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丹
從摩托羅拉走出來的林斌,以小米聯合創(chuàng)始人的身份找到昔日摩托羅拉的供應商時,出乎意料地吃了閉門羹。不過如今,越來越多的全球知名手機供應商看到了小米模式對于供應鏈的價值。
小米上下對什么最諱莫如深?
想想這個問題,就知道外界所探尋的小米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了。
在小米,負責整個上游產業(yè)鏈部門的信息在內部屬于“公司機密”。關于供應鏈的話題,有媒體同行試著探訪究竟,也一一被委婉拒絕。
小米背后的供應鏈有什么秘密?供應鏈對小米意味什么?
原英特爾CEO安德魯·格魯夫曾說過:產能就是戰(zhàn)略。并以此告誡企業(yè)家,只要是硬件產品的生產者,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能喪失對供應鏈的把控。
小米是供應商的“紅娘”
小米沒成為“大米”之前,雷軍懷抱希望找到富士康,卻橫遭拒絕。他曾在《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中提道:“你以為富士康會幫你生產,開玩笑呢,理都不理你?!?/p>
而短短幾年的時間,情況就發(fā)生了反轉——從不受人待見,到郭臺銘親自出馬三次拜訪小米。不僅僅是富士康,高通、索尼、夏普等全球著名供應商都紛紛聚集在小米周圍,共同構筑了一艘小米全球供應鏈的“超級戰(zhàn)艦”。
前后轉變?yōu)楹螘绱酥螅?/p>
在小米誕生之前,產業(yè)鏈最上游的供應商們,也許還不知道“用戶思維”為何物。他們致力于打造最優(yōu)質的零配件,為具備“精英思維”的研發(fā)工程師而服務,但并不關心用戶是否買賬。
當小米扛著互聯網手機的大旗,在質疑聲中,闖入紛這片爭不斷的紅海時,傳統(tǒng)手機廠商亂了陣腳。
不得不說小米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紅娘”,它幫助供應商找到了最對眼、最高顏值,以前從未謀面的另一半——手機用戶。正是二者的結合,幫助小米開創(chuàng)了一條和傳統(tǒng)手機廠商反其道而行之的C2B新型供應鏈模式。小米憑借一群熱忱的用戶,成功驅動了傳統(tǒng)供應鏈的變革。
這段“姻緣”究竟是如何成就小米的?
用戶參與研發(fā),打造高性價比產品
從打造MIUI開始,小米副總裁黎萬強在論壇上搜索到的100個種子用戶,成為小米“社群經濟”的原點人群。
以往,硬件制造企業(yè)和用戶的關系,通常是開始于售賣,也結束于售賣。雷軍則把用戶變成了同盟者,從用戶拿到手機的那一刻開始,二者的蜜月期才真正開始。小米從手機發(fā)燒友切入,找到了一群不拿錢白干活、還永遠保持打雞血狀態(tài)的原點用戶。從此,這100人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發(fā)展壯大。
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米正是憑借MIUI操作系統(tǒng)積累的50萬用戶基數、30萬活躍用戶,從而讓芯片巨頭高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把用戶帶入小米的研發(fā)鏈,并且將用戶需求和供應鏈進行有效對接,是小米產品的開發(fā)模式。在小米,用戶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通常在一款手機正式發(fā)售前,小米會將工程機分發(fā)給用戶,邀請他們試用。這種方式被其成為“灰度發(fā)布”,它以前被運用在軟件領域,而小米將這個概念創(chuàng)新的運用到了硬件領域。
根據用戶的反饋,小米適時調整自己的供應鏈進程。例如根據電池后蓋松,音量鍵太軟等反饋,及時更新供應商或者對供應商提出要求,避免產品批量生產之后對供應鏈造成重大損失。同時,小米的工程師還會帶著用戶的需求和ODM深入合作共同開發(fā),以保證產品在開發(fā)的過程中達到小米的質量要求和用戶需求。
雖然蘋果和小米都追求“極致”,但除此之外,小米還追求低成本,以實現高性價比。所以,小米通常在用戶最關心的需求上做到極致,讓他們買得起。反過來,高性價比的產品使得小米在營銷過程中賺足人們的眼球,從而進一步刺激用戶的購買欲。
依托穩(wěn)定訂單量,對話優(yōu)質供應鏈
正因為高度的參與感,以及小米上下對用戶的悉心經營,使得小米周圍聚集了一群為之瘋狂、自愿傳播的“死忠粉”。
粉絲才是用錢投票的人。2014年7月,小米4在官網首發(fā),僅37秒這款手機就被搶購一空。預售和搶購的“饑餓營銷”的確讓米粉們又愛又恨。
但事實上,依托米粉展開的“饑餓營銷”,背后有著超強的供應鏈體系支撐。
通常情況下,當一款手機研發(fā)出來準備投入市場之際,它需要做一個長期的需求計劃,以便向上游核心供應商采購物料。企業(yè)使出全身力氣試圖讓供應商看到這款手機的巨大潛力,如此一來供應商便會為此擴充產能。如果手機大賣,便皆大歡喜。但當銷售情況不盡人意的時候,就會造成產能浪費,人員、設備、廠房閑置,這將給供應商帶來極大的風險。同時,代理商也會積壓大量庫存。
在傳統(tǒng)的供應鏈模式中,“牛鞭效應”說的就是由于信息流從用戶端向上游供應商傳遞的過程中,由于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逐級放大。于是,越往上,需求信息發(fā)生的偏差就越大。
而基于用戶的需求預約,使得小米內部能夠作出長期、穩(wěn)定的需求計劃。從公開的資料來看,每周雷軍、林斌、黎萬強和周光平四人都會召開一個小型生產會,根據當周銷售額、預約購買量等確定三個月之后的訂單量。確定之后,一個50人的管理團隊便會負責跟進。上游供應鏈由此根據這些精準的需求計劃進行產能的配備。
同時,先支付、再發(fā)貨的預約模式,健康的資金流和穩(wěn)定可預期的訂單量,使得小米在和供應商進行談判的時候,擁有更多的籌碼。
事實上,小米的新型供應鏈模式,從用戶需求出發(fā),根本上緩解了傳統(tǒng)供應鏈中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成本高、資源浪費的弊病。
輕模式和重模式之爭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小米這種“代工廠+電商渠道”的模式。格力掌門人董明珠就曾一針見血地向雷軍發(fā)問:“如果我們全世界的工廠都關掉了,你還能銷售嗎?”
事實上,和格力相比,雷軍更愿意尋求同盟者,“少做事,用最聰明的人簡化流程?!彼裕∶椎淖龇ㄊ潜苤負褫p,用合作代替控制,和供應商一起協(xié)同成長,集中精力去突破產業(yè)鏈上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即經營用戶和產品研發(fā)。
在雷軍看來,這樣的輕模式反而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因為沒有自己的工廠,所以小米才有了更多的優(yōu)勢去尋找全球最好的供應商。小米的角色則是負責連接,將用戶需求更精準地傳達給上游供應商,從而使得供應鏈體系更加可控。管理
責任編輯:鄧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