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沙縣城一小學365500)
自主課堂高效課堂
潘小民(福建省沙縣城一小學365500)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小學數學課上,教師的“教”應為學生的“學”服務。課上,教師巧妙結合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同時引領學生大膽探究,敢于生成各種相關問題,再輔以適時點撥,疏理相關知識,并把知識拓展延伸到課外,實現數學生活化,就能構建出學生自主的課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自主生成參與延伸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這一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地位、作用和權利就顯得尤為突出,它既意味著新時代數學課堂的氣息,又是教師挑戰(zhàn)的一個全新的視角,更是數學教師有責任追求和更新的一個領域。然而,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雖然是數學教學凸現的熱門話題,卻由于種種客觀因素的制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因此,要落到實處,必須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這一前提來駕馭課堂教學,即在教師的引導下生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探究中讓學生走進自主學習,在求異中延伸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自主參與,自主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主人的關鍵,也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由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誘導與選擇,教學形式的確定與實施,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效果的檢驗等,都必須圍繞學生進行,即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在自主探究中必須讓學生多一些選擇,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責任,多一份信心。與此同時,還要給學生多一些創(chuàng)新的時空和機會,更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興趣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教師要及時幫助他們,使其想象得更合理,創(chuàng)新得更成功。
例如,學習《位置與方向》這一空間概念的數學問題時,沒有辨別方向的器材,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找到符合或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展開話題,讓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圈,使數學問題生活化。針對這一難點問題,我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尋找生活中有規(guī)則和無規(guī)則的數學問題,從而不斷地去完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了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我組織學生自己去想象、創(chuàng)新,從不同途徑去搜集生活素材,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建立自信心。同時組織學生與他人合作,從他人身上吸收知識養(yǎng)分,從而增強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一個既傳統又現實的問題。說它傳統,是因為歷來被小學數學教學所重視,總是被教師不同程度地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滲透、開發(fā)和利用;說它現實,是因為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強調的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學生為課堂主人”的理念。那么擺在我們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嚴峻問題顯得更加重要。其間教師的“教”應為學生的“學”服務,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把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地位真正落到實處。再者,外部條件與內在因素應相互作用和影響,讓它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使其共同肩負著圓滿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并共同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
以“8+9等于多少”這道題為例,當一位學生道出:“我是擺小棒知道的,我用湊十法,把9分成2和7,8加2等于10,再加上7等于17……”突然另一位學生站起來大聲喊道:“老師,他們的算法都比我差,我還有更好的運算方法:我把8+9分別看做是‘10+10’等于‘20’,然后再減去‘3’等于‘17’。”我被這突如其來的回答給驚呆了,同學們也睜大眼睛盯著這位學生。我仔細一想,這位學生對數學問題自主參與的情感是多么豐富,多么深厚,話語又是多么純真!于是我又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對所有的解法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深入細致的討論,從中篩選出最優(yōu)化的解題方法,并讓他們在求新求異中獲得更全面的知識。這一互動過程,正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真實寫照,使傳情華而有實,它也是一種可開發(fā)和利用的學生資源,折射出一種自信、誠懇、直率的隱性教學資源,更是一種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表現所在。
自主的延伸,實際上是興趣的延續(xù)。有了興趣,就能把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并迫使學生的積極性由潛伏狀態(tài)向活動狀態(tài)轉移。延趣也往往出現在課的結束部分,因為這個時間段里學生那激昂的情緒已漸漸處于低潮狀態(tài),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宏觀調控,也就是對教學內容加以更新、求異,在教學方法上應靈活多樣地實施,在教學策略上通盤考慮并做足文章,下足工夫。實現這一目標,更新、求異是前提,興趣的維持與延伸是更有效的途徑,這樣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就能保持樂而不疲。
例如,學了《時、分、秒》一課知識后,進入復習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一道既耐人尋味,思考性又強的趣味數學題。即“1”≠“1”(1不等于1),于是又一次引領學生帶著有疑團的數學問題,闖進生活天地去遨游遐想,讓他們憑借生活經驗列舉數學問題。此時的學生興趣盎然,情趣高昂,似乎達到了忘我學習的境界。一個個充滿童趣的答案無所不有:“1”元≠“1”角,“1”斤≠“1”兩,“1”時≠“1”分,“1”分≠“1”秒……在此基礎上說說不相等的理由,直至導出“單位”上的不同,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tài)度。這樣的設計有效地突破了時、分、秒概念含糊不清的難點,并清晰而扎實地掌握了時間關系的概念,同時時間單位及其他單位的抽象性、進率的特殊性也在學生充滿趣味的自主活動中迎刃而解。
總而言之,數學課堂教學只要教師用心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會孕育出無限的生機和力量,那么學生的地位、作用和權利也不是一句泛泛而談的空話了。因此,教師的導要盡量避免華而不實、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重要的是善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成,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1]林朝武.開展“以學定教”構建高效課堂[J].新教師,2013(11).
[2]黃美紅.數學也要講究語言藝術[J].新教師,2014(5).
(責編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