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靜[山東藝術學院,濟南 250014]
一部女性成長系列小說的歷史性價值
——勞拉·英格斯·懷德《小木屋》系列解讀
⊙朱曉靜[山東藝術學院,濟南 250014]
研究少兒文學作品的歷史性價值,是國內(nèi)外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少兒文學的主要角度之一。但是歷史性價值不應局限于女性主義,而應包括更廣闊的社會觀照,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本文試分析現(xiàn)代少兒文學經(jīng)典——勞拉·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揭示其蘊含的多方面的歷史性價值,從而證明其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意義。
社會文獻 壓抑 女性主義 清教種族
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伊萊恩·肖瓦爾特在《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婦女小說家》中認為,女性文學傳統(tǒng)之所以被長期湮沒,是由于菲勒斯批評用諸如“偉大”這樣的概念阻礙著婦女進入文學史①,因此不是婦女不曾記述她們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而是她們受菲勒斯批評影響,很少認為這些瑣碎的經(jīng)歷會“超越個人和局部,承擔起一種集體的藝術形式,從而反映一種歷史”②。弗吉尼亞·伍爾夫也哀嘆女性生活細節(jié)的缺乏:“我認為我們所需要的是大量的信息——不知道為什么紐恩翰姆和哥頓(英國最早的女子寄宿學院)的那些優(yōu)秀生不給我們提供這些——比如說她什么時候結婚;她通常會生幾個孩子;她的房子是什么樣的;她是否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屋子;誰來做飯;她有沒有可能擁有一個仆人?”③
事實上記述女性點滴生活的作品從簡·奧斯丁時代就不斷出現(xiàn)并延續(xù)至今,其中不乏經(jīng)典的少兒文學作品,如約翰娜·斯比麗的《海蒂》、露西·蒙哥馬利的《綠山墻的安妮》、斯·奧臺爾的《藍色的海豚島》等,當然也包括勞拉·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這些作品雖屬兒童文學,卻完全符合上述女性主義批評家的要求,提供了關于當時女性生活的各種細節(jié),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成為人類集體藝術的一部分,進而反映了歷史。
《小木屋》系列作為一部自傳體系列小說,從作者五歲寫起,包括《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農(nóng)莊男孩》《在梅溪邊》《在銀湖岸》《好長的冬天》《草原小鎮(zhèn)》《快樂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僅從題目即可看出,其時間跨度涵蓋了作者除嬰兒時期的各個成長階段:幼兒、少兒、成年,是典型的女性成長系列小說;其地域跨度則覆蓋了當時美國西部的廣大地區(qū):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薩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蘇達州的梅溪邊、達科他州的銀湖和草原……因此此系列小說從時間和空間上都堪當反映歷史的重任。
《小木屋》系列從類型上屬于社會歷史小說,其描述19世紀后半期美國西部的拓荒潮的內(nèi)容因其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和效果而具有社會文獻的價值:小說通過勞拉一家的移民生活,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雖然是以兒童視角(最后兩本小說勞拉已成為少女和成人)視之,卻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不失為了解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個生動易懂的切入點,對成人亦如此。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我看到了整個邊境,森林,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鄉(xiāng)村,邊境城鎮(zhèn),田野上的鐵路建設,尚未開拓的領土,‘宅第法’的實施以及農(nóng)民申請土地。我看到了這一切,與這一切生活在一起……我想讓孩子們對事情的源頭及其背后的東西有更多的了解,正是這些使美國變成了今天他們所知道的樣子?!?/p>
政治方面,《小木屋》系列主要反映了當時美國政府的各種政策及其實施。首先是《宅第法》的實施:1862年,林肯簽署了《宅第法》,開啟了西部大移民的歷程,才有了勞拉一家的小木屋之旅。這一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西部墾殖農(nóng)民的土地要求,確立了小農(nóng)土地所有制,促進了西部的開發(fā),從而為美國農(nóng)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它的實施也鼓舞了西部農(nóng)民反對南部奴隸主的斗爭,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大大激發(fā)了農(nóng)民奮勇參戰(zhàn)的積極性。在南北戰(zhàn)爭中,西部農(nóng)民為聯(lián)邦軍隊輸送了半數(shù)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糧食,為北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傊墩诜ā肥敲绹鴼v史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直接關系到美國歷史的走向,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勞拉一家直接參與其中,可作為第一手資料反映西部農(nóng)民開發(fā)領地的經(jīng)過和心路歷程,具有很強的現(xiàn)場感。在《在銀湖岸》中,通過勞拉父親之口,直接記錄了《宅第法》的內(nèi)容:“孩子們,我用十美元跟美國政府打了賭,得到了一百六十英畝的土地,我們要證明自己靠那塊地能生活五年?!雹芏缎禄樗哪辍酚肿隽搜a充,交代了優(yōu)先購買申請的規(guī)定。連同以后幾本小說,作者詳細描述了一家人匆匆趕往達科他州尋找、申請、開墾放領地的過程,歷經(jīng)艱辛,最終的結局是一家人終于結束遷徙生活,定居于放領地。勞拉婚后也定居于丈夫的放領地??梢哉f整個系列就是圍繞《宅第法》展開的。
其次,《小木屋》系列還反映了當時美國政府的印第安政策,雖然篇幅很小,更多以間接方式進行,但也并不晦澀,可以反映白人和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史實。眾所周知,美國的西部大開發(fā),也叫西進運動,同時是美國印第安人的血淚史。勞拉一家之所以去西部,就是因為美國政府將印第安人趕出原居住地,鼓勵白人移民。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自然斗爭不斷,如勞拉家的鄰居曾提起明尼蘇達大屠殺,而勞拉在大草原上親歷了印第安人的宣戰(zhàn)危機,其緊張氣氛歷歷在目,讀者也仿佛聽到了戰(zhàn)鼓的轟鳴。而勞拉全家離開剛建好的草原小屋,則是因為華盛頓政府迫于印第安人的壓力,命令白人拓荒者遷出印第安人的領地(見《草原上的小木屋》)。
第三,《小木屋》系列還體現(xiàn)了美國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政策,主要是西部鐵路的修建,伴之以鐵路沿線的城鎮(zhèn)建設,描畫了當時西部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景象。勞拉一家遷往達科他州尋找放領地的起因就是其父去當?shù)氐蔫F路營地充當管理員,勞拉也因此度過了一段鐵路生涯,包括第一次坐火車,在營地生活,親眼目睹工人施工……勞拉連同讀者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時代的力量(見《在銀湖岸》)。
第四,從《好長的冬天》起,作者用較多篇幅描寫勞拉的學校和教師生涯,從而反映了當時的教育政策。從小說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很重視教育,規(guī)定每個小鎮(zhèn)必須預留學校用地,小學生不付學費,教師工資較高,上級部門定期視察教學,設立盲人大學……
經(jīng)濟方面,小說如實反映了當時美國的生產(chǎn)力狀況、物質生活水平及自然開發(fā)狀況。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帶來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種新技術、新發(fā)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大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提高?!缎∧疚荨废盗袕淖髡呶鍤q,即1872年寫起,正扣合了這一歷史時期。開篇即寫到“奇妙的機器”——“脫谷機”。勞拉的父親感嘆:“這樣的機器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fā)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多么偉大的時代啊?!雹莺罄m(xù)作品中陸續(xù)提到新發(fā)明的適應草原地況的犁、割草機、播種機、收割捆扎機……這些新發(fā)明立竿見影地用機器代替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但同時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是很艱苦的——勞拉姐妹經(jīng)常缺少衣服和鞋子;如果不能打獵,全家就很難吃到肉;只有圣誕節(jié)才有糖果;用舊床單做窗簾……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證明,西部開發(fā)時期也是美國的資本積累時期,努力奮斗的美國人民還沒享受到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成果。小說還反映出,19世紀后半期,美國西部的開發(fā)還處于起步階段:土地的開墾和城鎮(zhèn)的建立基本圍繞鐵路線,地廣人??;但人類涉足之處,野生動物即銷聲匿跡,時人還沒有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文化方面,《小木屋》系列反映了兩條線——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小說中處處可見清教的影子:教堂的修建,牧師的布道,星期天的主日課,餐桌上的圣經(jīng)、圣誕節(jié),以及勞拉父母隨時隨地的清教教育。這些情節(jié)如實反映了西進運動時期清教思想在美國社會的地位和作用。從最早一批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來到美洲大陸,清教精神就在殖民者開發(fā)美洲的過程中起著指引和支撐的作用,具體講就是開拓和自助精神。清教主張虔誠、感恩、律己、守法、誠信、節(jié)儉、勤奮、進取,將積累個人財富看作“天職”——獲得靈魂救贖的途徑。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領導人之一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時間就是金錢?!薄叭绻闶莻€公認的謹慎而誠實的人,那么一年六個英鎊能給你帶來一百英鎊的用場……”⑥這套說教被直接照搬到《農(nóng)莊男孩》中,成為作者的丈夫阿曼樂·懷德幼時所承“庭訓”,可見作者之注意體現(xiàn)時代精神。至于世俗文化,除了上文所述教育狀況,作者還提及丁尼生的詩、司各特的小說等文學作品,反映了拓荒者的精神需求。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真切、細致地刻畫了西進時期美國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除了清教的影響,美利堅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也很強,人們同心協(xié)力建設國家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小說詳細記述了慶祝獨立日,大家齊聲誦讀《獨立宣言》的情景(見《草原小鎮(zhèn)》和《農(nóng)莊男孩》),甚至還借由勞拉之口,系統(tǒng)地回顧了美國歷史(見《草原小鎮(zhèn)》)。
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主張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反映是反映者(主觀意識)和被反映者(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雹呒捶从车膶ο笫强陀^世界,但這是經(jīng)過人腦加工處理過的世界。而文學是人類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的反映,應該體現(xiàn)出這種主客觀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缎∧疚荨废盗型耆线@一要求,作者的苦心隨處可見,在抒發(fā)個人感情、表述個人理解的同時,盡可能全面、如實地提供當時的社會資料。
本人的論文《童話表層下的不和諧聲音——論〈草原上的小木屋〉中的社會壓迫現(xiàn)象》較為詳細地探討了《草原上的小木屋》中所反映的父權制對女性、清教徒對印第安人、清教主義對人性的壓迫。類似的分析也可應用于本系列其他幾部小說,此處不再贅言,只需補充幾點:
女性在父權制面前屈服的最終證據(jù)出現(xiàn)在《快樂的金色年代》:經(jīng)過多年苦讀,勞拉終于當上教師,有了可靠的收入,有效地改善了家庭經(jīng)濟狀況,女性的獨立自主似乎近在眼前;但僅僅三個學期之后,她就“不想再教書了”——她在十八歲嫁人,成為一個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她只比母親多教了一個學期。這充分印證了在父權制社會中,“男孩成就動因是受到鼓勵的,但是女孩的動因卻被阻止”⑧。女孩受教育的目的顯然不是獲得“一間自己的房間”。
但小說中也存在隱約的女性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勞拉身上。勞拉天性向往自由,不喜束縛,在文中多次表達心聲,甚至想變成一個印第安小女孩,不穿衣服,騎上光背的小馬,沐浴在陽光和風中(見《草原上的小木屋》)。最突出的一次是她拒絕在婚禮上按照慣例表示完全服從丈夫。她的未婚夫驚訝地問:“你這么做是為了女權嗎?就像我姐姐一樣?”⑨此處折射了當時女性主義在美國的發(fā)展:1848年首屆女權大會在美召開以后,有部分女性接受了這一進步思想,至少是受其影響。
總之,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少兒文學作品的歷史性價值,可以拓展其成人閱讀空間?!坝捎诔扇顺蔀殡[含讀者,兒童文學被賦予雋永的意味?!雹狻缎∧疚荨废盗杏捎谧髡哂H身經(jīng)歷的先天優(yōu)勢和作者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少兒文學的表層下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強烈的時代感,其價值經(jīng)久不衰。
①轉引自張巖冰:《女權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頁。
②③轉引自史菊鴻:《像女人一樣寫女人——從女性文學史的角度解讀〈綠山墻的安妮〉》,《社科縱橫》2006年5月總第21卷第5期,第161頁。
④[美]勞拉·英格斯·懷德:《在銀湖岸》,張亮譯,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頁。
⑥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李修建、張云江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⑦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4頁。
⑧Nilsen,Alleen Pace.Wome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J]. College English,1971,32(8):918.
⑨[美]勞拉·英格斯·懷德:《快樂的金色年代》,王雪穎譯,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頁。
⑩朱自強:《兒童文學中的雙重讀者結構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昆明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19頁。
[1]黃小敏.美國教育史中的清教徒家庭教育——以勞拉·英格斯·懷德的《草原小屋》系列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路艷霞《.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兒童視角下的美國拓荒者[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作品版),2013(15).
[3]Showalter,Elaine.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M]. 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P,1977.
[4]Woolf,Virginia.A Room of One’s Own[M].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29.
[5]崔丹,張穎.論女性主義文學視域下英美少兒小說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
作者:朱曉靜,文學碩士,山東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和西方文化史。
編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聲明
《名作欣賞》2015年8期(下旬刊)刊發(fā)的《梁山諸將“征方臘”敗因淺析》一文,文末作者介紹中“周娜,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應為“周娜,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本科生”,由此帶來的不便謹向作者及讀者致歉。
《名作欣賞》(下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