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志
(湖南省湘鄉(xiāng)市翻江中心衛(wèi)生院,湖南 湘鄉(xiāng)411432)
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我們用西藥聯(lián)合祛風止咳湯治療感染后咳嗽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門診或住院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3~73歲,平均(45.88±3.98)歲;病程12~41天,平均(11.02±1.69)年。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3~75歲,平均(45.72±3.86)歲;病程9~52年,平均(10.98±1.1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中感染后咳嗽診斷[1]。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臨床表現(xiàn)以咳嗽、咽癢為主,干咳或咳痰量少不易咳出,可以持續(xù)咳嗽3~8周或更長,常常因吸入冷(熱)空氣、油煙、說笑等因素誘發(fā)或加重咳嗽,抗生素治療無效。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血常規(guī)、胸部X線片及肺功能檢查無異常。無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患的既往史。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兩組均給予馬來酸氯苯那敏片4mg,1日3次口服;氨茶堿片0.1g,1日3次口服。
治療組加用祛風止咳湯。防風10g,杏仁10g,紫菀10g,前胡10g,荊芥10g,化橘紅10g,蟬蛻6g,百部20g,甘草10g。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
兩組均7天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結果。
咳嗽癥狀評分[2]。①夜間癥狀評分:0分為夜間無任何癥狀,1分為因咳嗽醒來1次,2分為因咳嗽醒來2次,3分為因咳嗽醒來2次以上。②日間癥狀評分:0分為日間無癥狀,1分為日間偶有咳嗽,2分為日間間歇單聲咳嗽,3分為日間歇陣發(fā)咳嗽。
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停藥后半年不復發(fā),支氣管激發(fā)試驗陰性,過敏原皮試陰性。顯效:癥狀綜合積分下降70%以上,停藥半年后復發(fā),但病情較前減輕,再用原方案治療后癥狀很快消失,且能鞏固療效半年以上,支氣管激發(fā)試驗和過敏原皮試轉陰性。有效:癥狀綜合積分下降30%~70%,停藥3個月復發(fā),但病情較前減輕,再用藥仍能控制病情,支氣管激發(fā)試驗和過敏原皮試可陽性。無效:癥狀綜合積分下降30%以下,用藥1個療程后病情無改善,支氣管激發(fā)試驗和過敏原皮試陽性。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體征持續(xù)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體征持續(xù)時間比較 天
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三大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病程通常超過3周、少于8周,X線胸片檢查無異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是咳嗽的常見病因之一,大約1l%~25%會發(fā)生感染后咳嗽,流行季節(jié)感染后咳嗽發(fā)生率可達25%~50%[1]。感染后咳嗽多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多呈陣發(fā)性,夜間為重,遇感冒、冷空氣、灰塵、刺激性氣體及運動等誘發(fā)或加重。美國胸內科醫(yī)師學會2006年公布的Guideline[3]中指出,感染后咳嗽的致病機理可能與呼吸道廣泛的炎癥及上皮細胞的損傷有關。另外,根據(jù)其特殊的刺激性干咳等臨床表現(xiàn),及遇煙、冷空氣、異味刺激后加重等特點,亦有學者認為與氣道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氣道高反應密切相關。
中醫(yī)認為,感染后咳嗽為風寒、風熱等外邪襲肺后,經治療寒熱之邪已去,風邪未去,肺失清肅,肺氣上逆則咳嗽。治宜祛風潤肺,降逆止咳,祛風止咳湯方中防風、荊芥祛風散寒,前胡、化橘紅、紫菀溫肺止咳、理氣化痰,百部、杏仁潤肺止咳,蟬衣祛風、抗過敏,甘草調和諸藥、祛痰止咳。諸藥合用,共奏祛風肅肺、化痰止咳之功,故治療感染后咳嗽效果較好。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J],2009.30(6):407-413
[2]中國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78-80
[3]BRAMAN SS.Postinfectious cough: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