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遠鵬 鐘世川
摘要:利用1978—2013年的數據測算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和技術進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論的分析框架,將就業(yè)增長分解為資本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中性技術進步)和技術進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國技術進步的偏向不太明顯,但在1990—2013年,我國技術進步明顯偏向資本;資本投入對就業(yè)增長的貢獻度遠大于技術進步偏向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就業(yè)的貢獻度;因此,資本深化、技術進步偏向資本是我國就業(yè)增長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為促進我國就業(yè)增長,應優(yōu)先構建以促進就業(yè)增長為目標的宏觀政策體系,大力發(fā)展與我國資源稟賦結構相匹配的勞動密集型技術,并加快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就業(yè)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偏向;中性技術進步;資本偏向性技術進步;勞動偏向性技術進步;資本深化
中圖分類號:F062.4;F22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15)04004906
一、引言
現代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保持經濟持續(xù)增長和穩(wěn)定就業(yè),在奧肯定律中,經濟增長與就業(yè)增長之間呈正向關系,即經濟增長則就業(yè)上升,經濟下滑則就業(yè)下降。但是,技術進步直接決定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因此,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變遷中,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的諸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技術進步對就業(yè)的影響,在不同的階段,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對就業(yè)增長的影響程度不一致,這便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近些年,關于技術進步的就業(yè)效應的研究成果頗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技術進步對就業(yè)量的影響。姚站琪和夏杰長(2005)認為技術進步會對就業(yè)產生破壞效應,根據資源稟賦特點制定技術發(fā)展政策,可以減緩技術進步對就業(yè)的破壞效應。魏燕和龔新蜀(2012)認為我國技術進步與就業(yè)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且技術進步是形成區(qū)域就業(yè)差異的長期原因,但技術進步對就業(yè)量的短期影響在四大經濟區(qū)中是不穩(wěn)定的。二是技術進步對就業(yè)結構的影響。趙利和潘志遠(2012)認為技術進步對我國不同地區(qū)就業(yè)產生的負影響有所不同,對東部第一、三產業(yè)就業(yè)有負影響,對中部第二產業(yè)就業(yè)有負影響,對西部第二、三產業(yè)就業(yè)有負影響,因此可以通過選擇適合地區(qū)產業(yè)結構變化的先進技術來優(yōu)化地區(qū)就業(yè)結構。三是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素質的影響。趙利和姜均武(2011)認為技術進步對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即對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段遠鵬,鐘世川:技術進步偏向對就業(yè)增長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技術進步均偏向資本要素,這已是不爭的事實(Guscina et al,2009;Zuleta,2008;戴天仕 等,2010;鐘世川,2014),而這一技術進步偏向又會對我國就業(yè)增長產生何種影響,目前尚未有文獻對其研究。本文擬彌補這一研究空白,主要討論技術進步偏向對我國就業(yè)增長的影響,并基于CobbDouglas生產函數,采用我國1978—2013年的有關數據測算技術進步偏向對就業(yè)增長的貢獻及其影響程度。
二、理論模型分析
2.數據說明
由理論分析可知,分解就業(yè)增長所需要的數據有:社會最終產品的地區(qū)總產值Yt、資本存量Kt、勞動力數量Lt以及資本和勞動各自的報酬率rt和wt。
(1)總產值?!吨袊鴩鴥壬a總值核算歷史資料》的省際收入法GDP中包括了固定資本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以及勞動者報酬。1978—2004年的GDP的數據來自《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2005—2013年的GDP數據來自各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并折算為1978年不變價數據。
(2)資本存量。采用永續(xù)盤存方法估算資本存量,根據我國1953—1978年實際固定資本形成的年平均增長率和該期間固定資產的平均折舊率,計算1978年年末的全社會固定資本存量,其公式為:K0=I0(1+g)/(δ+g)。其中,K0為初始年份的資本存量,I0為初始年份的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g為初始年份以前各年實際固定資本形成的平均增長率,δ為平均折舊率。然后,將各年的固定資本形成額按1978年(1978年=100)價格進行折算。最后,利用永續(xù)盤存法測算各年年末的固定資本存量,計算公式為:Kt=It+1-δKt-1。
(3)勞動力投入。1978—2004年的勞動力數據來自《新中國五十五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2005—2013年的勞動力數據來自2006—2014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
(4)資本報酬率與勞動報酬率。本文沿用戴天仕和徐現祥(2010)的處理方法,使用GDP縮減指數對生產總值核算中的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的數據進行縮減得到各項的實際值,然后用勞動報酬除以年平均從業(yè)人員得到勞動報酬率,用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與營業(yè)盈余之和除以實際固定資本投入量得到資本報酬率。
四、實證分析
由于全要生產率增長等于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不能解釋的索洛余值,而在數值上又等于產出增長率減去資本投入與勞動投入的加權平均數,因此,依據上述數據,我們可以得到我國1979—2013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如圖1和表1所示。1979—1991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波動幅度較大,其均值為3.56%;在1992年全要素生產率的數值達到最大,為9.47%;隨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大致呈下滑趨勢,其均值為3.67%,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近些年資本收入份額持續(xù)上升、勞動收入份額持續(xù)下降1979—1988年,我國資本增長率先上升后下降,其均值為8.97%;隨后,資本增長率大致呈上升狀態(tài),其均值為11.34%;1979—2013年,我國資本收入份額持續(xù)上升,均值為50.79%。其原因在于我國主要通過資本要素投入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要素收入分配失衡。 。
根據(7)式計算技術進步的勞動偏向性,從而可得1979—2013年我國技術進步的偏向情況,如圖1和表1所示。1979—1989年,我國技術進步的偏向不太明顯,但在1990—2013年,我國技術進步明顯偏向資本。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技術進步偏向資本與資本深化、外商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有直接的關系(張莉 等;2012)。
根據(10)式,我們可以得到技術進步偏向、資本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對就業(yè)增長的貢獻。由表1可知,1979—2013年,我國資本投入對就業(yè)的平均貢獻度達到了55.65%,全要素生產率(中性技術進步)對就業(yè)的平均貢獻度為23.88%,技術進步偏向對就業(yè)的平均貢獻度為20.47。其中,1979—1993年全要素生產率對就業(yè)的貢獻度相對較高,其貢獻度均值達到了24.58%;但1993年后,全要素生產率對就業(yè)的貢獻度呈下降趨勢,其貢獻度均值為22.51%。從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偏向以及全要素增長率對就業(yè)增長的貢獻度可以看出,我國技術進步(偏向性技術進步與全要素生產率之和)對就業(yè)的貢獻度在40%~48%之間,而且2008年后我國技術進步對就業(yè)增長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我國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1979—1988年,我國就業(yè)增長大致呈上升趨勢,其均值為3.02%;1998年后,我國就業(yè)增長大致呈下降趨勢,其均值為0.92%,尤其是2006年以后,就業(yè)幾乎處于不增長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1979—2013年我國就業(yè)增長的平均速度為1.52%,而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是9.93%,可見就業(yè)增長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其根本原因不是技術進步停滯,而是除1979年、1983年、1984年、1986年、1987年以及1989年之外,我國的技術進步均偏向資本,這大大制約了我國的就業(yè)增長。這說明我國在長期以“高投資”追求“高增長”的同時,忽略了就業(yè)增長,其具體表現就是:資本加速深化,技術進步越漸偏向資本,進而使就業(yè)增長越來越滯后于經濟增長。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新古典理論的分析框架,利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將就業(yè)增長進行分解,它由資本投入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中性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偏向三部分組成。利用我國1978—2013年的數據進行測算分析的結果顯示:資本加速深化、技術進步偏向資本是我國就業(yè)增長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同時,我國資本投入增長對就業(yè)增長的貢獻度遠大于技術進步偏向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就業(yè)的貢獻度;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來我國技術進步對就業(yè)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說明經濟增長方式開始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上述分析結果對促進我國就業(yè)增長具有以下政策啟示:
第一,優(yōu)先構建以促進就業(yè)增長為目標的宏觀政策體系,避免無就業(yè)的經濟增長。長期以來,我國以“高投資”來促進經濟的“高增長”,雖然實現了“保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但是也造成了無就業(yè)的經濟增長現象,并導致我國資本收入份額持續(xù)上升、勞動收入份額持續(xù)下降,加劇了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平衡,進而拉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為改善民生問題,必須優(yōu)先建立促進就業(yè)增長的宏觀政策體系。
第二,大力發(fā)展與我國資源稟賦結構相匹配的勞動密集型技術。我國歷來是勞動資源較為豐富、資本資源較為稀缺的國家,但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大力投入資本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這與我國資源稟賦結構并不相匹配,并導致我國近二十多年來的技術進步偏向資本。因此,企業(yè)應該引領我國技術進步偏向勞動,以有效促進我國就業(yè)增長。
第三,加快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其帶動就業(yè)增長的效應。雖然最前沿的技術一般被大型企業(yè)所采用,但是大型企業(yè)吸納就業(yè)的作用遠不如中小企業(yè)。目前,我國人均中小企業(yè)數較少,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過多地限制了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進而制約了中小企業(yè)吸納就業(yè)的功能。因此,應該加大扶持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的力度,比如降低進入條件、加大資金支持等,從而充分發(fā)揮中小企業(yè)吸納就業(yè)的功能。
參考文獻:
戴天仕,徐現祥.2010.中國的技術進步方向[J].世界經濟(1): 5470.
魏燕,龔新蜀.2012.技術進步、產業(yè)結構升級與區(qū)域就業(yè)差異——基于我國四大經濟區(qū)31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產業(yè)經濟研究(4): 1927.
姚戰(zhàn)琪,夏杰長.2005.資本深化、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yè)效應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1): 5867.
張莉,李捷瑜,徐現祥.2012.國際貿易、偏向型技術進步與要素收入分配[J].經濟學(季刊):409429.
趙利,潘志遠.2012.技術進步影響地區(qū)就業(yè)結構的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6): 1019.
趙利,姜均武.2011.中國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 8285.
鐘世川.2014.要素替代彈性、技術進步偏向與我國工業(yè)行業(yè)經濟增長[J].當代經濟科學,36(1): 7481.
GANCIA G,ZILIBOTTI F. 2009.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J]. Annu Rev Econ, 1(1): 93120.
ZULETA H. 2008. Factor saving innovations and factor income shares[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1(4): 836851.
Abstract: Under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eoclassical theory, this paper estimat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 in China by the data of 19782013, and employment growth is decomposed into capital growth,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neutral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19791989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 is not obvious, but 1990—2013, technology progress is clearly bias towards capital in China, and capital input makes much more contribution to employment growth than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do. Therefore, the deepening of capital growth and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 towards capital are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employment growth lags far behi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growth, macroscopic policy system aimed at promoting employment growth should be established first; laborintensive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s resources should be developed rapidly;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accelerated.
Key words: employment growth;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 neutral technology progress; capital bias technology progress; labor bias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deepening of capital
CLC number:F062.4;F224.0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5)04004906
(編輯: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