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建 (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550001)
青巖古建筑裝飾類型探究
姜廣建 (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550001)
建筑與裝飾歷來關系密切,建筑裝飾依附于建筑結構,是一種附加藝術,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縮影,記載著豐富的傳統(tǒng)生活哲理。青巖歷史悠久,建筑文化底蘊豐厚,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本文以青巖古建筑為例,探討其建筑裝飾的類型。
青巖;古建筑;裝飾
青巖古鎮(zhèn)古建筑的裝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無論是木裝飾、石裝飾,還是磚裝飾都十分講究,巧奪匠心,體現(xiàn)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美學特征與傳統(tǒng)文化思想。
木裝飾歷史久遠,工藝技法種類多樣,地位與影響較大。木雕一方面能夠修飾建筑構件銜接、外露的部分,對建筑進行裝飾,另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居住者的身份地位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青巖遺存的古建筑裝飾中,木雕工藝豐富,主要采用了圓雕、浮雕、透雕、陰刻四種雕刻技法。
(一)挑檐枋與雀替
挑檐枋又稱撩檐坊,是斗拱的重要附屬構件和挑檐的重要承重結構,能夠傳遞建筑構件重量。青巖古建筑挑檐枋的雕飾,技法多樣,內容豐富。雕飾技法以圓雕、浮雕與透雕為主,內容以大象、蝙蝠、牡丹、荷花等動植物紋飾圖案為主。
雀替是房屋外檐坊與梁坊相交處的承托木構件,主要起均衡與裝飾的作用。青巖古建筑的雀替種類與形式豐富多樣,有斗拱造型、裝飾圖案的外輪廓造型等。
其裝飾,工藝手法主要以透雕、浮雕等為主;內容以大象、蝴蝶、荷花、牡丹等動植物紋飾圖案為主。
(二)門與窗
青巖古建筑門與窗的裝飾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
青巖古建筑的門主要為朝門和堂屋門。朝門也就是常說的大門,通常有門罩構成,罩上吊瓜下垂。朝門是一個家庭的“臉面”,體現(xiàn)和象征著者居住者的身份地位與財富,常常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的重點部分之一。青巖民居建筑朝門的木裝飾主要為瓜柱、雀替、門簪等部位。裝飾內容豐富,既有蝙蝠、蝴蝶、桃子、石榴等動植物圖案,也有福、壽等寓意吉祥的書法單體文字。堂屋門,青巖古建筑的堂屋門主要為傳統(tǒng)格扇門和傳統(tǒng)格扇門加建腰門兩種類型。中國傳統(tǒng)格扇門主要有上端格心、下端裙板及格心與裙板之間部分的絳環(huán)板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也是傳統(tǒng)格扇門木雕裝飾的主要部位。青巖古建筑格扇門上端的格心,面積較大,便于裝飾,主要有步步錦、萬字紋、直方格等裝飾形式。絳環(huán)板與裙板是格扇門重點裝飾的部分,由于這兩部分的構成主要為實心板材,雕刻發(fā)揮的余地較大,因此裝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常用梅、蘭、竹、菊等超凡脫俗的題材內容,表達一定的人文氣質和時代精神風尚。
青巖古鎮(zhèn)古建筑的窗較門相比,無論在裝飾形式,還是裝飾內容上,更是豐富多彩。窗的形式與形狀豐富多樣,既有直欞窗、格柵窗、支摘窗,又有矩形窗、扇形窗、圓形窗等。其木雕裝飾,采用的主要工藝手法為圓雕、浮雕、透雕等。雕飾的題材內容既有“燈籠錦”“步步錦”、冰紋,又有荷、蓮、卷草等。趙以炯故居的花窗樣式與裝飾內容是上述特征的重要代表。
(三)藻井
藻井,又稱龍井,是經過木材抹角層層疊加而成,形式美觀華麗,常見于具有較高規(guī)格的戲樓、正殿等建筑內。青巖古鎮(zhèn)的藻井主要體現(xiàn)在萬壽宮、慈云寺等宗教建筑中。藻井木雕裝飾主要以浮雕為主要技法,雕飾有荷、蓮、卷草、鳳凰、蝴蝶等動植物圖案,可謂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蓋在先民穴居野處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繪事,故雕塑之術,實始于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笔袼囆g是人類有史以來經常使用的裝飾技法,由于具有耐腐蝕性強,易就地取材與保存等優(yōu)點,縱觀古今中外,遺留了大量寶貴藝術財富。鑿、剔、削、磨、刻等是石裝飾的常用技法。貴州青巖石材豐富,且常年氣候潮濕,為石裝飾的普遍使用提供了空間與可能。青巖古鎮(zhèn)古建筑中現(xiàn)遺留了部分石雕藝術作品,主要在柱礎與抱鼓石、須彌座與石欄板等部位。
(一)柱礎與抱鼓石
柱礎又稱磉礅,常用在立柱下面,直接與地面接觸,主要起承重與保護木柱下部分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青巖古建筑群中石柱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堪稱經典,研究價值較高。柱礎石的造型種類多樣,藝術效果較好,有鼓形、蓮花形、方柱形等,且常與圖案組合出現(xiàn),變化豐富,極具文化內涵。例如,趙以炯故居、迎祥寺、龍泉寺等處的石柱礎,造型各異,累計數(shù)量有百余礅。柱礎的雕刻技法主要以傳統(tǒng)的浮雕、圓雕和透雕等形式為主,雕刻內容豐富,內涵深邃,既有荷、蓮、蝙蝠、蝴蝶等動植物圖案,也有福、壽等書法文字。
抱鼓石,又稱門枕石,屬于建筑構件,是緊挨墻體,安放在大門兩立框下的石墩,起加固門框的作用。青巖古鎮(zhèn)抱鼓石多用于石牌坊立柱下,其作用在于“抱”住立柱,使其穩(wěn)固。抱鼓石常雕刻成圓鼓形,但青巖石牌坊的抱鼓石都沒雕刻成此形狀,而雕刻成了葫蘆形或獅子形,如趙彩章百歲坊的葫蘆抱鼓石、趙理倫百歲坊的獅子抱鼓石。葫蘆形,又似石榴形,兩者既有“福”“祿”的諧音,又有“多子”的寓意,體現(xiàn)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獅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物,視為獸中之王,置于建筑物上,既可以避邪,又寓意官運亨通,飛黃騰達。
(二)須彌座與石欄板
須彌座原是佛像下面的基座,經過發(fā)展,后來演變?yōu)樯舷聦?、中間束腰,以仰蓮和覆蓮相連接的基本形式。須彌座在青巖古建筑群中常用作柱礎、抱鼓石的底座。常采用淺浮雕的雕飾手法,各個部分都附有不同的石雕裝飾內容。雕飾題材非常廣泛,既有角獸,又有各種植物紋案等。
青巖古鎮(zhèn)的石欄板常建在花園庭院之中,約高二三尺高。其做法是先立望柱,后在望柱間安裝欄板,有的欄板下安坐腳。欄板上常作環(huán)形、菱形、方勝形鏤空雕飾,望柱柱頭上也??逃屑閳D案。
磚裝飾主要是指磚雕,是在水磨磚上進行雕刻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也是古建筑中重要的裝飾手法,它源遠流長,而且富有民族特色。磚雕藝術在青巖古建筑中應用廣泛,且具有典雅質樸的特點。其主要應用在脊飾、瓦作、影壁、山墻等處,常采用圓雕、透雕、浮雕等雕飾工藝。
(一)脊飾
脊的裝飾主要針對正脊而言,正脊是指屋頂上兩個坡面頂相交而產生的結合部和分水嶺。脊飾既有防止雨水滲透的功能,又起裝飾的作用。對脊裝飾的繁簡程度,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戶主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因此屋脊自然成為裝飾的重點部位。青巖古鎮(zhèn)古建筑正脊的造型多由脊身、脊翼、脊首三部分組成,脊身,是正脊的主體部分;脊翼,指正脊兩端的裝飾部件,一般安放獸形裝飾物,即獸吻,具有體現(xiàn)官位身份的裝飾作用;脊首,指正脊中央的裝飾部件。青巖古鎮(zhèn)古建筑的正脊有下列三種基本形式,即類型一:脊翼+脊身+脊首+脊身+脊翼;類型二:脊身;類型三:脊翼+脊身+脊翼。青巖宗教建筑與民居建筑在脊飾上有所區(qū)別,即宗教建筑的脊是用比較有氣勢的正吻和兩端鴟尾來體現(xiàn)。正脊造型豐富多樣,如寶瓶或火龍珠狀,兩端鴟尾常用龍吻、魚吻等樣式。
(二)瓦作與山墻
瓦作包括瓦當與滴水。瓦當是指屋面筒瓦最下端起防水、戶檐的構件,同時還具有裝飾的作用。青巖古鎮(zhèn)古建筑的瓦當多為扇形和三角形,常以淺浮雕形式雕有花飾圖案等。滴水,是安放在屋面青瓦最下端出檐處起排水作用的構件。古鎮(zhèn)滴水形似如意形舌頭,上面雕有花飾圖案等。
山墻是位于房屋兩側的圍護墻。青巖木結構的建筑,往往設置成排的格扇門和窗,實心磚墻較少,如較大的廳堂、樓閣建筑中。因而房屋左右兩端的山墻成為主要的承重墻。青巖古建筑山墻的磚飾多集中于山墻屋檐下山花等處,以浮雕形式為主,內容多為混合式圖案,體現(xiàn)吉祥的主題。
(三)影壁
影壁,又稱照壁或照墻,是設在院內外之間的一道墻。一般設在正對大門處,起圍合、屏障和裝飾作用。影壁的造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壁頂、壁身與壁座。壁頂上鋪青瓦,且伸出檐口以保護壁身,具有和屋頂一樣的結構和裝飾;壁身是影壁的主體部分,面積較大,是重點裝飾部位。裝飾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但所用題材多與建筑背景有關;壁座是影壁的基座部分,常用青磚來修飾線腳。青巖古鎮(zhèn)古建筑內常采用影壁,但與一般照壁不同,不是建于大門口的正對面,而是多用圍墻的一段作為照壁,上面雕有福、壽等吉祥圖案,如趙以炯狀元故居的照壁,位于大門內院的圍墻上,上雕有“百壽圖”。
[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
[2]李蒙.陜西民居建筑裝飾藝術探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