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郭麗
摘要:尤金885是該區(qū)馬鈴薯主要種植品種,高壟雙行黑色地膜覆蓋解決了塊莖膨大期干旱瓶頸問題,改變了栽培中耕作模式,規(guī)化合理種植密度,是馬鈴薯增產(chǎn)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馬鈴薯;黑色地膜覆蓋;高壟雙行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4.014
1 高壟雙行黑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適應性概述
第一管理區(qū)是該場馬鈴薯主要種植區(qū),每年種植面積都在7000畝以上,占耕地面積的53.2%。栽培品種主要以尤金885為主。本地區(qū)種植尤金885塊莖膨大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上旬,塊莖膨大期較短暫,該期間正是降雨量較少時段,黑色地膜覆蓋解決了因塊莖膨大期土壤水分不足問題,該品種植適合密植,大壟雙行提高了馬鈴薯種植密度,高壟旋耕培土增加了土壤通透性,為馬鈴薯增產(chǎn)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高壟雙行黑色地膜覆蓋栽培的馬鈴薯,因病害輕、增產(chǎn)幅度大,薯形好、商品率高已成為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普遍采用的一項新技術措施。馬鈴薯“高壟雙行地膜覆蓋”栽培的特點,是將馬鈴薯生長環(huán)境優(yōu)化集成,達到提高馬鈴薯產(chǎn)量和商品率,增加種植戶收入為目的。在干旱的情況下,常規(guī)栽培(壟距65厘米)畝產(chǎn)1166.6公斤~1500公斤,黑色地膜覆蓋大壟雙行栽培(壟距130厘米)畝產(chǎn)2000公斤。且成熟期提前15~20天,可早上市,占領市場價格優(yōu)勢。
2 高壟雙行黑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與普通栽培技術的主要區(qū)別
推廣應用優(yōu)良高產(chǎn)抗病中早熟品種尤金885,該品種較適合密植。普通栽培技術均可種植,改單壟65厘米單行種植方式為高壟130厘米雙行黑色地膜覆蓋栽培,每畝增加株數(shù)400~666.7株;改變培土方式,改普通鏵梨培土為用刨土機進行中耕培土,刨土機專為大壟培土而設計;改底肥加追肥模式為一次性完成深施肥模式。早熟品種適合一次施肥,覆膜后其生育進程加快,對肥料需求較早;改田間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土壤整地條件要求細、平、松,播種、施肥及覆膜一次完成。采用黑色地膜比白色地膜增產(chǎn)20%左右,覆膜能充分利用早春光熱資源,使表層土壤溫度提高3℃~5℃,促進薯芽生長,使其早出苗10~15天,具有增溫、保墑、縮短生育期、抑制雜草和避免“青頭薯”的作用。
3 高壟雙行黑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3.1 地塊選擇及整地
以地勢平坦,土壤疏松肥沃,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地塊最適宜。切忌重茬,不要與茄果類和十字花科為前茬種植。土壤整地要求達到細、平、松,利于播種覆膜。
3.2 種薯的準備
種薯最好選用原種或一級脫毒種薯;種薯要去凍、爛、病、傷、萎蔫塊莖,將已長出纖、細叢生幼芽的種薯剔除,還要除掉畸形、尖頭、裂口、薯皮粗糙老化、皮色暗淡、芽眼突出的老齡薯;常用困種辦法處理種子,種子要提早出窖并進行嚴格的挑選,選后的種薯堆放于空房子或日光溫室中,溫度保持在10℃~15℃,經(jīng)15天左右,芽眼剛剛萌動見小白芽錐時,就可以切牙播種;芽塊不宜太小,每個芽塊重量不能小于30克,大芽塊能增強抗旱性,并能延長離乳期,每個芽塊至少要有1~2芽眼;馬鈴薯晚疫病、環(huán)腐病等病原菌在種薯上越冬,切刀是病原菌的主要傳播工具,尤其是環(huán)腐病,防止病原菌通過切刀傳播,用75%酒精或0.3%的高錳酸鉀溶液侵泡切刀后輪換使用,可有效防止環(huán)腐病。切好的種薯要進行藥劑拌種。其方法:每1500公斤芽塊拌58%甲霜靈錳鋅500克+ 70%甲托1000克+72%農(nóng)用鏈霉素120克+ 12.5公斤滑石粉配置藥粉,待薯塊略干后拌種。最好隨切隨拌隨播種。
3.3 播種施肥
尤金885畝保苗4133~4466.7株,株距22~23厘米,壟距130厘米,(大壟雙覆)苗帶間距45~50厘米。用大壟雙行點播機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覆膜。播種時間4月18日,畝用種量116.7公斤。畝施肥二銨16.7公斤,鉀肥20公斤,復合肥23.3公斤。畝用地膜4~4.3公斤,地膜采用膜寬100厘米,厚0.03毫米。馬鈴薯幼苗可以拱破地膜,不用放苗。
3.4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應以中耕培土為中心及病害防治為重點。播種鎮(zhèn)壓后立即深松放寒,可促進馬鈴薯提早出苗。用刨土機6月1日開始,用加深壟溝將刨出的土散在壟臺上進行壓膜,防止草將地膜拱起,加深壟溝的同時壟臺也相對加高,增加了陽光照射面積起到了增溫效果,壟高一般都達到20~25厘米。由于黑色地膜覆蓋具有高溫滅草作用,不用封閉除草處理,即降低成本又提高產(chǎn)量。通過田間調查,一般情況下不采用苗期滅草,苗期滅草對馬鈴薯生長抑制較為嚴重,影響產(chǎn)量明顯。葉面追肥在塊莖形成期和塊莖膨大期,將尿素0.5%、磷酸二氫鉀0.3%、微量元素適量,結合噴施農(nóng)藥進行葉面追肥3~4次,每次間隔5~7天。
3.5 病蟲草害防治
馬鈴薯地下害蟲,地老虎、金針蟲等防治方法可用5%毒死蜱或辛硫磷顆粒畝用量2公斤拌入種肥進行防治;地上害蟲主要是對蚜蟲瓢蟲防治,防治方法:10%吡蟲啉每畝0.02公斤,或3%啶蟲咪0.02公斤,2.5%功夫3000~4000倍液噴施防治;病害防治,馬鈴薯常見病害有早、晚疫病,瘡痂病和環(huán)腐病。發(fā)病初期應及早清除病株。藥劑防治可用25%百菌清,25%甲霜靈,25%瑞毒霉500液噴施防治,或用銀法利每畝75毫升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更加明顯。
作者簡介:徐磊,本科學歷,黑龍江省寧安農(nóng)場,助理農(nóng)藝師,研究方向:棚式蔬菜、葡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