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宮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055750)
對中學物理自主探究式教學的思考與認識
王占兵(河北省南宮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055750)
探究教學是以發(fā)現式學習和有意義學習作為理論基礎而提出的,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式。具體到中學物理來說,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依托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以教材內容為藍本,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反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形式。準確來說,中學物理采用如下的教學程序來完成探究式教學:1.確定教學主題;2.根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3.引導學生提出問題;4.引導學生完成猜想和假設;5.引導學生設計實驗;6.引導學生分組實驗;7.引導學生收集并處理信息;8.歸納總結;9.交流評價。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時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我們只會完成其中幾個環(huán)節(jié),這時就需要教師加以取舍了。
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探究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學生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當中完成問題的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使之形成善于質疑、懂得探索、樂于求知的心理傾向,掌握用物理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方法。這種教學形式的落腳點和出發(fā)點都是學生的學,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釋放學生的個性,并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從總體上來說,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有結構的探究,主要是依托訓練性或驗證性的實驗,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對技能的掌握,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物理認知的發(fā)展;二是指導型的探究,即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當中完成信息的收集、處理,發(fā)現和探索物理問題,實現掌握物理規(guī)律,提高物理知識應用能力,并體驗學習所帶來的快樂;三是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即學生根據愛好和興趣,自由探究。限于中學生的學習實際,中學物理教學當中以前兩種類型的探究式教學為主,第三種探究式教學則常見于物理第二課堂。
(一)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分析
探究式教學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目的,因此,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而自由地發(fā)展,實驗教學尤其如此。因此,教師的備課顯得尤其重要,既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收集各類教學素材,又需要合理而巧妙地設計教學問題。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該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縛,積極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依據學生的年齡、思維和認知特點,選擇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和社會熱點問題調動學生的認知積極性。
(二)提出問題分析
教學問題的提出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而且問題應該具有新奇性和引導性,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心理,形成一系列具有梯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探究活動當中,都有不同的分工,并在努力探究當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才能保持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
教學片段一:“摩擦力“提問
情境1:在魚缸里放上泥鰍、小蝦和鯽魚舉行抓魚比賽;
情境2:在長鋼管的一端涂上機油,一端包上棉布舉行拔河比賽。
請獲勝者談比賽的體驗和獲勝的原因。
在提問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系統(tǒng)性和嚴密性,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完成知識的探究和能力的提高。在提問時,我們可以先從小范圍開始入手,而后逐步擴大,可以采用先設問、后反問、再追問的形式,讓學生始終保持正確的思維方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先給學生提出一個較大的問題,但并不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給其提供一個思維的方向,而后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逐漸地掌握所學知識,解決課堂教學最初提出的問題,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形成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
(三)引導學生猜想和假設的分析
猜想和假設通常是為問題的解決所提出的設想和計劃,但這并不等于毫無根據的空想,而是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根據現有的事實材料,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產生的。因此,在要求學生提出猜想和假設的同時,還應該要求學生說出相應的依據。
教學片段二:探究歐姆定律
教師:通過實驗,同學們認為電流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說出依據。
學生:可能與電壓、電阻有關,因為電阻描述的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電阻越大勢必意味著電流越小,實驗一的現象就印證了這一猜想;電壓是電流產生的原因,實驗二的現象則告訴我們,電壓越大,形成的電流就越大。
教師:非常好,我們馬上就來探討一下電流、電阻、電壓三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
(四)引導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的分析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最難的,但只要將較難的物理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再及時地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注意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2.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更多地物理技術,以使課堂探究有更加牢靠的理論基礎。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問題的發(fā)散性,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切忌代表學生思考。4.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之間的分組合作搭建平臺,引導學生不斷提高人際交流能力。5.教師應該巧妙地引導學生的探究行為,更多地肯定學生的方案,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責編 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