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蕩蕩
摘要:高中化學新課程體系灌入信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tǒng)的化學課本的編排形式,在完成了兩個必修模塊之后,根據(jù)學生興趣和個性的發(fā)展需要還設置了選修課程。其中《物質結構與性質》作為新課標的一個選修模塊主要是讓學生從微觀角度學習物質的構成規(guī)律。
關鍵詞:物質結構;教學難點;策略
以分子、原子、離子之間的不同作用力作為線索,幫助學生們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和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由于該模塊的知識內容抽象、深奧,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就會很容易造成學生機械學習和記憶的情況。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的一些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筆者淺薄的意見。
一、教學難點
1、教學模式陳舊
高中化學新課標課程的明顯標志就是通過構建理論教學模式的問題來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讓志趣和潛能不同的學生有自己選擇的機會,為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選修課程的定位最重要的特點是注重發(fā)展性和選擇性,這是與必修課程相區(qū)別的關鍵點。
《物質結構與性質》課程的內容理論和概念繁多,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這部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要求教師通過對該模塊核心知識的分析和講解,結合原理的應用和實驗課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打破傳統(tǒng)的學生聽老師講的教學模式,研究更科學的教學方法,構建不同的理論教學模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各種理論之間的整合
在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下,《物質結構與性質》 模塊的內容不僅能夠全面而準確地概括出與物質結構相關的理論知識,更通過從原子和分子層面上呈現(xiàn)物質構成的規(guī)律和不同物質的有關性質。該模塊進一步豐富了學生頭腦中的物質結構的知識,并且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模塊主要包括四個主題:原子結構和元素性質、化學鍵和物質性質、分子間作用力和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以及研究物質結構的價值。
教師應該在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現(xiàn)代化學學科的發(fā)展的基礎上,結合初中化學和高中必修化學中關于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理論,進一步整合關于物質結構的概念和理論,使學生建立起與化學科學相適應的研究物質結構的微觀思想,并且在化學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該模塊教學中的另一個難點問題 。
二、應對教學難點的策略
1、由淺入深,逐層推進
由淺入深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還有助于打好進一步學習更難的系統(tǒng)理論知識的基礎?!段镔|結構與性質》 其各個主題是相互獨立的,其知識點分散穿插其中,對于來龍去脈很難理解透徹,這也無形中增加了講授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jù)該部分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認知理解水平,來確定教學時間和內容,“順藤摸瓜”似的由淺及深,逐層推進地來揭示此模塊的教學內容。
以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中的原子結構為例,首先,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能層”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能級”。然后,在能層和能級的基礎上,給出構造原理,并讓學生聯(lián)系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并且在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態(tài)、激發(fā)態(tài)和光譜。最后,通過以上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學習電子云和原子軌道,并為以后的學習做鋪墊。
2、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疑問
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探究情境,比如常見的分組討論,來讓學生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作出猜想與假設提出學生自己的想法,并通過實驗、查閱文獻、調查、制作模型、使用計算機化學作圖軟件、課堂討論及教師參觀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教師陪同驗證猜想和假設。最后通過師生共同交流及參考最終結果來進行反思和評價,以此來鍛煉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比如,老師拿出分子模型來講解分子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還可以加深印象,開發(fā)學生想象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習和探究問題。
3、理論結合生活,結構聯(lián)系性質
由于該模塊的內容抽象,因此教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可以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點知識聯(lián)系社會進步和生活實際等來輔助講解。 不僅要注重各部分知識體系的邏輯關系,更要注重具體結構和具體性質之間的關聯(lián),歸納總結不同的性質和結構。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興趣來學習該部分知識,還可以拉近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來加強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并且形成最基本的化學視角。
例如,在講授分子結構時,可以結合范德華力和氫鍵,利用生活中的壁虎仿生膠帶,來討論水的特殊性質。講授極性時,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原子晶體時可以結合金剛石的形成、 生產與應用來聯(lián)系女生們喜愛的水晶來幫助學生理解??傊?,教師在選擇切入點時應該注重本模塊知識與當代社會熱點問題和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化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
4、抓主線編網絡,系統(tǒng)教學
將現(xiàn)有的知識點轉化成知識網絡是教師教學常用的方法,對于《物質結構與性質》該部分內容更是適用。學生通過初中化和高中必修化學的學習, 已經認識了元素周期律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觀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已經理解了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基本知識。因此,解決問題的重點就變成了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抓住知識的主線,將重點知識點編織成網絡,系統(tǒng)教學。
例如,對于第一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如果把每一節(jié)的內容分開獨立來看,會覺得知識點亂且雜,但是如果把整個“原子結構與性質”這一章作為一個整體,其實是一個非常完整且嚴謹?shù)幕瘜W知識體系,每一個理論都不是獨立的,都是為下一個知識點做鋪墊。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抓住這些聯(lián)系,將知識系統(tǒng)起來講授。
三、總結
由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物質的結構與性質》并不是多么復雜和陌生的知識,該模塊的教學內容注重發(fā)展性和選擇性,卻很容易局限于與物質有關的概念上,作為一部分重要的選修內容。只要教師注重引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現(xiàn)多通道策略,在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相信要突破教學難點,完美的講授該部分內容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