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榮
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對結腸息肉的治療效果觀察
葉向榮
目的 對應用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對結腸息肉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結腸息肉患者88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n=44)。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開腹外科手術方式治療;治療組采用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實施治療,比較2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患者結腸息肉疾病治療總時間(6.42±1.05)d和手術操作時間(46.37±5.29)min明顯短于對照組(9.54±2.16)d、(68.92±6.40)min(P<0.05);結腸息肉手術進行期間不良反應(1例)明顯少于對照組(9例)(P<0.05);結腸息肉疾病治療效果(90.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0.5%)(P<0.05)。結論 應用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對患有結腸息肉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腸鏡;高頻電切術;結腸息肉;治療
以往臨床對結腸息肉疾病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開腹手術,但患者在接受該項手術治療后,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的可能性較大,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和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臨床對該病進行治療方法也有了革命性變化,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術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已經被廣泛應用,該技術本身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幾大優(yōu)點[1-2]。本次對患有結腸息肉疾病的患者應用腸鏡下高頻電切術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九江學院附屬醫(yī)院就診的結腸息肉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患病時間1~16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3±0.5)個月;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患者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5.7±1.4)歲;治療組患者患病時間1~14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5±0.4)個月;治療組男24例,女20例;患者年齡
23~79歲,平均年齡(45.6±1.3)歲。上述自然指標研究對象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規(guī)開腹外科手術方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主要措施包括:患者在要接受手術的前1天開始食用流質性的食物,且晚餐后保證做到絕對禁食,應用適當?shù)膶a劑之后大量飲水,通常情況下這一階段的飲水量應該控制在4000mL左右,直到患者導瀉排除的大便呈現(xiàn)出清水樣為止。對術前出現(xiàn)緊張等不良情緒的患者,可以根據(jù)醫(yī)囑適當?shù)膽冒⑼衅坊蛘甙捕ǖ人幬?,給藥方式盡量選擇肌肉注射為主,在手術開始前還應該以靜脈推注方式給予山良菪堿10mg。幫助患者取截石位,并將手術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結腸鏡以緩慢的速度插入到適當?shù)奈恢茫瑢⒒颊唧w內殘存的糞液完全吸出之后,通過結腸鏡對息肉的具體位置進行再次的確定。內鏡的頭端和息肉之間應該保持2cm左右的距離,在對息肉病灶實施切除處理的時候,應該將其始終保持懸在胃腸腔當中的位置,通過電凝技術將息肉病灶完整的切除。患者在手術治療后應該保證臥床休息3d左右,并將腸腔內殘留的一部分空氣吸凈,避免咳嗽。如果有便秘等癥狀出現(xiàn),則應該及時的給予適當?shù)木彏a劑,使大便能夠被充分軟化[3-4]。
1.3 療效評價標準 無效:結腸息肉癥狀沒有減輕,術后檢查顯示息肉病灶仍然存在,體積沒有明顯的變化,腸道功能有明顯異常;有效:結腸息肉癥狀明顯減輕,術后檢查顯示息肉病灶的體積的縮小程度超過50%,腸道功能有顯著改善;臨床治愈:結腸息肉癥狀消失,術后檢查顯示息肉病灶完全去除,腸道功能恢復正常[5]。
1.4 研究觀察指標 選擇2組研究對象的結腸息肉疾病治療總時間和手術操作時間、結腸息肉手術進行期間不良反應、結腸息肉疾病治療效果等作為觀察指標。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 常規(guī)開腹手術后對照組結腸息肉治療總有效率為70.5%;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后治療組結腸息肉治療總有效率為90.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結腸息肉疾病治療效果比較[n(%)]
2.2 結腸息肉疾病治療總時間和手術操作時間 對照組結腸息肉手術共計操作(68.92±6.40)min,結腸息肉疾病共住院治療(9.54±2.16)d;治療組結腸息肉手術共計操作(46.37±5.29)min,結腸息肉疾病共住院治療(6.42±1.05)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6.3549,P=0.023;t2=12.6715, P=0.048)。
2.3 結腸息肉手術進行期間不良反應 在常規(guī)開腹手術圍術期內對照組中有9例出現(xiàn)穿孔、感染、腹脹等不良反應;在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圍術期內治療組中有1例出現(xiàn)感染。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9,P=0.034)。
結腸息肉疾病是對任何突出于腸腔內的隆起性病理學變化的總稱,隨著我國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所發(fā)生的改變,結腸息肉臨床發(fā)病率明顯升高,一般治療、對癥治療、外科治療是臨床對該病進行治療的基本指導思想,其中應用內鏡技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檢查和治療的方法包括電灼切除、手術切除、套扎療法、注射療法、微波療法等幾種類型,是臨床公認的對結腸息肉進行治療最佳手段[6]。由于內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相關設備的不斷更新和進步,高頻切除術由于其安全性高、可靠性強、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開腹等幾大基本優(yōu)點,其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的適應癥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其不僅僅可以將一些體積較小的息肉完全切除,而且能將直徑水平在2.0cm以上的大息肉徹底去除[7]。并已經逐漸成為臨床對大腸息肉等疾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而在內鏡輔助下實施高頻電切除術從而對結腸息肉疾病進行治療,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簡單方便、造成創(chuàng)傷小、治療費用相對較低、療效更加確切等幾大優(yōu)勢,如在手術后有出血事件發(fā)生,則應該積極實施內鏡治療,少量滲血和搏動樣出血事件發(fā)生后可以通過藥物噴射及電凝止血的方式進行處理[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腸鏡下高頻電切術治療的治療組患者結腸息肉疾病治療總有效率90.9%,明顯高于采用常規(guī)開腹外科手術方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70.5%,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數(shù)據(jù)可以充分說明腸鏡下高頻電切術在結腸息肉治療方面所具有的優(yōu)勢。
[1] 黃慶忠.電子結腸鏡下高頻電刀治療結腸息肉184例臨床體會[J].中國藥業(yè),2010,19(11):84-85.
[2] 李冰.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2,16(2):110-111.
[3] 滿桂月,李小敏.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的配合及護理[J].蛇志,2012,15(4):174-175.
[4] 賈俊先.金屬鈦夾在大腸息肉高頻電切除術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藥,2011,33(16):2492.
[5] 吳文元.內鏡下高頻電切除術切除結腸息肉的臨床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7):1920-1921.
[6] 李軍.腸鏡下高頻電刀切除結腸息肉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4(26):113-114.
[7] 劉磊,呂士紅,傅立國.內鏡下切除結腸息肉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12(11):1901-1902.
[8] 白東利,聶剛.1386例結腸息肉腸鏡治療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 6(31):86-8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4.016
江西 332000 九江學院附屬醫(yī)院 (葉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