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云 張 安
近年來,剖宮產率逐年上升,切口脂肪液化產婦也隨之增加。應用切口脂肪液化高危產婦評估法對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產婦進行評估并采取系統(tǒng)性的預防護理,對于確保產婦康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院積極開展該項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剖宮產術的產婦4219例,將2012年6月~2013年6月產婦2109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產婦年齡19~36 歲,平均(26.5 ±3.6)歲。將2013年7月~2014年6月產婦211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產婦年齡20~37 歲,平均(27.5 ±2.5)歲。兩組產婦的年齡、體重、孕周、孕產次、妊娠期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剖宮產術后常規(guī)護理,即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病情觀察、運動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切口脂肪液化高危產婦評估法進行篩選評估,且針對產婦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系統(tǒng)化預防護理。(1)篩選和評估[1]??偨Y發(fā)生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主要因素為肥胖(體質量指數≥28)和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次要因素為妊娠期高血壓、重度貧血、低蛋白、妊娠水腫、胎膜早破、羊水渾濁,以及合并感染、剖宮產術時間延長>20 min,術中出血量≥200 ml。符合其中1 項主要因素或者3項及以上次要因素者則判定為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高危產婦。針對高危產婦實行針對性的預防措施。(2)術前預防護理。為患者介紹腹部脂肪液化發(fā)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原理,進行針對性處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介紹醫(yī)院的成功案例以及醫(yī)師的技能水平,增加患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指導患者咳嗽技巧,避免對切口造成影響。插管前進行會陰沖洗2 次,均不少于3 min。(3)術中預防護理。手術過程中,對脂肪組織進行妥善分離,避免對切口造成反復刺激。對脂肪組織中的血管進行結扎,防止過度出血,手術過程中要避開對神經的刺激。術中避免使用暴力,盡量減少對脂肪組織的壓榨。胎兒娩出后要及時吸凈羊水,妥善縫合腹膜。應用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沖洗,清除游離脂肪組織。放置引流管后,對皮下脂肪組織予以全層縫合,保持適當間隔,避免形成死腔。(4)術后預防護理。詳細記錄產婦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中切口情況等,密切關注是否存在敷料滲血、滲液等,必要時打開敷料觀察切口。及時擠壓負壓吸引瓶,持續(xù)3 d每天拔出小部分引流管,當引流液每天<2 ml 則完全拔除。觀察引流液的量以及顏色,若術后3 d 引流液每天>10 ml 或顏色變黃,則要及時換藥,同時擠壓切口,并調整負壓吸引管位置,延長負壓吸引瓶至術后7 d 左右。對于已經發(fā)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進行紅外線理療,每天2 次,每次1 h,持續(xù)至術后第5天。對于切口裂開患者,及時拆除裸露縫線,0.5%碘伏沖洗切口,無菌紗布覆蓋,蝶形膠布固定,換藥每天2 次。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取半坐臥位,在床上活動四肢,24 h后下床活動。同時,繼續(xù)加強營養(yǎng)及對癥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2]嚴密觀察產婦腹部切口,確定是否存在滲出液,對滲出液的量、顏色以及變化進行分析。以下情況評定為發(fā)生脂肪液化[3]:切口滲出液可檢測到脂肪滴;術后3 d負壓引流液每天≥15 ml,持續(xù)≥3 d 無減少;切口7 d 拆線時有滲出液,愈合不良,皮下可見非新鮮脂肪組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產婦剖宮產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發(fā)生率比較例(%)
在剖宮產并發(fā)癥中,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較高的比例。該病主要是由于剖宮產術后切口不愈合或者愈合不良所致,但產婦體溫變化不明顯,切口也不存在顯著的紅、腫、熱、痛等癥狀,切口處有黃色液體持續(xù)滲出,切口內有腔隙,皮下脂肪不新鮮,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切口滲液呈陰性[3-4]。產婦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后,將導致住院時間延長且經濟負擔加重,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應用切口脂肪液化高危產婦評估法對產婦進行篩選,并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性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其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發(fā)生率。我院對擬行剖宮產的產婦進行術前評估,并對高?;颊呓o予預防性護理。術前進行心理護理,有效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減少收縮血管物質釋放,以促進切口血液循環(huán);術前指導患者咳嗽,可避免其腹部張力劇增,導致皮下縫線松動形成死腔,控制脂肪液化生成環(huán)境;術中鈍性分離脂肪組織、減少壓榨,可避免壞死脂肪組織釋放細胞因子而引起連鎖反應擴大范圍。針對高?;颊哌M行負壓引流,既可有效減少死腔形成,更能及時引流出局部壞死脂肪組織釋放的細胞因子等刺激物,避免壞死加劇形成脂肪液化。術后擠壓負壓引流瓶,使其維持負壓狀態(tài),持續(xù)引流,可以減少死腔形成。術后進行紅外線理療,有利于促進切口血液循環(huán)愈合,同時對炎癥因子予以稀釋或中和,可以促進切口盡快恢復。經過評價指標進行篩選,針對判斷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產婦開展預防性護理,有效降低了不良刺激,減少了死腔形成,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通過圍手術期精心護理,顯著降低了我院剖宮產產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發(fā)生率。
[1]鄔家燕,竺建輝.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理與康復,2011,10(3):232-233.
[2]季海娜,尹鈺榮.婦產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影響因素及預防對策[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2):152-153.
[3]張國芳,權永志,張新彥.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防治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9):144-145.
[4]吳曉梅,趙新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體會[J].重慶醫(yī)學,2011,40(19):1942-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