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元氏縣第七中學051130)
淺談初中小說教學
閆會芬(河北省元氏縣第七中學051130)
小說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敘述故事和描寫環(huán)境來反映生活的敘事性文學式樣。小說這種文體,在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小說往往是完整的文學作品,有作者情感的融入,有社會背景的影響,有周圍環(huán)境的烘托。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成了我在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問題。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的第一要素,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閱讀小說要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讀描寫—析形象—揭根源”的方法進行閱讀。例如,在分析《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時,我們應明白作者善于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描寫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課堂上,學生找出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所講的話,通過分析明確他對祖國語言、對工作的熱愛,對祖國淪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如“最后一課”的最后時刻,韓麥爾先生的動作、神態(tài),展示出了人物內心的激動、沉痛、依戀和悲憤的心情,表現(xiàn)了他的崇高的愛國精神。
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應了解所要分析的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只有充分把握了小說中人物的性格才能在課堂上引領學生找到能夠反映人物性格的關鍵句。比如《范進中舉》中對范進的細節(jié)描寫很多,其中有“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跤跌倒,牙關緊咬,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這樣一段。范進的瘋是不同層次的,人的語言也像人的意識和人的感知一樣有其不同層次。抓住范進所說的這兩句話的一字之差可以看出其所表現(xiàn)的人物心理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出范進由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仕進之夢的“欣慰”心理,不用再忍受別人的歧視、冷嘲熱諷而寬慰,如釋重負的解脫的輕松之情,引導學生讀出一個喜不自禁、揚眉吐氣的范進。本句中的“噫!”真切地再現(xiàn)出了范進內心的狂喜之情。
分析人物形象是讀懂小說的關鍵。小說主要通過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讀者。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jié)等描寫,這一切都是為了刻畫、塑造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我們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就必須準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而且,這是準確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命題者自然會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以下三種題型:(1)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tài)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
面對這些題型,我們該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揣摩: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jīng)歷、教養(yǎng)、氣質等,因為這些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第二,將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環(huán)境中去理解。第三,通過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過人物間的關系分析人物性格。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對此,我們要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從而提煉出文章的主旨,概括出中心思想。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教會學生從標題入手。標題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幾種:(1)設置了懸念;(2)是全文的線索;(3)突出主題,一語雙關;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指爸爸去世了,生命之花凋謝了。其次,聯(lián)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認識人物思想上被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征,從而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如楊絳筆下的《老王》,作者曾經(jīng)說過“這是時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但在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更能突顯出老王生活的艱苦和善良的光輝的品質。在那時,老王的善良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在那個年代里,沒有人能夠幸免于難,你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堅持自己的善良或者說良知。在作者看來,“對于那個黑白顛倒的年代里的每一個善良的不幸者,我們都應該感到內疚”,“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因此,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狀況,也是概括文章主旨的重要途徑。
如講授九年級上冊的《楊修之死》這篇課文時,我預先在晚自習時間給學生播放電視劇新版《三國演義》的桃源三結義這一集以及劉備三顧茅廬這一集。然后,我還給學生播放了電影《赤壁》。學生看得很入迷。這樣就把學生對中國古典名著的理解由紙質載體的抽象思維轉為多媒體的形象思維,從而吸引學生更好地理解古典名著,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對于基礎較差的農村中學生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再如,在講授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時,我讓學生先看了電視劇版《水滸》中林沖誤入白虎堂被逼上梁山這兩集,并在這基礎上再播放電視劇《智取生辰綱》這一集。學生反響熱烈。我再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有句古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樣引發(fā)了學生的大討論,使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熏陶。
另外,現(xiàn)在的初中學生在課外時間都喜歡上網(wǎng)看電視,很難靜下心來看文學名著。對此,我們教師不妨花點時間從網(wǎng)上下載一些優(yōu)秀的名著題材影視作品,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又如《威尼斯商人》《魯賓遜漂流記》等,相信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說教學的最佳效果,就是通過課文的學習,引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強烈興趣。小說是文學作品,其審美點、知識點、情感點在不同的文章中會有不同的體現(xiàn),所以教學的方法策略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只要在教學中保證小說課文“實用性”的同時,放開手腳,教出自己的特色,就必定能提高小說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