍降則推西林覺羅太清夫人。”(啟功)“清代詞學昌盛,名家輩出,女詞人之中,當推顧太清為首?!保ㄏ木暶鳎┊敶芯哭壤L、太清詩詞的專家張璋先生,賦就一闋《沁園春》,其上闋對太清夫婦的生平及藝術成就作了準確而生動的概括:“文武相兼,才貌雙全,蝶夢鸞儔。有幻園居士,西山流水;云槎外史,東海天游。太素太清,漁歌樵唱,雙璧珠聯喜相酬。情意投,傳人間佳話,譽載千秋?!?/p>
將軍廟和雙橋寺寓所
顧太清和奕繪夫婦對海淀并不生疏。他們的父祖輩曾居住、讀書、任職于海淀的暢春園、圓明園和香山。奕繪的祖父榮親王永琪作為皇子,曾居住在圓明園福園門內的兆祥所。奕繪的父親榮郡王綿億,年幼時曾在暢春園內讀書。奕繪在道光十四年曾造訪此地,并寫下了《中秋暢春園疏峰懷舊》一首五言古體詩:“高高春暉堂,蒼苔生畫椽。寂寂淵鑒齋,秋花上金磚。先人讀書處,回首五十年。彼時我未生,但聞老母傳。偶隨樵采輩,徑行入前園。高軒面流水,疏峰列西山。斜陽照壞壁,寒藻蕩清漣。凄凄風木哀,團團月規(guī)圓。吊古增悵望,撫時悟流遷。何當謝人世,終世住幽禪。”此時的暢春園(也稱前園)已覺荒蕪,奕繪造訪園中的春暉堂、淵鑒齋、疏峰等他父親居住和讀書的地方,不勝今昔之感。
道光三年以后,奕繪被授管理覺羅學和兩翼宗學事務及散秩大臣等職務后,經常被召到暢春園和圓明園來,或侍宴或謝恩,或參加慶賀活動。奕繪先后寫有《雪中由通州至圓明園,午晴,望西山作》、《管理宗學,往圓明園謝恩回'馬上作》、《十月六日,雨后入直圓明園,望西山作》等詩詞。道光帝在上元節(jié)前夕,按例在圓明園大官門內的奉三無私殿,曲宴宗室親藩,高臺桌椅就坐,盛饌美酒,即席賦詩,行家人之禮,并賜觀燈。每位赴宴者都引以為榮。奕繪在道光十一年和十二年侍宴后,都寫有恭和道光帝御制詩元韻的七律,詩中寫道:校書中秘承光寵,侍宴宮園荷圣慈”;“愿得年年侍春宴,宗藩同醉上方醪”。他在道光五年寫有一闋《浣溪沙·乙酉上元,西苑觀燈散后馬上口占》:“執(zhí)轡猶能學健兒,春郊馬上制燈詞。游人多處覺行遲。十里笙歌遇邸夜,萬家燈火上樓時。吾生二十七年癡?!?/p>
自海淀御園建成后,歷朝皇帝一年中過半時間駐蹕西郊,并在此處理政務。王公大臣為候召方便,即在海淀一帶修建別墅或租房居住,也有不少官員就近租借廟宇居住。例如康熙年間的曹寅,即租賃青龍橋功德寺的空房作為暫時寓所。奕繪貝勒也先后在將軍廟和雙橋寺租有寓所,顧太清與丈夫經常駐居于此。
道光十三年春天,奕繪住在將軍廟。
將軍廟在哪里?
據乾隆年間纂修的《日下舊聞考)載:“達官村有泰山圣母廟、觀音庵。……觀音庵俗稱將軍廟,以殿內觀音大士像左右有石像二,刻為將軍侍立之形也。石像未詳所始。殿前碑一,無撰人姓名,本朝乾隆五年立?!边_官村在清漪園北墻外大有莊的東北里許,后來村名改為騷子營、哨子營。這里原是元代駐兵之地,這些蒙古族兵士被當地漢人誣稱為“騷韃子”,騷子營的村名遂流傳開來。清雍正二年建立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騷子營又成為護軍哨卡,遂改稱哨子營。此村名流傳至今,成為青龍橋街道的一個居委會,東靠圓明園西苑墻,西鄰中央黨校,南界國際關系學院,村內有橫街、大街和后街。將軍廟位于橫街十號,占地只有二畝,僧舍共有房屋20間。將軍廟本為觀音庵,廟內供奉木觀音、木釋伽佛、泥塑關帝三尊佛像,還有兩尊石雕觀音像。觀音庵為何變成了將軍廟?兩尊石將軍又是何人?據當地老年人講,那兩尊石雕將軍像是從圓明園的劉猛將軍廟內搬過來的。這或許有些道理。因為劉猛將軍廟就建立在圓明園西墻內的“月地云居”西北方,緊靠官墻內長河,與哨子營僅一墻之隔。而且在乾隆五年曾重建將軍廟,并在殿前立有石碑。此后,觀音庵就稱觀音將軍廟或將軍廟了。當地老人還有另一種說法:觀音像左右的兩位將軍是元代丞相耶律楚材帳下的兩員大將:柯登與明舉。當年耶律楚材逝世后,兩員大將也悲痛過度而雙雙去世。臨終前留下遺囑,要將二人葬于楚材墓側,以隨時聽候調遣。但當時只在楚材墳旁立了二位將軍的石雕像,遺體卻另葬他處。乾隆帝修建清漪園時,將楚材墓從甕山遷到昆明湖東岸,將軍石像卻被深埋地下。二位將軍深感不平,便向乾隆帝托夢。乾隆帝采納了劉墉的主意,便在騷子營修建了一座廟,讓二位石雕將軍分立于觀音像左右,使他們在楚材墓不遠的地方有安身之處。這只是一則傳說,卻為將軍廟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和意趣。
奕繪在道光十三年春寫有《將軍廟晚眺》七絕二首:“閱武樓前春水生,將軍廟外晚霞橫。西山近在園扉里,雪糝煙糊畫不成?!薄皩④姀R外稻千畦,水藻巖莎綠未齊。獨立寺門看過客,殘霞一抹亂峰西?!睍兴鶎懙拈單錁菫橛赫觊g所建,是皇帝檢閱圓明園八旗護軍的地方。閱武樓建在暢春園西側永寧寺和虎城以西,至今西苑街上還有閱武樓遺址。乾隆帝曾在閱武樓題寫橫額和兩副楹聯:“詰戌揚烈”;“輯寧我邦家,以時講武;懋戒爾眾士,于茲課功”;“講武惟期征有福;居安每念或無愆”。閱武樓北行一二里即是哨子營。當時昆明湖水從二龍閘東流經閱武樓北側到承澤園,一支北流從圓明園西南角流入園內。這里是一帶湖沼和溪流,水流豐沛,稻田成片,水藻和莎草叢生。西邊是萬壽山、玉泉山、金山和西山。將軍廟正處在靜明園、清漪園、圓明園和暢春園諸皇家園林的包圍之中。奕繪的詩是寫實的,憑借將軍廟周圍的環(huán)境抒寫他的心境和感慨。
道光十三年清明節(jié),奕繪遷居海淀鎮(zhèn)西的雙橋寺。他在《清明前一日雨次太清韻二首》的詩注中說:“時新自將軍廟移居雙橋”。
雙橋寺在何處?何以取名雙橋?這是一座怎樣的寺廟?奕繪和太清夫婦又是怎樣在雙橋寺生活的?
雙橋,是架設在萬泉河上的兩座石板橋。萬泉河有兩個源頭。西支發(fā)源于巴溝村南,水往北流,穿過官門前從海淀到六郎莊的東西大道,經西花園,在承澤園西側與西來的二龍閘玉泉水匯合,向東方和北方分別流進承澤園和圓明園。西支在穿過大道后,在暢春園南墻外東流,分出一股河水經園西南角水閘流入園內。萬泉河東支發(fā)源于萬泉莊西南,北流至暢春園大宮門西側與西支匯合,再東流潴為一座小湖。湖上長滿莎草、菱角等水生植物,是為菱池。《日下舊聞考》記載“暢春園宮門之南有菱池,俗稱菱角泡子者,相傳即丹梭沜水。其源自萬泉莊北流而來。”就在菱池西岸,東西兩支萬泉河水匯合處的南邊和西邊河面上,各修建一座沒有欄桿的白石平板橋。東支的石橋為東西向,是海淀通向六郎莊的必經之路;西支的石橋為南北向,由宮前大道過橋即是建于萬泉河與苑墻之間的雙橋寺。兩座石橋相距很近,從海淀西行,走下東支的石橋即上西支的石橋,橋北即是雙橋寺山門。
雙橋寺本為關帝廟,因廟門前有兩座石橋而俗稱雙橋寺。橋東菱池也被稱作雙橋湖。如今萬泉河水早已改道,兩座石橋也不見蹤影。2000年春修筑四環(huán)路,曾挖出一座石橋,有人說可能是西花園的橋,實即雙橋。這里曾是海淀公社的雙橋生產隊,至今保留雙橋東和雙橋西兩個地名。雙橋東成為海淀鎮(zhèn)西側的一條街巷名稱,雙橋西則是靠近六郎莊的一個居民點。
雙橋寺是建于明萬歷年間的一座關帝廟。它位于武清侯李偉清華園的南墻外。康熙帝在清華園舊址修建暢春園時沒將寺拆毀,它就在御園大宮門以西,靠近苑墻的地方。苑墻內便是二官門外西側的船塢和買賣街.關帝廟占地三畝半,有佛殿和僧舍共十九間房屋。正殿供奉關帝和華陀兩尊泥塑神像。除配殿外,還有東西兩座小跨院。山門前有一道影壁,正面寫“亙古一人”四個大宇,背面是一大“佛”字,字周圍有青瓷雕龍環(huán)繞,稱為“青龍抱佛”。
奕繪和太清夫婦住進雙橋寺新的寓所,就在暢春園大宮門口,距圓明園大富門也只有一二里地,進園應差十分方便。雙橋寺對太清并不陌生,她在二十五年前的嘉慶十四年,就曾隨父親鄂實峰游過此寺。夫婦二人對寓所和周圍環(huán)境非常滿意,剛剛住下,奕繪即在清明節(jié)這天寫了《清明雙橋新寓二首》,其一為:“小寺雙橋接,紅墻綠水灣。買鮮湖岸側,系馬柳林間??驮⑿乱崎剑U扉望遠山.清明春雨足,閘口聽潺潺?!碧瀹敿春驮姸祝湟粸椋骸笆捤麓箺畎?,明湖第幾灣。去來今日事,二十五年間。碧瓦凄春殿,玉峰看遠山。僧窗對流水,欲往聽潺潺。”小寺緊連雙橋,湖畔柳林里紅墻碧瓦透過禪扉西望是萬壽山、玉泉山和連綿的西山。窗外萬泉河水從苑墻下的閘口流進暢春園潺潺有聲。這真是一個美妙的所在。
太清夫婦住在關帝廟禪房里,他們很喜歡葫蘆,幾案上擺放著葫蘆制成的香盒和茶盤,這是康熙年間太監(jiān)智珠精制的珍貴工藝品。智珠有一樁特殊技藝,“能種葫蘆,隨模成器,巧不傷樸”,即在葫蘆生長期間,讓它能按特定的模器長大,成熟后便成為精巧的工藝品。寺僧得悉二人喜愛葫蘆,即在階前屋后用竹木結扎成幾排籬笆,栽植葫蘆苗,夏日藤蔓繞遍竹籬,秋天綴滿垂垂掛的葫蘆。夫妻二人“日日瓠蘆棚下坐”,“繞籬閑數碧葫蘆”。高興之余遂將居室命名為“葫蘆庵”。太清寫了《葫蘆詩》二首,其一為:“手種葫蘆垂?jié)M架,粗枝柔蔓互交侵。風吹翠羽軒軒舉,人坐秋涼淡淡陰。照夜清花開白雪,濟川微物抵黃金。可能識得壺中樂,造化根源著意尋?!鞭壤L寫了和詩,而且年年都要寫葫蘆詩,“一年創(chuàng)就年年例,把筆題詩復此朝”。在道光十四年寫的一首七律為:“垂垂窗北復階南,即此葫蘆可號麾。香盒茶盤智珠造,壺居瓢飲道人堪。秋風漸次清于夏,一雨勾留宿過三。今日晚晴湖上景,藕花紅映昊天藍?!彼€寫有兩首《壺盧庵對雨》,記錄他退朝后思想感情的痕跡:“奏事西園罷,僧房且獨閑。涼風動秋樹,霧雨暗群山。太道離塵俗,人情重往還。門前泥一尺,車馬尚追攀?!?/p>
海淀六郎莊一帶水源豐盈,河湖相連,被稱為北國江南。雙橋寺外稻畦十里,碧荷千頃,水鳥翩躚,岸柳成行,不僅盛產被稱為御米的京西稻,還有香脆可口的紅蓮藕和白花藕,河鮮魚蝦和荸薺、茨菇、茭白、雞頭米應有盡有。海淀仁和老店生產的“蓮花白酒”更是譽滿京城。太清夫婦住在這里,自然是要飽覽此地的旖旎風光,品嘗馳名的河鮮美酒。奕繪在《清明雙橋新寓》詩中寫道:“六郎莊上酒,舊屬‘白蓮花。雙橋寺里客,新到即容賒?!彼摹杜R江仙·雙橋湖上》寫道:“曲水雙橋臨小寺,橋東一頃平湖。湖邊有柳若干株,魚蝦清可拾,煙雨渺難摩。”“生長皇都三十載,近郊此景真稀。雙橋湖畔樂忘歸,六郎莊上酒,頓頓鯉魚肥?!笨磥磙壤L對“六郎莊酒”還情有獨鐘。原來,蓮花白酒是由宮廷秘方配制的御宴滋補酒。傳至民間,則以六郎莊釀酒作坊所產最為著名。六郎莊用玉泉水和本地特產白蓮花,配以黃芪、當歸等十余種中藥材釀制而成。“蓮花白”素來被認為有滋陰補腎、和胃健脾、舒筋活血、祛風避瘴的藥用功能,加以酒味清醇甘洌,香冠京門,因而受到人們特殊的青睞。退朝后在海淀就餐的王公大臣,最愜意的莫過喝幾杯同仁酒店的蓮花白了。在農歷六月二十五蓮花節(jié)前后,觀賞白蓮花,細品蓮花白,成為皇帝大臣和京西居民的特有習俗。所以奕繪剛遷到雙橋寺便到六郎莊買酒了。奕繪還有“十里紆回轉稻畦,雙橋只在巴溝西”;“淺碧稻秧深綠麥,雙橋楊柳滿湖菱”;“日暮東風吹浪起,六郎莊上買魚還”;“稻田宛轉雙橋路,澹宕天光飛鼉鷥”等詩句。字里行間充滿對海淀風物的深沉的愛。他們夫婦在此地的生活情趣,與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協(xié)調,日子過得愜意而又幸福。
雙橋寺既緊鄰御園,又地處近畿農村,使得太清夫婦有會了解農村和農民的生活。道光十四年奕繪寫了《打麥詞章》,內容是:“曬麥天宜十日晴,風蟬水鳥暢新聲”;“五旱真難買得,看看六月盼連霪”,詩注中還引用了“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霪吃飽飯”的俗諺?!笆涨缫藭覃溙?,豐登去歲又今年。烏衣命侶依禪室,白鷺成行下稻田”。他們關農事活動,盼望豐收,在感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勞動人靠攏。奕繪另有一首《苦旱詞》,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思想:五日不雨小苗枯,十日不雨中苗枯。六月不雨已一月,井渾溝涸澤無涂。云如敗絮不作雨,張嘴渴死墻頭烏.嗚呼,安皇天澍霖雨,使我百谷庶物皆生蘇”。
奕繪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自請辭去正白旗漢軍都統(tǒng)、英殿事務和鑲紅旗總族長等職務,想在山林別墅享受悠游消閑的生活。從此他和太清也就離開了雙橋寺寓所。
未完待續(xù)
(本文摘自由衛(wèi)漢青主編的《杰出海淀》一書,即將由開明出版社出版。本文作者系海淀區(qū)政協(xié)原主席、著名史地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