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君 劉鐵軍 姜東梅
改革習題課教學,注重學員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張忠君 劉鐵軍 姜東梅
結合工程力學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教學方法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需運用哪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員不斷摸索和總結,根據(jù)課程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教學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習題課;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才能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獲取新知識和開拓新知識的能力;有了能力,才能不斷地去獲取更多更新的知識。在教學改革中,應當把這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宜有所偏廢。
幾年來,學員在學習工程力學過程中,感到理論易“懂”,習題難解,學習上沒有興趣;有些學員還感到解題時,只能按照例題的樣子,照葫蘆畫瓢,題目稍有點變化,就無從下手了。
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1.習題課教學的目的性不強,習慣于教員講例題,學員照例題去做習題。
2.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對學員能力培養(yǎng)注意不夠。
3.習題課教學形式單一化,滿堂灌,調動不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習題課教學必須進行改革。我們認為,習題課應采取講題與課堂討論多種形式并存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討論,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員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智能。
為使講題、解題能有助于學員對基礎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基本方法的熟練掌握,我們在習題教學中,一方面認真地做好解題講題,分清主次,掌握重、難點,歸納解題要點;另一方面,仔細推敲布置給學員的作業(yè)題,主要要求學員思考解題時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以及解題的關鍵是什么?這對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講題時,對習題的選擇,注重精選,貫徹“少而精”的原則,留出課堂討論的時間,注意習題的“三性”,即:
(1)典型性:掌握它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2)針對性:習題的深度和廣度,要緊扣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知識中的重點和關鍵。注重基礎知識的復蓋面和重點知識的重復率,還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
(3)啟發(fā)性:習題要概念性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激發(fā)思維,啟迪思考,分析易于混淆的問題,分清正確與錯誤。
通過做類型題,使學員能歸納出各類習題的規(guī)律性,有利于培養(yǎng)分析能力和發(fā)展智力,調動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討論是開發(fā)學員智力,培養(yǎng)學員能力的有效手段。對習題課教學如何進行課堂討論?我們認為,在講題時,凡學員能夠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有可能解決的問題,引而不發(fā),留給學員自己進行思考、探索,尋求解決的方法。通過課堂討論,大家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推理,得到正確的結論,從而激發(fā)學員學習興趣和思維情緒,培養(yǎng)了學員分析問題的能力。
搞好課堂討論,擬好討論題目是很重要的。題目出得好,可以啟發(fā)誘導學員討論的興趣。出題時也要考慮學員的水平,避免冷場,影響進度。
討論題目具體可分三類:
(一)理論性題目。其目的是通過討論能把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搞通,加深理解。
(二)總結性題目。其目的是通過討論,使學員進一步掌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使他們認識深化。
(三)應用性題目。其目的是引導學員應用學到的理論,分析解答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課堂討論要合理地實施,創(chuàng)造良好的時間環(huán)境和情緒環(huán)境。課堂討論是教員與學員相互影響的雙邊活動。當教員在闡述某一問題時,可能使學員對某一問題產生討論的興趣和激情,這時教員應靈活機動,不失時機地利用學員的積極情緒,引導學員進行簡短的課堂討論;或因勢利導指出一個問題,讓學員思考、議論,把教員要跟學員講的話,由學員自己說出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泵,又鍛煉了學員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員對課堂討論要實施有效的控制,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反詰法: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嗎?
2.提問法:某某學員請談談你的看法?
3.激將法:有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呢?
這樣就能有效地控制教學環(huán)節(jié),適時而恰當?shù)倪M行總結評價,不至于冷場,拖延時間,使討論順利進行,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提高習題課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方式,在于領會其精神實質,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特點,及早進入學習狀態(tài),增強課堂效果。教學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需要教員不斷摸索和總結,根據(jù)課程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教學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這樣既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又可以優(yōu)化學習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員智能的發(fā)展。
[1]張曉貴袁英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探討[C]//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文集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2-185.
[2]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理論力學(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琳郭維城等.工程力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4(3):131-143.
(作者單位:空軍航空大學力學教研室)
張忠君(1961.02-),男,吉林長春人??哲姾娇沾髮W飛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固體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