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的“小夜曲” 自己作曲自己唱的作曲家不多,美國作曲家巴伯算得一位不錯的男中音。在其1933年為男中音和弦樂四重奏及弦樂隊而作的《多佛海灘》中,他首演時就本人擔任了男中音角色。巴伯作過不少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還多悅耳,彰顯其浪漫主義風格。所列套裝碟片基本收錄了巴伯的全部重要聲樂作品,其中著名的聲樂作品有:《瑪東娜安眠曲》《云雀》《門口之愛》、《天地之春》和《小夜曲》等,《企鵝》評介為三星。格萊美獎得主、美國女高音絲圖德聲線靚麗,融合抒情女高音與花腔女高音為一體。美國領先的男中音漢普森擅長藝術歌曲演繹,音色渾厚。另外,埃默森弦樂四重奏團為《多佛海灘》伴奏;博羅寧為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結果是人聲通透自然,細節(jié)與空氣感令人贊嘆。確實是套不可多得的聲樂大碟。
綜合的“現(xiàn)代樂” 巴托克(Bartok)以其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向世人證明:他找到了一條音樂途徑——憑借西歐體系,同時采用地道的匈牙利曲式體系,兼具現(xiàn)代特色來制作自己的作品,他的《為弦樂器、打擊樂和鋼片琴而作的音樂》中,出現(xiàn)了平時樂隊較少使用的樂器:木琴、鋼片琴、木魚等等,讓其成為了標準配置的樂器,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發(fā)揮了各自的能動性。合奏時體現(xiàn)不同旋律線條個性,巴托克賦予每個線條以不同的音色,更具強烈音色對比。該碟是巴托克學生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版,《企鵝》評介三星。一般人多把綜合性現(xiàn)代音樂視如洪水猛獸,可怕的是我國音樂環(huán)境中有許多斷層,這些斷層讓聽眾對于20世紀音樂的發(fā)展感到陌生,為了與時俱進,聽聽發(fā)展中的音樂還是有不少裨益。這就是巴托克音樂給人的啟迪。
多彩的“管弦樂”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巴托克的名曲《樂隊協(xié)奏曲》——也正是這首曲子被約稿,推遲了巴托克生命的終結;盡管曲子創(chuàng)作結束不久離開人世,巴托克還是以其音樂“善言”,讓人聽到管弦樂各個聲部色彩層次所表達出的人生。曲子分五個樂章,一開始的引子,引人入勝,以不可思議的樂器樂彩開場,不同樂器接著加入,每組都賦予一種新的基色,令人瞠目結舌。第三樂章是描繪悲哀的死亡之歌,可以聽出巴托克對死亡的恐懼。末樂章出現(xiàn)舞蹈般的節(jié)奏,結尾異常光輝。巴托克在此和命運抗爭可窺一斑。其曲實為巴托克柔美的“晚期”風格的一個范例,其中并不太現(xiàn)代,而是更多地運用了傳統(tǒng)和弦。該碟為索爾蒂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版,不僅充分展示了管弦樂的色彩效果,更以宏大的激情氣勢詮釋鮮明的匈牙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