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屏南縣華僑中學352300)
中學詩歌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
甘善暉(福建省屏南縣華僑中學352300)
詩歌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詩的泱泱大國,從《詩經(jīng)》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名家輩出,精彩紛呈。這些詩歌曾經(jīng)陶冶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子孫,是前人留給我們無上的寶貴遺產(chǎn)。但是,曾幾何時,詩歌遭到了冷落,詩歌的教學嚴重滯后,詩歌在許多青少年的心里漸漸死去,成了“背誦默寫題”的代名詞。所幸,語文教學改革的春天真正開始了,一個回歸詩性、人性的詩歌教學即將來臨,“拯救詩心”的行動得到了廣泛而持久的呼吁和響應。
現(xiàn)狀知人論世詩歌專題朗讀意象意境情感泡、找、進、猜、補
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十幾年,詩歌的課反復上過多次,也聽過不少老師有關詩歌的公開課,對于周圍老師上課也了解不少。但真正“活”在心底充滿“詩味”的課卻不多,甚至更多的是“死去”與“作秀”的印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的原因:
首先,是教學目標定位問題。在詩歌教學中,相當多教師認為應圍繞中、高考題型進行針對性、功利性教學,也即應試教學。在初中,中考主要考查學生古詩文背誦默寫識記情況,數(shù)十年不變。畢業(yè)班總復習時,兩三份背默練習基本上就可解決問題。在平素的教學中,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步驟:了解作者作品常識,重難詞句的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與情感分析等等,盡管教得太死,屢遭抨擊,但由于效果好,仍有不少教師不想為而為之,所以在許多學生的心里造成這樣一個印象,詩歌即“背誦默寫題”。于是課堂結構程式化、朗讀隨意化、理解文言化的現(xiàn)象就屢見不鮮了。在高中,高考的古詩文考查基本選自課外,題型以鑒賞為主,且多是選擇題,分值也不大,學生雖似懂非懂,但在教師解題思路的指導下,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普遍追求升學率的今天,詩歌的教學現(xiàn)狀可想而知。
其次,是對詩歌教學相關理論知識把握不到位的問題。詩歌是一種高度集中,高度凝練的文學樣式,它不僅含有語言的層面,意象的層面,還含有意蘊的層面。我們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上過于保守,常常止于語言層面,釋詞、釋句成了重點,而對詩的意象與意蘊把握拿捏不到位,進不到“詩心”里去。詩的形象大于思想,意象是詩人創(chuàng)造想象的產(chǎn)物。怎樣體會詩中的意象,取決于吟誦者的再造想象,一個人所處的時代、立場,經(jīng)歷的生活及其具有的思想傾向,都會影響其審美情趣。中國古人說“詩無達詁”,墨西哥現(xiàn)代詩人帕斯認為“每一個讀者都是另一著詩”,這是很有道理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樹立起以調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再創(chuàng)詩境的詩歌教學原則??上?,這種詩歌教學觀,在現(xiàn)實教學中,僅是鳳毛麟角。
最后,還應當談談詩歌課文的定編問題。課文中的詩歌篇目面對的讀者群當然是學生,而中學生都有其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定編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普遍心理特點,而不應以成人的眼光,體系的眼光來選編詩歌教材。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詩歌學生普遍不喜歡。難以產(chǎn)生共鳴,而有些詩歌不待老師教,學生卻早已津津樂道。詩歌教材的選擇應自下而上為好,否則,將陷入無詩可教的境地。
詩歌教學現(xiàn)狀與中高考的指揮棒有關,也與當前這個社會大背景有關,這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這里就不再細述。但如何把握好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卻是我們教師應該關注的話題。雖則教無定法,但卻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以下我從詩歌教學切入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應用“泡”“找”“進”“猜”“補”的辦法進入詩歌教學
詩歌的教與學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詩人筆下的詩歌,我們去閱讀它,并且接受它,領略它傳達的一種美感,或憂或樂,都得經(jīng)過我們自己去解釋,作為教師要再創(chuàng)造,作為學生更應該在教師幫助下進行再創(chuàng)造。
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泡”。詩人將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濃縮成精約的典型的詩歌形象,欣賞時就要將它“泡”開來,還原到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中去。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在張曉風的筆下就成了散文名篇《不朽的失眠》。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有時讓學生將詩“泡”成一篇散文,或口述其意境,應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找”,詩意是蘊藉的,欣賞詩一定要善于尋找并最后判斷形象背后蘊含的情思。如聞一多《死水》中“死水”隱喻的是當時中國的現(xiàn)狀與歷史,學生在教師帶動下“找”的過程即本課的核心所在。
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進”,即帶領學生走進詩人創(chuàng)造的境界中去,引起共鳴式的感情燃燒。教詩也多年,發(fā)現(xiàn)學生最喜歡的詩是《關雎》《蒹葭》《陌上?!?,也許是那個年齡段的學生對異性有朦朧好感的緣故吧,特別容易產(chǎn)生共鳴,課堂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也異常豐富。
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猜”?!安隆笔菍υ姾驮娙说木C合性思考,由于詩的形象簡約,就需要師生共同去闡發(fā)、去猜。如卞之琳的《寂寞》,三言兩語,以極富跳躍性的藝術結構,將鄉(xiāng)下與城市里,童年與成年,古老事物《蟈蟈》與現(xiàn)代文明(夜明表),生與死組成一個耐人尋味的整體,如果不猜,很難理解詩人對自己人生寂寞的無限感受。
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補”,由于詩的語言跳躍性很強,因此需要加以填補,連綴。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前后兩句跳躍性很強,須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將詩境補出來,方能理解。
(二)結合音樂、書法、繪畫的方式進入詩歌教學
詩歌的教學是一種審美的教育,美的氛圍創(chuàng)設尤顯重要。不僅要有“悅神悅志”的意蘊美。“悅心悅意”的形象美,還應有“悅耳悅目”的形式美。以下介紹幾種詩歌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
1.音樂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不少教師在上詩歌課時會選擇一些配樂進行教學,這種做法非常好。例如,在教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配用《三國演義》主題曲,那雄渾的氣勢立時會填滿聽課者的心胸;在教《致橡樹》時以《梁?!窞榕錁罚抢p綿悱側與抑憤不平就會如潺潺流水流進聽課者的心田。除卻配樂,音樂本身就是詩歌的一個重要元素,詩的和諧音調本身就是有強烈的音樂感,詩中平仄,押韻、重疊、復沓,以及參差變化的句式,都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韻律美。因此教師在教學詩時,應充分把握好詩中的音樂性,或吟或誦或唱,方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記得上高中時一位姓蘇的語文老師在課上吟誦《雨霖霖》,那種憂郁充滿愁情的腔調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揮之不去。更清晰記得濮存昕在朗誦李白《將進酒》時的那種悲愁,那種自信,那種慷慨,那種尋求解脫的情緒,吟誦者的音樂形象即詩的形象之一,有時已融合為一體,不可分割,所以詩的音樂性在教學中至關重要。
2.書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記得我高中時喜歡陸游《釵頭鳳》,就是緣于電影中那書寫于南園墻上龍飛鳳舞的書法,書法的筆意與詩意有時是相通的。毛澤東《沁園春·雪》書法比鉛字要給人更多的美感。所以有時上詩歌時,用優(yōu)美的行草書將課文板書于黑板,也會取得不錯的效果,學生從中可以獲得感性認識,也便于就詩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獲得美感,增強記憶。
3.繪畫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詩中有畫”,“好詩如畫”。教師如能根據(jù)詩歌內容創(chuàng)作或選用一些圖畫,融進教學中,往往會取得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毛澤東筆下的湘江秋景圖,蘇軾筆下的大江東去圖;王維的“明月杉間照,清泉后上流”,李白“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這些畫面,往往能增添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想象,從而達到識記詩歌,理解詩歌內涵的目的。我教張志和《西塞山》時,曾在黑板上繪制一幅速寫畫,畫中出現(xiàn)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漁翁等物象,要求學生想境,并快速記誦下來,學生就圖讀一遍,想一遍,即能成誦,且經(jīng)久不忘。當然,有些詩歌也可以讓學生想象、聯(lián)想詩中內容,自行繪畫,體味詩意,也能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三)從知人論世切入詩歌教學
孟子曰:“頌其詩,詩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驗詩歌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huán)。同樣,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存在,這也就還需要了解他生活的那個時代。
1.由知人論世來理解詩歌作品的情感
詩人所處的時代,人生經(jīng)歷,性格特點,都會在詩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杜甫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寫下了“三吏”“三別”,李清照由于家庭變故寫成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纏綿悱惻。曹操《觀滄?!房犊瘺龅木壠?,王維追求隱逸、詩中有畫的個性背景。循著這些,我們才能更好地觸摸到詩歌中的真實情感?!队晗铩肥谴魍娴拇碜鳎涣私馄淙似涫?,是無法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的,戴寫此詩時年方二十一。一年前,他與同學施蟄存等一起從事革命文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后因宣傳革命,被反動當局逮捕局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所寫《雨蒼》一詩自然就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感傷是現(xiàn)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留下的投影。
2.由“知人論世”來理解詩歌表現(xiàn)的意境
“詩言志”,詩人是通過意象世界寄寓情感的,所以“言”何“志”,就有必要對作者生平及其背景有所了解,才能探知。
例如唐代詩人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詩中寫道:“閨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女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本身似乎很容易理解,但通過題目又可以窺知此詩絕不像字面所表現(xiàn)的那么簡單。原來,唐代選拔人才,不僅要看卷子,還要看應試者的社會地位、品行、名氣等,更重要的是看此人有無人推薦。因此,唐士人應試常用詩文“千謁”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常識,此詩即典型“千謁詩”,巧設比喻,顯得多么委婉含蓄,如不用知人論世法切入教學,是很難把握詩歌意境的。
(四)從詩歌意象進入詩歌意境層面的教學
詩歌的意象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合,意境是詩人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象是詩人創(chuàng)造想象的產(chǎn)物,個性化的讀者必然有個性化多元的解法,但多元有界,所以對詩歌意象分析分寸的把握與拿捏至關重要。怎樣才能分析好意象而進入詩歌的意蘊層面呢?
首先,我們應該掌握好詩中常規(guī)意象的含義。如古詩詞中的“柳”,“柳者,留也”,常表達分別時戀戀不舍的情懷,而“曉風”“殘月”則表示傷別情懷,而“梅”呢,則是“孤寂”“孤芳自賞”“高潔”的代名詞,“蟬”則是“惜時”“痛別”“苦游”“感世”的同義語。古詩中這類意象是很多的。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多加積累,方能更好地理解詩歌。
其次,我們還應能分辨詩歌的意象類別。歸納起來,有常見的四種。象征性意象:即通過象征手法的運用,使情感具體化,引發(fā)讀者深思。如梅的傲雪,菊的清高,塞蟬的凄清,紅樹的熱烈等。比喻性意象:即借助于比喻,使情感具體化。如歸雁表思鄉(xiāng),長亭表離別,鴛鴦表愛情等。描述性意象:即對形象作具體的描述。如“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菽洲”就是通過描述性的意象,表達了思婦久盼人不歸的心緒。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體化,從而獲得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如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黃花瘦”。
最后,我們還應能在教學中讓學生從意象層面轉入意境層面。意象是組成意境的一個個元素。我們在教學生欣賞詩歌時,必須能讓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再加進自己的主觀情感,才能把握住詩歌的內在意蘊,才能獲得精神上最高享受。“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詩里雞聲、茅店、月光、人跡、板橋、霜凍,都是農(nóng)村里常見的物象。我們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想象,并設身處地再現(xiàn)圖景,這樣才能讓學生眼前浮現(xiàn)一幅旅人在荒涼的鄉(xiāng)村道路上踏霜而行的生動情景,同時也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旅人“道路,羈旅愁思”的內心世界。
(五)從詩歌專題切入詩歌教學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詩的泱泱大國,從古代詩歌到現(xiàn)代詩歌,有無數(shù)璀璨的名篇,而中學詩歌所選的篇目是非常有限的,僅冰山之一角,而詩歌欣賞個性化特點非常明顯,學生喜愛的詩就更少了,另外學生升學壓力也非常之大,真正讓學生喜愛詩歌不容易。如何解決這種種矛盾?我以為詩歌專題研究可彌補上述缺陷,以下介紹幾種專題的研究方式:
1.對同類主題詩歌作品的專題研究
(1)懷古詩:即懷念古代的人物與事跡,它往往將現(xiàn)實與歷史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之遭遇,或抨擊社會之現(xiàn)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劉禹錫《烏衣巷》等。
(2)詠物詩:內容上以某物為描寫對象,但最終由物及人,托物言志,如于謙《詠煤炭》等。
(3)山水田園詩:從南朝謝靈運,到東晉陶淵明,再到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
(4)戰(zhàn)爭詩: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詩作。
(5)行旅詩與閨怨詩:多寫羈旅之思,閨中懷人,或思念親友或征人思鄉(xiāng)的作品。
(6)送別詩:古人由于交通不便,送別時的離情別緒成了永恒的主題。
2.對同一個作家的詩歌作品進行專題研究
我國詩歌名家輩出,風格鮮明,流派眾多,教師可選擇其中代表性人物作為范例,指導學生完成他所喜愛的詩人的專題研究,并在班級、年級、學校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絡資源,發(fā)布專題研究。這樣,通過網(wǎng)上交流,能變有限為無限,變封閉為開放,變呆板為主動。例如河南省實驗中學的一位老師的做法就值得推介,他在自身做好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以《走進蘇軾》為題,帶領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3.對詩歌理論進行專題研究
例如:詩歌中的意象與意境專題研究,詩歌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詩歌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詩歌的語言藝術,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與技巧,都可以作為詩歌理論的專題研究。這些理論專題可在教師內部進行交流,也可以形成講座或專題課與學生交流。專題的深入性,全面性,必將能對詩歌教學起到極大的補充作用。
4.詩歌總復習專題指導
初、高中學生都面臨升學的巨大壓力,這類專題是學生最受歡迎的。由于此類專題針對性強,覆蓋面廣,條理清晰,面向全體,是畢業(yè)班老師詩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在初中,詩歌名句的疏理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在高中,就應該針對答題基本方略,基本考查內容,對應答題點(表現(xiàn)手法、內容、語言、常用意象、詩歌類別等)進行指導。
(六)將朗讀融入詩歌教學中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賦詩也會吟”“讀詩百遍,其意自見”都是強調詩歌教學中“讀”的重要性。詩歌是最適合朗讀的作品,因為詩歌節(jié)奏規(guī)整,本身就具備音樂性,詩歌押韻朗朗上口,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只有通過反復朗讀,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那么怎樣將朗讀融入詩歌教學呢?
1.可以三步朗讀法貫穿詩歌課堂
先是了解性朗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歌內容,接著在學生理解詩歌主要內容后,進行理解性朗讀,最后要求能欣賞性朗讀,欣賞性朗讀要求學生能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進入到詩境中去。
2.朗誦以法,激情激趣融其境
朗誦方法很多,但詩歌有自身的特點,齊聲讀,集體讀,小組讀,男女聲讀都可棄之不顧。下略舉幾例常用詩歌朗誦法。范讀法,即示范性朗讀,或由教師先讀,學生仿讀,或由讀得特別好的同學進行范讀,老師點撥,學生領會。如果范讀得法,不但了解了詩人說些什么,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通,從而興味盎然。指名讀:教師指名一位學生來讀,讀完一個詩節(jié)或幾個詩節(jié)后,另請一位同學接讀。這樣,便于兼顧全體,兼顧朗讀較差學生的指導。自由讀:這是一種最切合詩歌的朗讀法,由于每個學生的個體不同,必然有對詩歌不同的理解。全班同學每人同時自由地低聲朗讀或高聲朗讀,不必與別人配合速度、節(jié)奏、輕重都可不拘,也可以邊讀邊思考。表情讀:課文如為韻文,可讓學生依字句的長短,音樂的節(jié)奏,用姿勢、動作、表情的方法朗讀。
(七)從“言、象、情、志”四個方面切入教學
言指的是語言本體、表達方式、表現(xiàn)技巧、體裁風格。象指的是人、景、物、事。情指的是人類情、自然情、社會情。志指的是人物性格及典型意義、景物特征及象征意義、物件特征及典型意義、事件的生活與思想意義、文章的主題意義。
此外,還可以從情感與寫作技巧切入詩歌教學,這里不做細述。
總之,教無定法,卻又有法可循,隨著語文課堂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詩歌教學的春天必將來臨,在詩歌教學的百花壇里必將是百花爭春,百花怒放!
[1]謝冕.重新創(chuàng)造的藝術天地.高中語文教材.
[2]佚名.詩歌欣賞.中學語文資源網(wǎng).
[3]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教師用書》第二冊.
[4]語文建設,2014(11).
(責編 張敬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