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貽洪,王肇平,廖忠劍,文興林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西 341000)
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排螺旋CT與MR對照研究
鐘貽洪,王肇平,廖忠劍,文興林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西 341000)
目的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排螺旋CT與MR對照研究。方法選取該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31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對其分別實施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檢測過程,對比分析2種不同診斷檢測方式的診斷效果。結果CT診斷檢測方式具有較高的鈣化斑塊診斷檢測率,而采用MR開展診斷檢測工作具有較高的混合斑塊和纖維斑塊診斷檢測率,CT與MR診斷檢測纖維斑塊、鈣化斑塊及混合斑塊幾種不同斑塊類型的檢測率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后,都能夠很好的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探測,但是采用CT診斷方式對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鈣化程度有更高的檢測率,而采用MR診斷方式后,對患者的粥樣硬化斑塊內出血情況有著更高的診斷率,在臨床中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行相應的檢測診斷,以提升診斷效果。
頸動脈狹窄; 動脈硬化; 體層攝影術,螺旋計算機; 磁共振成像; 血管
頸動脈狹窄是臨床中引起患者發(fā)生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1-2],而粥樣硬化斑塊是造成頸動脈狹窄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臨床中要想更好的預防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等病變情況出現(xiàn),就必須要加強對患者早期臨床癥狀的識別,加強對各相關項指標的檢測工作,根據(jù)需要選擇適合的診斷檢測方式,盡早準確診斷,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3]。作者選取在本院進行治療的31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對其分別實施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檢測過程,對比分析兩種不同診斷檢測方式的診斷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31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齡48~77歲,平均(61.12±3.08)歲。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31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對其分別實施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檢測過程,對比分析兩種不同診斷檢測方式的診斷效果[4]。(1)多排螺旋CT診斷檢測:采用CT診斷掃描儀器進行病情診斷,在開始掃描診斷前,需要對其參數(shù)加以準確設置,其中掃描電壓設置為120 kV,掃描電流設置為500 mA,掃描層厚為0.625 mm[5-6]。在掃描過程中,需要從患者的自主動脈弓水平一直掃描到患者的顱底水平。在掃描過程中,經(jīng)過患者肘部靜脈采用高壓注射器完成注射過程,將優(yōu)維顯270對比劑通過肘部靜脈完成注射過程,注射量為90 mL,在注射過程中,其注射速度需要保持穩(wěn)定不變,一般情況下,其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鐘大約4.50mL,之后再用相同的速度完成生理鹽水注射過程,其注射量為50 mL,等到確定CT血管造影圖像后,將其影像學
圖像完成三維重建,進一步對重建圖像進行詳細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7]。(2)MR診斷檢測:采用MR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準確設置并確定好掃描序列,包括T1W、T2W、PDWI等[8],進一步對掃描參數(shù)進行科學設置,主要完成掃描視野掃描層厚等參數(shù)設置,之后選擇釓噴酸葡胺作為對比劑,通過肘部靜脈完成注射過程,注射量為90 mL,在注射過程中,其注射速度需要保持穩(wěn)定不變,一般情況下,其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鐘大約0.70 mL[9],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黑血技術來提升檢測診斷的準確性。
1.2.2 指標判斷標準 (1)CT對斑塊性質判斷標準:根據(jù)CT檢測結果,需要對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及其診斷檢測結果進行準確判斷,評價標準為脂質壞死核,其CT值低于60 HU,纖維性成分,其CT值不低于60 HU,不超過130 HU,脂質鈣化,其CT值大于130 HU。(2)MR對斑塊性質判斷標準:根據(jù)MR的診斷檢測結果,需要對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及其診斷檢測結果進行準確判斷,評價標準為斑塊內出血,表示T1WI、T2WI序列下的斑塊內高信號表達,斑塊內鈣化,表示T1WI、T2WI序列下的斑塊內沒有信號表達。(3)動脈血管狹窄率標準:0級表示正常;1級表示狹窄率低于50.0%;2級表示狹窄率低于70.0%;3級表示狹窄率低于100.0%;4級表示狹窄率為100.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與MR診斷檢測動脈狹窄率結果比較 CT診斷檢測動脈狹窄率為22.58%,MR診斷檢測動脈狹窄率為25.8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與MR診斷檢測動脈狹窄率結果比較[n(%)]
2.2 不同類型斑塊CT與MR檢測結果比較 CT診斷檢測方式具有較高的鈣化斑塊診斷檢測率,而采用MR開展診斷檢測工作具有較高的混合斑塊和纖維斑塊診斷檢測率,CT與MR診斷檢測纖維斑塊、鈣化斑塊及混合斑塊幾種不同斑塊類型的檢測率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斑塊類型CT與MR檢測結果比較(n)
當前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開展DSA檢測診斷方式是診斷頭頸部動脈血管病變的“金標準”[10],但是在實際開展檢測工作過程中,這種檢測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安全性和創(chuàng)傷性,很容易引起患者的血管痙攣等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中并不常用此類檢測方式開展診斷工作。主要是通過采用CT和MR 2種診斷方式來完成檢測過程,這2種不同檢測方式的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方便,同時其診斷準確率較高,因此在實際用于診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臨床中要想更好的預防腦血管疾病,降低其不良影響,必須要充分認識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能夠正確地識別其基本特征,加強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之間的影像學特征聯(lián)系和分析,從而有效評估和預測患者的病情特征,正確的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預后處理作用。
本研究選取了本院進行治療的31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對其分別實施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檢測過程,對比分析兩種不同診斷檢測方式的診斷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CT診斷檢測動脈狹窄率為22.58%,MR診斷檢測動脈狹窄率為25.81%,兩組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了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后,都能夠很好的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探測,在臨床中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開展相應的檢測診斷,以提升診斷效果。
[1]齊旭紅,畢冬梅,李娟,等.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排螺旋CT與MR對照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6):28-30.
[2]向宇燕.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排螺旋CT與MR對比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2):66-66.
[3]符益綱.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32):80-81.
[4]徐國民.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排螺旋CT與MR診斷對比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35(29):6567-6567.
[5]劉韶瑞,駱榮江,李小敏,等.頸動脈狹窄伴眼部缺血性表現(xiàn)的臨床特征和治療效果[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0,26(4):310-313.
[6]張峻,錢琦.CTA對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的臨床應用[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6,8(11):1145-1147.
[7]李慎茂,凌鋒,繆中榮,等.頸動脈狹窄血管內支架治療并發(fā)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5,2(2):56-61.
[8]黃敏慧,郜忠海,林列興,等.頸動脈狹窄患者眼缺血表現(xiàn)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4,30(5):473-476.
[9]李艷艷,高連波,田沈,等.不同程度頸動脈狹窄患者治療后認知功能改變情況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2(15):1710-1714.
[10]馬英,劉業(yè)松.支架置入及經(jīng)皮血管成形治療顱外頸動脈狹窄[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2(43):7023-702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38
B
1009-5519(2015)20-3141-02
2015-06-24)
鐘貽洪(1980-),男,江西贛州人,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胸部影像學研究;E-mail:11266387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