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0083-01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于貼近生活。這是‘根”。但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工作者迫于應試教育,過分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遠離了生活的源泉,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從教育到教學再到訓練這個過程中,人的價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下面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談談語文教學如何貼近現實生活。
一、從語文的本質看,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葉圣陶語)。在現代社會,聽、說、讀、寫、算、信息技術是每一位能正常生活的公民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其中前四種能力就與語文有關,直接影響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基本素質。因此,一個人如果語文學不好,他就很難在民族大家庭中和諧地生活,更談不上發(fā)展。德國洪堡特在《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的影響》一文中指出:“語言是形成思維的工具。思維活動和語言從而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北娝苤?,語言屬于第二信號系統(tǒng),離開了現實生活中的表象,語言就毫無意義,也不可能產生。語言和生活是多么密不可分?。?/p>
二、從語文教育的實踐來看,現實生活是學習語文的最好課堂
從大量的現實和有關的調查中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盡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yè)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要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的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yōu)槿谌肷畹纳罨虒W。
三、從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看,應用于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必然趨勢
語文最終是為了用語文,語文是“應用之學”,而不是“應試之學”。如果我們割裂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一味地“以本為本”陷在死讀書、機械地做練習之中,高分低能的現象不會消失,初中畢業(yè)生不會填寫銀行存款憑條,著名作家考高考語文試卷掛紅燈等的現象將終究是個令人笑不出來的辛酸的笑話。因此,我們要本著用語文的宗旨在語文教學內容上力求貼近學生現在與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使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語文能力。
四、教師轉變觀念,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語文教改的關鍵在于如何把狹窄的課堂教學引入社會實踐與生活實踐中,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在語文教育走向生活觀念的指導下,變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出發(fā)為學生的學出發(f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扮演輔導員、教練的角色,學生才是主角,是主人,教學活動是一次集會式的討論、探討,與會的是學生,學生是討論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教者是主持人、召集人,需要巧妙地把握討論的方向和進程。教完全是為了學,服從于學生的學,服務于學生的學。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特涅斯提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聯(lián)系生活學語文,讓語文教育走進生活,既“導流”,又“開源”,何樂而不為呢?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