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巧玲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523820)
博物館講解工作實際上是以博物館陳列品為依托,由博物館講解員通過對陳列品的充分認識和了解過后,對講解詞進行提煉、選擇、運用語言藝術(shù)、講解技能和真摯感情,直接向觀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一種教育活動。很顯然,講解員的講解工作本質(zhì)上來說是屬于教育事業(yè)。所以,講解員不僅是一名“宣講員、接待員、研究員、交際家”,更應該是一名教育家。為此,講解員的語言應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語言的出現(xiàn)是認知革命的一大成果,人類語言的特殊之處在于讓我們能共享非常多的關(guān)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完成自身與社會關(guān)系的確定。正如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所言“盡管非語言的符號不容易系統(tǒng)地編成準確的語言,但是大量的信息證實通過他們傳達給我們?!倍v解員正處于這樣一個溝通歷史知識和當下人們的節(jié)點,是兩級傳播理論最好的印證。這樣的重要性也意味著講解員的語言應用對于博物館知識傳播效果的決定作用。
孔子延續(xù)千年的智慧告誡人們對于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而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的語言應用同樣需要因人施講。講解員對不用的受眾群體應進行不同的語言應用,在這個方面西方國家有很多我們值得參考的經(jīng)驗。我國傳統(tǒng)的博物館一般只選擇展覽和講解兩種教育方式進行服務,這就缺乏了對參觀對象的針對性。而很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則是多種講解方式交叉并存,針對不同的人群設計不同的講解語言風格和形式。
例如英國的多數(shù)博物館可以同時給兒童、教師、成年人準備適合他們身份和年齡特征的教育服務。像是為兒童進行講解中穿插角色扮演活動,運用輕松活潑的語氣,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為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歷史背景,為教師準備與教學有關(guān)的博物館資料等等。日本的博物館也很重視教育對象的分層,主張實行適合教育對象的社教模式。
針對博物館在青少年兒童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上的特殊地位,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工作在面對青少年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時更因該采取因人施講的思路和手段,以達到博物館像一個兒童樂園,讓孩子自由穿梭其中,在玩樂的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啟發(fā)式教育的效果。講解員首先要突破“傳者揚其言”的思維,轉(zhuǎn)為“受者曉其理”的觀念,通過一些簡單的提問引導青少年兒童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加深對博物館知識的理解,能夠讓孩子記住,而不是讓孩子成為博物館的匆匆過客。同時,在語言應用上,要站在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視角看待博物館的展品陳列,無論是講解詞的趣味性、真實性還是語言解讀方面的生動性,都要考慮到兒童的心理需求與接受能力設計。
博物館的講解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充分調(diào)動語言,表情,觀念等從視覺,聽覺的維度進行渲染。
首先當從語言風格入手。要學會使用創(chuàng)造性的講解語言,而不是一本一眼的歷史宣講。為了能讓受眾對博物館陳列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形成初步的觀賞印象,對將要進行的參觀活動有一個清晰地了解,一個生動有趣的開場白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善于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把一些原本看來不能作為講解切口的話題自如,合理地展開,從而在語言表達上打破常規(guī),吸引觀眾。最后,要擯棄講解詞的書面表達形式,提倡運用口語化的語言,使表達方法更靈活,講解語言不斷變化,話題不斷拓展,幫助受眾領(lǐng)會講解內(nèi)容,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講解語言的藝術(shù)性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自然性,既講解的語言能如實詳盡地介紹博物館的展品。第二個層次是意識性,指針對不同的展覽和不同的人群,能以不同的講解方式與語技,語言生動,行為得體,肢體無聲的語言豐富,能扣人心弦,使不同的人群,各得其所。最高一個層次是藝術(shù)性的講解,要求博物館講解員不僅有高超的講解藝術(shù),而且必備較高的文化、技術(shù)、知識涵養(yǎng),對你展覽的各種內(nèi)容要理解深透,能縱觀全局,心有重點,把深奧的文化知識以受眾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完成優(yōu)美而又精致的講解。
講解是講與解的共體,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講是基礎(chǔ),是必要,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而解是上升,是提高,同樣是不容缺失的過程。要達到講解的融會貫通,使講解成為一門藝術(shù),就要求講解員在對講解詞的分析,理解的同時,還要有著對講解詞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對中國語言文字的感受,是美的規(guī)則。正如蔣勛先生說的“美比歷史更真實,沒有美,沒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倍民R卡連柯的一句名言來解釋對于講解員應具備的語言狀態(tài)的理解并加以轉(zhuǎn)化為: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tài)和聲音的運用上能作出二十種風格韻調(diào)的時候,我就變成一個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所以,講解過程中的藝術(shù)性,講解中文字美學的應用,是會對受眾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
誠然,講解是人際交往的一部分,屬于信息的人際傳播。就不可避免的有著講解員和游客中間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游客自身對游覽過程中的各種反饋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會出現(xiàn)有些游客不愿意傾聽講解,忙于個人事務,大聲喧鬧,對講解內(nèi)容不感興趣等等。
這時,便需要講解員有著較好的心理素質(zhì),統(tǒng)籌全場,靈活應對,根據(jù)具體情況解決問題,采取不同的講解語言應用。當游客缺乏游覽的興致時,講解員應把講解詞講出新意和語調(diào)的變化,以此激發(fā)游客的興趣??梢酝ㄟ^提一些問題激發(fā)他們的思考,以達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再者,在講解詞中設計一些懸念,已達到意味深長的效果,給游客留下思考空間。
當游客提出一些怪異,晦澀的問題時,應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斑@個問題請您指教,請留下聯(lián)系方式,我了解清楚再給您答復?!倍皇呛巵y造不懂裝懂來忽悠游客。而當有意見分歧時,講解員的語氣應戒驕戒躁,耐心,友好地與其探討,交流,從而達成共識。
綜上而言,作為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的語言應用,因在固有的模式中尋求創(chuàng)新,將廣博的知識,藝術(shù)化的語言,真誠的態(tài)度相凝結(jié),帶領(lǐng)游客體會博物館的厚重感和文化魅力。
[1]李瑞英.《博物館講解工作探索與研究》.商情,2011(2).
[2]盛天文.《與時俱進、拓展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Z1).
[3]徐凱.《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發(fā)展探討》.神州(上旬刊),2013(9).
[4]潘耀.《淺析博物館兒童教育問題》.文教資料,2014(14).
[5]章巍,丁北琦.《博物館講解員應具備的語言狀態(tài)》.學園,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