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楊歷新 連新龍 孫海霞 王永蘭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高血壓科,青海 西寧 810007)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血紅蛋白中糖基化的部分,作為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推薦指標之一,生理條件下的非酶促的糖基化過程是否可能導致動脈血管內(nèi)皮的損害而造成早期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IMT)增厚并導致以后的動脈粥樣斑塊的發(fā)生。本研究觀察老年高血壓患者HbA1c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
1.1 對象 2007~2009年內(nèi)分泌科、心內(nèi)科和高血壓科住院確診高血壓患者106例〔剔除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患者〕,年齡60~82〔平均(68.4±8.5)〕歲。根據(jù)基線HbA1c水平進行分組:HbA1c<5.0%組44例、HbA1c 6%~6.5%組62例。
1.2 方法 均予以正常低鹽飲食,治療前1 d晨檢驗,采血前空腹12 h以上,采取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用日本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血脂各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C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微量白蛋白尿(Ualb)檢測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愛科萊高效液相儀測定HbA1c、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高血壓診斷標準: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高血壓學會(ISH)標準。
1.3 CIMT測定 采用飛利浦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0~12 MHz,受檢者取仰臥位,檢測一側頸動脈時頭轉向對側,充分暴露頸部,分別在雙側頸總動脈分叉及其近側1 cm處和頸內(nèi)動脈起始1 cm處觀察IMT,測量雙側CIMT各3次,取平均值,所有操作均由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科醫(yī)生完成。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t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
HbA1c 6%~6.5%組CIMT程度明顯升高(P<0.001),見表 1。CIMT 與年齡(P=0.001),Ualb、FINs、HDL、LDL(均 P <0.05),BMI(P=0.004),HOMA-IR(P=0.001),IMT(P <0.001)具有相關性。HbA1c 6%~6.5%組HbA1c與CIMT程度經(jīng)FPG及2 h PG修正后相關性仍存在。HbA1c<5.0%組經(jīng)修正后相關性消失。
表1 不同HbA1c組高血壓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不同HbA1c組高血壓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與HbA1c<5%組相比:1)P<0.05,2)P <0.001
.5 5.41±1.5 HbA1c 6%~6.5%組 62 68.1±7.61) 26.3±3.01) 6.1±0.5 6.11±0.7 3.72±0.61) 8.56±1.81)組別 Ualb(mg/L) TC(mmol/L) TG(mmol/L) HDL(mmol/L) LDL(mmol/L) IMT(mm)HOMA-IR HbA1c<5.0%組 44 66.3±8.3 23.9±3.3 6.0±0.3 6.17±0.5 3.16±0組別 n 年齡(歲) BMI(kg/m2) FPG(mmol/L) 2 h PG(mmol/L)FINs(mmol/L)±1.10 0.9±0.23 HbA1c 6%~6.5%組 29.7±5.81) 3.25±1.68 2.02±5.26 1.68±0.841) 4.29±1.251) 1.10±0.572)HbA1c<5.0%組 18.5±5.3 3.22±1.77 1.97±0.56 2.27±0.89 3.26
越來越多的資料證實,非酶促的糖化反應過程在生理條件下也可發(fā)生。非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隨著病程延長,胰島β細胞早相分泌功能可能出現(xiàn)損害〔1〕,部分患者HbA1c水平接近6.5%的分界標準,CIMT已被證明可以間接反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2〕,甚至全身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一項標志。
HbA1c是血紅蛋白A組分的某些結構與葡萄糖的非酶促反應結合而形成的產(chǎn)物。是血紅蛋白中糖基化的部分,蛋白質的非酶促糖化反應參與機體的許多生理及病理過程。它是葡萄糖與體內(nèi)蛋白質的氨基發(fā)生共價結合的過程,該反應過程不需酶的催化,屬于不可逆的共價結合反應;在37℃的生理條件下,紅細胞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的非酶促糖化反應除受葡萄糖濃度的影響外,還受氧張力和紅細胞內(nèi)2,3-二磷酸甘油酸水平的影響。此外,氫離子、氯化物等也可影響紅細胞血紅蛋白的糖化過程。
HbA1c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糖基化終產(chǎn)物與受體結合后,引起一系列可溶性信號改變,導致多種蛋白基因表達的異常,對血管壁產(chǎn)生作用〔3〕使動脈壁結構改變,其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質內(nèi)皮收縮因子釋放增加,加之血脂升高,血管痙攣,最終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由于早期的CIMT增厚會導致以后的動脈粥樣斑塊的發(fā)生,引發(fā)一系列嚴重心腦血管事件〔4〕,所以非糖尿病狀態(tài)下出現(xiàn)正常高水平的HbA1c也需引起注意,尤其是老年高血壓患者。
近期研究表明在非糖尿病患者中,如果降低HbA1c也可以減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5〕進一步說明了在正常范圍內(nèi)較高水平的HbA1c是一項獨立于其他危險因素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子。故本研究認為中國老年高血壓病人HbA1c 6.5%的切割點,還有下調空間。
1 張亞萍,楊歷新.中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胰島β細胞早期分泌與高血壓病程及分級的關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7(6):648-51.
2 Kablak-Ziembicka A,Tracz W,Przewlocking T,et al.Association of increased carotid intimae-media thickness with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Heart,2004;90:1286-90.
3 Basta G,Schmidt AM,de Caterina R.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nd vascular:Implication for 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es〔J〕.Cardiovasc Res,2004;63(4):582-92.
4 Khaw KT,Wareham N,Luben R,et al.Glycated hemoglobin,diabetes,and mort al it y in men in Norfolk cohort of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cancer and nut ri ion(EPCN or folk)〔J〕.BMJ,2001;322:15-8.
5 Nieto FJ,Iribarren C,Gross MD,et al.Uric acid and serum antioxidant capacity,are action to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rosis,2000;148(1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