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思想精粹解讀系列之四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習近平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治國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首要地位。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既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源遠流長的珍貴遺產,更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和宗旨的重要思想基礎。因此,系統(tǒng)地梳理和理解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內涵及價值,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發(fā)展源流
夏商西周時期:民本思想的萌發(fā)階段
我國的民本思想早在神話傳說中就有反映,只是沒有確鑿的史料作為支撐。比如神農嘗百草、有巢造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領對部落成員的責任感。
夏朝的開國帝王啟因得民而有天下,到了夏桀,由于“不敬德”而“虐于民”(《尚書·多方》),引發(fā)了“成湯革夏”。作為商朝的開國帝王,成湯“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政,以振困窮。吊死問疾,以養(yǎng)孤孀”,從而“百姓親附,政令流行”(《淮南子·修務訓》)。
然而到了商紂王統(tǒng)治時期,則“勞民力,奪民財,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管子·形勢解》),致使民怨沸騰。武王伐紂之時,商朝軍隊陣前倒戈,紂王投火自焚而死。
夏、商的覆亡,使西周的統(tǒng)治者認識到人心向背與統(tǒng)治安危的關系,朦朧地意識到民眾力量的重要性。像召公就說:“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保ā渡袝ふ僬a》)周公講得更明了:“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保ā渡袝ぞ普a》)留下了“敬德保民”“民為邦本”“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等民本警句。這些警句是上古先賢對早期政治關系的認識和思考,雖然質樸,卻有著直接的客觀依據。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本思想的確立階段
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各諸侯國的君主、執(zhí)政者,置身“百家爭鳴”中的大批思想家,從“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社會變化中,特別是從數以百計的諸侯、大夫覆宗滅祀的慘劇中,深刻認識到民與“國”“家”安危存亡的關系。于是,如何理解和對待民的問題,成了這個時代的重大課題。
基于這種要求,當時的開明治國者和思想家們開始對以往資料和經驗進行理論的概括, 從而使民本思想首次獲得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形態(tài)。
《左傳·桓公六年》記載了季梁對隋侯說的話:“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蓖瑫f公三十二年記載了虢國太史的話:“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這時,徹底否認神存在的無神論盡管還未出現,但在神民關系上已開始由神向民傾斜。而在君民關系上,也更加重視民的作用。魯哀公元年(前494),逢滑對陳懷公說:“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如同對待受傷者一樣加以撫慰),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保ā蹲髠鳌ぐЧ辍罚?/p>
當然,這一時期的民本思想主要還是集中在諸子百家的言論中。
春秋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令順民心”的主張。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明確提出“德政”的人,他大力宣揚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認為“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也說要“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將孔子“仁”的學說發(fā)展為“仁政”思想,而仁政思想的核心就是“得民”,得民的關鍵則是“得民心”。這就要求為政者“以德服人”,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他的大膽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梁惠王上》),是其民本思想最閃光之處。荀子較孟子更進一步,他以舟水比喻君民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就是“君舟民水”理論的源頭。此外,雜家的著述《呂氏春秋》中也提出了“憐人之困,哀人之窮”“信于民”等民本觀點。
漢唐時期:民本思想的完善階段
然而,秦統(tǒng)一中國后,秦始皇并未充分吸納民本的思想,而推行殘民以逞的嚴刑峻法,結果導致二世而亡。有鑒于此,代秦而起的西漢君臣全面總結了秦亡的歷史教訓,對民本思想進行了完善。漢初政治家陸賈在《新語》中指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認為民心不可侮,民意不可違,民力不可輕:“夫欲建國、強威、辟地、服遠者,必得之于民?!闭摷屹Z誼對秦朝二世而亡的反思更進一步,他對民本思想的闡發(fā)也超過了以往思想家,他在《新書·大政上》中強調民為政本:“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怨胖劣诮?,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眱蓾h之際的學者桓譚則以“王霸并用”來表述自己的民本思想,提出“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新論·王霸》)。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既是參與創(chuàng)業(yè)的一代英主,又是高揚民本思想的帝王代表。他特別欣賞荀子以舟水喻君民關系的觀點,深刻認識到為國之術,必須以民為本;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他說:“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資治通鑒》卷一九二)唐代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更是認為官吏是為百姓服役的,他說:“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保ā端脱Υ媪x之任序》)
明清(包括近代)時期:民本思想的升華階段
明代中后期以后,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一些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開始對封建專制進行批判,這已經觸及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要害。如黃宗羲、顧炎武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下”,直指君王與臣民、治者與民眾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黃宗羲更是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原君》),王夫之則認為“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周易外傳》)。這時的民本思想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平等、反對專制的性質,帶有近代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色彩。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近代社會政治學說傳入中國,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向近代化的演變起了促進作用。當時,主張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宣傳“民權”思想時,就援引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作為變法的理論依據。像康有為在給光緒帝的奏折中,引古訓“先王之治天下,與民共之”,提出了“君民共治”的主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更是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思想,它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精華,而且借鑒了西方的部分先進思想,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
民本思想的核心內涵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強調治國者要以一顆仁心待民,正如荀子所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绱?,才能贏得民心。仁心待民具體表現在安民、富民、樂民,這也是民本思想的核心內涵。
中國自古就有“治國必先安民”的理念。所謂安民,就是讓百姓生活安定,生產有序,不為賦稅徭役所累。對此,孔子曾言:“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墩撜Z·學而》)孟子也說要“不違農時”。這在以農業(yè)為基礎的古代社會,是一項十分有效的安民舉措。孟子還提出要“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梁惠王上》),目的是減輕百姓的負擔。漢代的賈誼對安民頗有見地,他認為安民是國家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只要民眾能夠安居樂業(yè),國家就不會發(fā)生動亂,社會就會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他在《過秦論》中說:“故先王者,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賈誼還告誡治國者,對于民眾決不能怠慢,更不可欺騙他們。誰若怠慢、欺騙了民眾,誰就將落得可悲的下場。后世統(tǒng)治者,如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采取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抑制土地兼并等安民措施,貞觀之治、明朝的基業(yè)以及康乾盛世,于此有很大關系。
所謂富民,也稱足民,即讓百姓衣食無憂、生活富足,主要強調的是民生問題,因此也有人將其看作是安民的基礎。民富則安,民貧則亂,物質需要得到滿足,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因此,統(tǒng)治者要想盡辦法使百姓“樂歲終生飽,兇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鬃诱f:“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墨子指出:“民之所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保ā赌印し菢贰罚┤绻傩盏搅瞬荒苌娴牡夭?,政權便不會鞏固。此外,中國古代強調道德教化,又有“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的古訓,由此富民顯得更為
重要。
樂民,有兩層含義:一是就百姓的心理和精神層面而言,要求治國者切實為百姓利益著想,讓百姓過得快樂;二是要求統(tǒng)治者能親近百姓,與民同樂。正如孟子所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螄咧挥信c民眾同甘苦共呼吸,才會受到民眾的擁護。宋代的范仲淹說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為官者心系天下和百姓的胸懷和抱負。
民本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代價值
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民本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它要求統(tǒng)治者和官員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律己正人,由此生發(fā)出“明君”與“清官”意識,同時衍生出尚賢、舉賢、任賢和反腐倡廉的思想。民本思想還要求“安民”“富民”“樂民”“保民”,由此生發(fā)出治國以“德主刑輔”、治民以教化為先的德治思想。顯然,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國之綱,此綱一舉,就會有利國利民的政策出臺,從而出現一個“政平訟理”、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的“盛世”局面??v觀歷史,凡是民本思想高揚的時代,也是當政者制定的政策既反映百姓的愿望,又順應歷史發(fā)展要求的時代,“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洪武永樂之治”“康乾盛世”的誕生,無不如是。
時至今日,民本思想仍有其現實意義。
首先,民本思想是當代民主建設的文化土壤。應當指出,任何一個國家民主的發(fā)展,都不是憑空進行的,它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基礎。歷史經驗證明,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應用于中國,根本行不通。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民主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國家的民主都會體現出自己的特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既汲取了西方近代以來的民主思想和積極成果,更吸收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盡管它與我們今天所講的民主思想有本質的差異,但其強調人民的地位和重要性,甚至反對專制等要素在相當程度上與今天的民主思想是相通的。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之所以能夠生根發(fā)芽,正是在于它立足于本國的文化和實際,充分考慮到普通民眾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利益需求。當代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傳統(tǒng)民本思想作為文化土壤,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資源。
其次,嚴懲腐敗、注重道德離不開民本思想的支撐。縱觀中國歷史,歷代清官、廉政者無不具有民本思想。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的奏狀中隨處可見他心系民情的心志,對于那些殘害百姓的貪官污吏,他要求治以重罪。明太祖朱元璋的經歷讓他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對于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即使貪贓數目很小也施以重刑。海瑞清廉為政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傳頌。腐敗歸根結底損害的是百姓利益,喪失的是民心,嚴懲腐敗分子,百姓拍手稱快,是以民為本的體現。
此外,民本思想還強調人文關懷、實行德政,以及執(zhí)政者的道德行為和修養(yǎng)。這種道德精神與價值取向是當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需要大力提倡的。也就是說,從政者既要加強道德約束,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切實做到為民表率;而在治國方略上,則要實現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
最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吸取古代民本思想的精華。“重民”“富民”“愛民”“保民”“樂民”等傳統(tǒng)民本思想體現了執(zhí)政者對百姓地位的重視。民本思想的提出與推行,對于恢復和發(fā)展生產、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起著積極作用。但它也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當前,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就需要從政者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進行批判的繼承,真正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從而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群眾觀、利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