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順剛 劉元士
摘要:本文通過探索玉米品種“新中玉801”在遵義縣樂山鎮(zhèn)中等肥力田土中適宜栽培密度,為大面積豐產、高產提供科學支撐。結果初步表明:在試驗條件下以3500~4000株/畝為宜。
關鍵詞:新中玉801;優(yōu)質玉米;密度;樂山鎮(zhèn)
中圖分類號: Q945.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4.036
雜交玉米“新中玉801”于2011年通過貴州省品種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黔審玉2011011號]。該品種全生育期134天,幼苗長勢強、葉鞘紫色,葉緣紫色。株高242厘米,穗位高97厘米,上位穗上葉與莖稈夾角大,上位穗上葉姿態(tài)中度下披,葉色深綠。雄穗最低位側枝以上主軸長36厘米,雄穗最高位側枝以上主軸長27厘米,平均分枝8~12個,穎片基部紫色,穎片紫色,花藥黃色;雌穗花絲淺紫色。果穗苞葉覆蓋較短。果穗筒型,穗長18.8厘米,穗行數18行,籽粒排列整齊。籽粒黃色,半硬粒型,穗軸白色,百粒重33克。經農業(yè)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容重744克/升、粗蛋白8.43%、粗脂肪3.84%、粗淀粉75.18%、賴氨酸0.25%。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莖腐病,中抗紋枯病,感絲黑穗病,中抗玉米螟。品種具有高產,優(yōu)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好的特點,推廣應用對擴大遵義市玉米雜交種的種植面積,提高玉米總產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探索新中玉801的最佳栽培密度,最大限度發(fā)揮其群體優(yōu)勢,特進行了此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優(yōu)質雜交玉米“新中玉801”,由遵義縣農推站供種。試驗肥料:粒滿豐有機肥,總養(yǎng)分含量≥10%(N-P2O5一K2O∶3∶4∶3)、有機質含量≥50%,由遵義縣農推站提供。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在遵義縣樂山鎮(zhèn)滸洋水村上場壩組劉漢興責任地,土壤肥力中等,海拔990米,年平均氣溫14.6℃,年降雨量1245毫米,土壤類型黃棕壤,前茬作物蔬菜,地勢平坦,排灌方便。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5個處理密度(以A為對照),重復3次,試驗凈面積為33.35平方米(5×6.67米),采取育苗單株定向移栽,重復間走道40厘米、小區(qū)間走道40厘米,試驗地四周設置保護行。具體見表1。
1.4 試驗經過
試驗于2014年3月22 日播種育苗,采用肥球培育壯苗,精心管理苗床,3月31日出苗,4月12日施清糞水一次,防蟲一次,4月17日移栽小區(qū)(苗齡27天,3~4葉),每小區(qū)采取等行距種植,移栽時每小區(qū)施有機肥2.5公斤、專用復合肥2.5公斤、氯化鉀0.5公斤作底肥。5月22日第1次中耕除草,每小區(qū)用尿素1公斤對清糞水50公斤淋施;6月25日每小區(qū)用尿素1.2公斤、復合肥1.25公斤追施穗肥;7月10日每小區(qū)用氯化鉀0.75公斤追施粒肥。同時,在移栽后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在玉米拔節(jié)期用殺蟲雙顆粒防治玉米螟。8月20日收獲測產。
數據用D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平均數用最小顯著差法(LSD)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種植密度與產量。由表2和表3表明,各處理的產量差異較大,變幅為519.7~651.0公斤/畝。處理間F值(56.65)>F0.01(7.01),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其中,D處理產量最高,為651.0公斤/畝,較對照增產42.4.6%,達極顯著水平;E處理產量其次,為634.3公斤/畝,較對照增產37.0%,達極顯著水平;E、B處理產量分別為567.7公斤/畝、553.1公斤/畝,達到顯著水平;A處理(對照)產量最低,為519.7公斤/畝。
3 結語
目前,種植密度不合理是制約遵義縣樂山鎮(zhèn)玉米高產穩(wěn)產的主要因素。本試驗進一步印證了凌啟鴻指出的密度與群體質量關系密切和I.S.Tokatlidis等認為現(xiàn)代作物生產在單位面積上的增產應歸于密度的適度提高而不是單株產量的增加,要注重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優(yōu)化組合現(xiàn)發(fā)揮綜合效益。處理D、C密度條件下能充分發(fā)揮新中玉801的個體生長和群體優(yōu)勢,體現(xiàn)該品種的生產潛力。
在遵義縣滸洋水村上場壩組及相同條件下,種植玉米“新中玉801”品種密度以3500~4000株/畝為宜,平均畝產均達到634.3公斤/畝以上。試驗結果以種植4000株/畝為最好。
作者簡介:文順剛,遵義縣樂山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