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糖
我猜測,每個語文老師都布置過記日記的作業(yè),主題任選,形式不限。我猜測,每個對此感到煩躁無比,苦于交差的學生,都用這樣的主題來湊過數(shù):“未來游記”。內容無非是在未來,主人公到達了宇宙深處,遇見了外星人,打了一仗,毀滅了個把星球;或是一覺睡醒,發(fā)現(xiàn)衣服上的圖案會動,吃的東西會自動出現(xiàn)在桌上,住的房子到處都能顯示和觸控,窗外的車會飛,種種。但其實這些,和“科”“幻”這兩個字都不怎么沾邊。
那么,不服氣的你,可能會這么問:“一個正牌的科幻作家會怎么描寫未來呢?”
按照知乎網回答提問的標準格式,在正式解答之前,必須先搞清楚定義,什么是科幻,什么是未來?
“科幻”是個外來詞,來源于英文science fiction,字面意思是科學小說。1926年,一個居住在美國的盧森堡人雨果·根斯巴克創(chuàng)辦了一本在科幻史上舉足輕重的雜志《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本真正的科幻雜志。1960年匹茲堡科幻年會頒給他一份特別的科幻獎,并授予他“科幻雜志之父”的封號?,F(xiàn)在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兩個獎項之一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雨果獎”?!扼@奇故事》在出版之初使用的副標題是ScientiFiction,由scientific(科學的)一詞和fiction(幻想故事)一詞拼綴而成,是科幻小說的原始稱謂模型。
什么樣的文章才叫Scientifiction呢?根斯巴克解釋說,像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埃德加·愛倫·坡這些人寫的作品就是Scientifiction,既新奇浪漫,又有科學根據(jù),還有預見性的展望。最好的例子就是課本上出現(xiàn)的科幻小說的典型,儒勒·凡爾納1869年的《海底兩萬里》。那時世界上還不存在像“鸚鵡螺號”那么大的潛艇,但后來能在深海航行的潛艇真的被制造出來了,雖然利用海洋中大量的氯化鈉分解出來的鈉發(fā)電至今還沒實現(xiàn)。
除了這種中規(guī)中矩的樣板,早期的科幻故事也有直到現(xiàn)在讀起來仍然前衛(wèi)的作品。在《驚奇故事》誕生之前,科幻小說并不作為獨立的類型文學存在,即使是《海底兩萬里》也被硬核科幻迷排斥為博物小說。愛倫·坡在1845年寫過一個叫做《福德瑪先生病例》的故事,說的是幾個醫(yī)生通過催眠手段,延長了一個瀕死患者的生命,然而幾個月之后,患者用非人的聲音傾訴“讓我沉睡,要么讓我立刻醒來,我已經死了……”,醫(yī)生們加深了催眠的程度,患者卻即刻腐爛,化為一灘膿水??梢钥隙ǖ氖?,愛倫·坡在寫作時腦海里并沒有“科幻”這個概念,可這個故事卻包含了科幻小說最重要的兩個元素:科學的手段,和這種特殊手段所造成的異化結果。
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科學的想象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比如現(xiàn)在看來,科幻小說之母瑪麗·雪萊創(chuàng)造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的方法——用電流刺激拼湊的尸塊給予其生命——完全就是無稽之談。雖然雪萊描述的科學手段早已被證明是偽科學,但其中包含的反思和焦慮至今仍不過時,那就是對“人造人”的擔憂。尤其是在西方人的觀念里,造人是上帝的特權,如果人也擁有了這種權力,整個宗教信仰的基礎就會動搖,人性和神性的混淆必會招來災禍。這也是至今主流社會對于克隆人研究仍持保守和反對態(tài)度的原因。
和人造人很相近的設定,還有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人們對這兩種元素的焦慮和對人造人的情緒如出一轍。人對于自己造物終將失控的憂慮大約起源于亞當偷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園的“原罪”,當然“原罪”并非實際存在的罪惡,但反映了人類對自己存在的正當性的思考。
關于“人”的主題還有另一個分支,就是生物工程,聽起來好像很高端大氣,但實際上這類作品里面充斥著各種喪尸、怪物,多以陰森恐怖的氛圍取勝,例如大名鼎鼎的《生化危機》系列。日本作家瀨名秀明的科幻小說《寄生前夜》,不僅獲得了第二屆日本恐怖小說比賽的冠軍,還被譽為日本兩大恐怖小說之一,足以見其驚悚的程度。《寄生前夜》是一部題材較為另類的科幻小說,小說的男主人公永島利明是一個生物化學學者,他的研究對象是線粒體。有一天,永島利明的妻子圣美在一起神秘的交通事故中變成了“腦死亡者”,她的腎臟被移植進了一位名叫安齊麻理子的少女體內。另一方面,由于無法接受妻子死亡的事實,永島利明取出了圣美的肝細胞,將其命名為“Eve”,并加以繼代培養(yǎng),以期圣美能以細胞的形式繼續(xù)存活下去。然而,讓人始料不及的是,沉睡在“Eve”中的線粒體卻在伺機利用安齊麻理子發(fā)動一場恐怖的“反叛”……這個讓人頭皮發(fā)麻的故事其實有著扎實的科學背景,其理論基于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提出的“自私的基因”學說,其主要觀點是:基因的本質是自私的;它們控制了生物的各種活動和行為,目的就是為了使基因本身能夠更多、更快地復制;只要能達到這一目的,基因是無所不為的??吹搅诉@個學說,你能猜測出小說中的線粒體究竟做出了怎樣可怕的事情嗎?閱讀的樂趣還是留給感興趣的讀者自己去書里尋找吧。
外星人也是科幻小說中不朽的主題,特別是科幻電影,每年都會有外星人電影的科幻大片,而且外星人的形態(tài)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要知道變形金剛也是外星人啊。統(tǒng)計了一下,外星人來地球的目的絕大部分是兩種,一種是來毀滅地球,另一種是拯救地球,像《黑衣人MIB》里那樣來地球安居樂業(yè)的實屬少數(shù)。針對這個現(xiàn)狀,引用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一句話:“我相信外星人是存在的,但他們到地球來必定是友好的。手持圣經穿越茫茫宇宙遠比手持武器要來得容易?!彼?,斯皮爾伯格拍的外星人電影是感動常在的《E.T.》。
人是科幻小說中活動的主體,而未來,則是科幻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起碼每年大量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都是發(fā)生在未來的,比如《星際穿越》《超能陸戰(zhàn)隊》《復仇者聯(lián)盟》,伊唷,不要說好萊塢,連《鎧甲勇士之雅塔萊絲》這種全程高能的影片都是未來的故事。或許編劇的心態(tài)和寫日記的你并沒有什么差別——以后的事誰知道呢,想怎么寫都沒關系吧?所以,未來的人類往往生活在一些看起來非常浮夸的環(huán)境中,比如飛車可以隨意在空中任何位置飆車或是懸停,摩天樓修得和山一樣龐大并且內部結構縱橫交錯,再也不需要固定的顯示屏和控制設備,任何地方都可以3D全息投影、手勢操作,一鍵換裝或一鍵換裝修也不再是夢。
在未來的人們掌握了那么多我們現(xiàn)在想都不敢想的技術之后,他們會想去一些遙遠的地方探險,人類的遠征隊早已出發(fā)了幾百個世紀,征服了數(shù)不清的星系。在星空的深處人們建造了無數(shù)的星門,從一個星門穿梭到另一個星門,可以瞬間躍遷幾個星區(qū)。冥王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星際航運中轉站,因為地球上沒有空間和材料建那么大的星港。終于,宇宙也不再神秘,人們把視野轉向了時間,穿越時空終于成為可能,就這樣,過去和將來一樣,都成為了科幻故事發(fā)生的舞臺。
但是無論采取怎樣的技術,無法回避的事情是,時間在我們這個維度作為一個恒常的指標,一旦人為地翻轉了前進方向,就會產生很多“破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祖父悖論”,最先由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在他1943年的小說《不小心的旅游者》中提出,說的是假設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因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會有你的父親;沒有了你的父親,你就不會出生;你沒出生,就沒有人會回到過去把你祖父母殺死,那么,你究竟還存不存在呢?加之,人的每一個行為對周圍事物的影響都存在一種不確定的混沌性,如果回到過去,影響的可能遠遠不止自己的存在,整個人類社會可能都會發(fā)生變化。
去年由好萊塢影星伊桑·霍克出演的電影《前目的地》說的就是一個時間旅行的故事,改編自科幻大師羅伯特·A·海因萊因的小說《你們這些還魂尸》。這個故事概括起來有點費勁,說的是1970年的一天,故事的主角接到一個已經變成了男性的雙性人的委托,這個雙性人已經生育過一個小孩,卻被人把孩子騙走了,雙性人于是做手術變成了男性。主角接受了委托,把嬰兒從1964年的時空送到了1945年,又去1963年找到了孩子的父親并把他送到了1985年。而真相大白的時候主角卻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那個委托自己的雙性人,是孩子的母親又是孩子的父親,同時又是那個小孩!人物關系概括出來是不是已經看暈了?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上能夠承擔不同的角色,但其實時空旅行的離奇之處可能遠不止這么點哦。
以人為主體,在過去、現(xiàn)在或是以后的時間里,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科幻故事,幾種主要題材,包括災難、戰(zhàn)爭和超自然力,一再被書寫或是搬上銀幕,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回想一下,基本上每年上映的好萊塢科幻大片都逃不出這個框架?!缎汕蜥绕?》里的災難元素是流感病毒,《明日邊緣》的背景是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間的戰(zhàn)爭,《復仇者聯(lián)盟》不正是一群擁有超能力的英雄們的故事嗎?
科幻作品還常用到一個有點特殊的題材,就是反烏托邦(Dystopia),科幻作家們集體對“科技會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這一命題抱普遍懷疑態(tài)度,并由此形成了科幻文學的一支經典流派。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蘇珊·柯林斯作品的電影《饑餓游戲》的背景就是反烏托邦的,在毀滅后又重生的一個科技幾乎無所不能的年代,社會結構卻非常專制,富裕的統(tǒng)治者可以依據(jù)自己的意愿決定一群少年少女的命運,甚至讓他們去進行自相殘殺的比賽。更夸張的是,在比賽的時候,他們還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偏好改變比賽條件,想讓誰獲勝就讓誰獲勝,這不是毫無公平可言嘛!反烏托邦描繪的就是這種非常殘酷的社會環(huán)境,科技在發(fā)展,人們卻生活在壓迫和痛苦之中。
現(xiàn)在,我們已經了解了科幻的基本元素,回到文章開頭提的那個問題,在科幻小說里面,未來會是什么樣的?
綜合以上元素,未來的樣子應該已經比你一開始想的更豐富一些了吧?或許人類生活在無數(shù)個巨大的泡泡里面,沿赤道軌道懸浮在離地面幾公里的地方,物資由幾千米高的電梯運輸。這些泡泡里非常擁擠,每個人的生存空間都受到限制,但由于污染太過嚴重,地面上由機器人進行重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業(yè),沒有個幾百年,是不會完工的喲,在這段時間內,人們都不能回到地面。生活在泡泡里面的人也早就忘記住在地球表面的感覺了,可是,在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里面,還保留著對地面上風光的記憶,那些雪山、大海、森林和草地。終于,有人耐不住性子,偷偷違反規(guī)定,回到了地面,卻發(fā)現(xiàn)了驚天的秘密……
那個秘密還是留給你們猜吧,這就是科幻,想象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