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環(huán)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北M管課標的指向如此清晰,但“內(nèi)容分析式”教學仍然十分盛行,這是造成語文教學低效的原因之一。我們該怎樣落實課標精神,還語文課堂的真實面貌?本文就這個問題,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粗淺的探討。
策略一:巧用范讀,有路可循
特級教師于永正認為:“指導低年級的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倘若只從道理上講技巧,哪個字讀重音,哪里語速快,哪里語調(diào)低沉……低年級學生是理解不了的?!薄皬娂印钡募记蓪τ谶@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只能是“外在”的,治標不治本,作用不大。但是低年級學生模仿性、記憶性強,能從教師的范讀中,學會正確停頓,學會不同讀法,學會根據(jù)提示語讀出對話的不同語氣等,從而有效縮短認知文本的過程,體會文章的韻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結合具體語境范讀。如《荷葉圓圓》一文教學,教師首先示范朗讀,讓學生邊聽邊想:故事講了荷葉和哪些小伙伴之間的事?范讀“荷葉圓圓的,綠綠的”時,抓住“圓圓、綠綠”兩個詞重讀,讓學生像教師這樣讀,隨機板書荷葉的簡筆畫;范讀小水珠的話時,延長“躺、?!钡淖x音,輕輕地讀出小水珠的舒服;范讀小蜻蜓的話時,抓住“立”,短促地讀出小蜻蜓的神氣;范讀小青蛙的話時,抓住“呱呱”,大聲地讀出小青蛙的興奮;范讀小魚兒的話時,抓住“笑嘻嘻”,面帶笑容地讀出小魚兒的快活。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引導學生了解重音、確定停頓的時機等,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盡情地朗讀,學生表現(xiàn)出了躍躍欲試的急切情緒,讀書積極性更高了。
2.巧用肢體語言范讀。教學二年級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教師進行范讀,讀到“喂,小棗樹,你的樹枝多難看哪!你看我,多漂亮!”時提高語調(diào),并且做出瞧不起人的樣子,眼中流露出鄙夷之色,故意瞟學生們一眼,并用食指指向他們。從教師的范讀中,學生接收到的既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又是對文本情感基調(diào)更深刻的體會。他們一雙雙小眼睛睜得亮亮的,個個躍躍欲試??梢姷湍昙墝W生特別在意利用“視覺”獲得教師的種種表情。教師范讀時通過眼神、面部表情的變化傳遞著內(nèi)心情感,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比起邊范讀邊分析“重讀、輕讀、慢讀、快讀”的效果好多了。
策略二:巧設問題,有的放矢
教學時,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閱讀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jù)你所提的問題去進行閱讀。錢夢龍先生說得好:“問題提得好,好像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善教者必善問,善問是一種藝術。只有“善問”,課堂氣氛才會活躍,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例如,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實踐的:首先給學生留足時間,讓他們靜思默想、潛心會文,接著再引導與文本對話:“同學們,什么是‘掙扎?”“飛蛾為什么要‘掙扎?”“‘極力鼓動雙翅中‘鼓動前面加了一個詞語‘極力,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不斷對話中調(diào)動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讀懂“掙扎”“極力鼓動”“躍動”等關鍵詞語的意思,感悟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隨著幾個關鍵問題的解決,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了碰撞,效果不言而喻。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教師的提問要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鍵處,能夠產(chǎn)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要盡可能地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去,在讀、思、悟、說中掌握讀書方法、表達方法等,成為學習的主人。
策略三:巧妙練筆,有效共生
于永正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十分重視寫的訓練,他說:“閱讀教學要讀寫結合,找準讀寫訓練的結合點,為學生提供素材,讓學生‘有米下鍋?!毠P能將語言文字訓練真正落到實處,是‘讀寫結合最有效的載體?!弊x和寫是相輔相成的。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不斷提高練筆的實效性呢?我們可以精心選擇文本中的空白點,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讀寫結合。
1.設計想象性練筆。如《黃山奇石》一文,在學生充分感受了黃山奇石的千姿百態(tài)、生動逼真后,引導他們以二、三、四自然段中的任何一段為例,仿寫自己喜歡的一塊奇石的樣子。因為例文就在身邊,學生看過的奇石圖片又歷歷在目,于是學生便快速地仿寫起來。以下是幾句學生仿寫的摘錄:
仿寫1:在一座山上,有一只狗,它的兩只前爪伏在地上,抬著頭,一動不動地蹲在山上,望著皎潔的月亮。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
仿寫2:“松鼠跳天都”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一只松鼠站在高高的山峰上,抬著右腿,準備跳上天都峰哩!
仿寫3:“雙獅搶球”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兩只威武的雄獅,它們張開前爪,好像正要往中間的石球撲去。
不難看出,學生已經(jīng)成功地學會了模仿和簡單的遷移。只要教師準確地捕捉讀寫的“練點”,定能促進學生提高遣詞造句、有序表達的能力。
2.設計模仿性練筆。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后,出示句式:他的 ?變成了搖的 ? ? ??。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這個句式說一說、寫一寫。學生所寫的內(nèi)容很豐富,也很生動。有的學生寫道:他的耳朵變成了色彩艷麗的貝殼,他的牙齒變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也有的學生寫道:他的頭發(fā)變成了一根根柔軟的柳條,他的耳朵變成了一把把翠綠的芭蕉扇。還有的學生是這樣寫的:他的鼻孔變成了龐大的山洞,他的肌肉變成了肥沃的土地……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表達,保證了語言訓練的有效落實。
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創(chuàng)設更多的讀寫空間,尋覓最佳的結合點進行練筆,那筆尖的滑動,是學生與作者的息息相通、遙相呼應,也是從容地記錄自己的思想軌跡,還是揣摩與創(chuàng)造的延伸。小練筆也可以演繹大精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