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軍
中國人自古就有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了幾千年來無數(shù)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種最理想的修養(yǎng)境界,規(guī)范著一代代賢士注重家庭建設、高視家庭教育、悉心優(yōu)良家風培植。
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有一段講話如沐春風、倍感親切:“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笨倳泴⒓彝ァ⒓医?、家風這一古老的話題與時俱進,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上升到了“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高度,發(fā)人思考。
一
中華民族是建立在以家庭為社會本位的民族,任何一個人都在一個具體的家庭里生活成長,其人格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亦即受其家族家庭之家風的感染和影響。家庭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希望和寄托,不僅有著濃厚的親和力和凝聚力,而且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約束力。
那么,如何才能營造一個具有良好家風的家庭呢?亞圣孟子給出了基本方略:“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币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好家風世代延續(xù),好家規(guī)具有世代傳承性,好家風是好家規(guī)的目的和結果。因此,為了培植好家風,讓后人代代品行端正,防止兒孫誤入歧途,走上邪路,古代許多賢士都為家庭成員制定了系列道德準繩和行為規(guī)范,成為家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就是家規(guī)(亦即家法),而家規(guī)家法的首要載體是家訓。
家訓在我國源遠流長。自周公《誡伯禽》始,各種家訓陸續(xù)面世,散見于各種經子史集之中,比較著名的如《顏氏家訓》、《袁氏世范》、《溫公家范》、《治家格言》、《曾氏家書》、《鄭板橋家書》、《雙節(jié)堂庸訓》等,而尋常百姓千家萬戶中,那些文字上或口頭上的《誡子書》、《訓子令》、《諭子規(guī)》、《教子經》、《示兒貼》等家風家規(guī)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在各個家庭、家族、宗族中世代流傳??v覽歷朝各代,盡管家訓著重點因門楣不同而有別,但富有遠見的內容總體上小異大同。
地位優(yōu)越不可驕。達貴官宦之家有著優(yōu)越的政治地位,子弟很容易由此而滋生驕氣,教之以謙遜之道,實乃智慧之舉。三千余年前,周公姬旦的兒子伯禽被封為魯國國君。上任前,周公反復告誡:“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因此驕傲起來而怠慢了士人。他認為:“德行寬裕卻能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福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宦斆黝V菂s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保身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保ā妒酚?魯周公世家》)曾國藩認為,“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儉節(jié)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因此,他在寫給其子曾紀澤的信中告誡:“世家子弟,最容易犯一奢字、傲字……見鄉(xiāng)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氣指頤使,此即日習于傲矣……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戒之,至囑至囑?!保ā对鴩視罚┻@些家訓,將“驕”與失人心相提并論,足見重視程度是很高的。
生活富足不可奢。古代顯官達貴享受優(yōu)厚的俸祿,大都“舉家錦衣玉食”。然而富足的生活條件,往往易使子弟滋生奢侈。因而有識之識教育子弟,都非常重視戒奢從儉。三國蜀相諸葛亮在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說歷來為人稱道。清監(jiān)察御史林則徐,晚年在給三個兒子的家產分配書中說:“惟念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并須知此等薄業(yè)購置甚難,凡我子孫,當念韓文公所云‘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倘因破蕩敗業(yè),即非我子孫矣?!彼€給兒子們寫了一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禍?!保ā读謩t徐與陜西》)此訓不僅具有神圣的權威性,而且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威懾力。后來,林則徐的三個兒子均清廉為官做人,與謹遵父訓是分不開的。
父兄有功不可恃。封建社會,父兄有功,澤及子弟,官宦子弟處于比平民百姓遠為優(yōu)越特殊的地位,很容易成長為仗勢欺人、橫行鄉(xiāng)里的“衙內”。因此,有遠見的賢士常常教育子弟自強自立,既不要“拼爹”,更不能“坑爹”。北齊平原太守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如是教育子弟:“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長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所以最有效的辦法,便是依靠自己立足于世,正所謂“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焙V總督張之洞致遠赴東瀛留學的兒子:“汝此后當自視為貧民,為賤卒,苦身戮力,以從事于所學,不特得學問上之益,而可借是磨練身心”(《誡子書》)。不僅教之勿以貴胄子弟自居,還講了此為之有好處,可謂叮囑諄諄,闡理透徹。
高官顯職不可圖。官位升遷,本是封建官吏夢寐以求的,但有識之士對此卻謹慎尤加。北齊黃門侍郎崔劼,天保初年在朝廷值勤,掌管機密要事,其兄看到不少貴胄子之家子弟都在京城當官,便以“出外藩,有損家代”為由,要求崔劼將兩個在外地做官的兒子調到京城,以光耀崔家形象,崔劼回答說:“立身以來,恥以一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資政史鑒.清廉卷》)這里既有堅守清廉形象的考慮,其實規(guī)避了“高處不勝寒”之險。曾國藩則把“戒官戒財”作為教子要義,他有個理論:“遭此亂世,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币虼怂嬲]兒子們,“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門外掛匾不可寫侯府相府字樣?!保ā对鴩視罚┻@種教子之方,在“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為做官”的封建社會里,堪稱匠心別具。
不義之財不可欲。封建社會,稱得上宦海沉浮、物欲橫流。但不少賢土卻視貪欲如虎,教育子弟清廉為本、不為世俗所擾?!额伿霞矣?止足》反復教訓子孫:知足者常樂,“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太滿?!鼻宕罄硭虑渫蹶埔暡涣x之財如虎,他在家訓中鄭重其事告誡子弟:“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睋P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把貪污受賄稱為刮“造孽錢”,認為這些錢取于不義,到頭來只能禍延子孫,不但毀了自己,而且毀了后代。這樣的教育,既抨擊了貪污受賄之風,又論及了其深刻危害,雖歷經滄桑,依然能讓人啟悟,讓人警策。
浮薄之人不可交。歷朝各代都有一些官宦子弟因交游不慎,與小人為伍,成為橫行鄉(xiāng)里、禍害百姓、殃及父兄前程的惡少,故不少家訓對交友之道看得很重,告誡子弟謹慎擇友?!额伿霞矣?慕賢》說:“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边M而強調“必慎交游焉?!敝祆湓凇吨熳游募づc長子受之》中反復告誡子弟,要交“敦厚忠信,能攻我過”的“益友”,不交“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的“損友”?!对鲜婪丁氛J為:“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此言先入吾心,及吾之臨事,自然出于長厚端謹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臨事,自然出于刻薄浮華矣?!币虼酥鲝垺靶∪水斁催h?!边@些家訓,都告誡子弟交友務必謹慎,一定要擇善而交。
不良惡習不可染。在強調養(yǎng)德修身的時候,不少家訓把戒除惡習放在了首位,告誡子孫千萬不要沾染賭博、酗酒、游手好閑、搬弄是非等不良習性,并要求他們知錯能改。宋代宰相趙鼎在《家訓筆錄》中規(guī)定:“子孫所為不肖,敗壞家風,仰主家者集諸位子弟堂前訓飭,俾其改過,甚者影堂前庭訓,再犯再庭訓。”為了防止和克服子孫染上惡習,不少家訓中還規(guī)定了類似“家庭民主生活會”制度,及時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比如明代進士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規(guī)定,每月初十、二十五兩天召開家庭會議,合家老小都來參加。會上,各人講述半個月來的勞動生活情況及所見所聞,為的是收到“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的效果。
二
家風具有兩大明顯特征,即共同性和傳承性。也就是說,第一,家風并不是一種個人德行,而是家庭或家族所有成員都深受影響并普遍表現(xiàn)的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第二,家風并不專指一時一事,它必須是家庭或家族在長期生活當中形成的并且能夠延續(xù)影響后代。不具備這兩個因素,不能稱為家風。因此,良好的家風彰顯著門楣的榮譽,寄托著一代接一代的夢想、追求與使命。也是從這個意義上,古代賢士無不以擁有良好家風而自豪。
然而,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熏染教育必然會夯打上歷史的具體的烙印。古代家庭教子義方的形成,既有著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繼承的一面,也有著維護所代表階級統(tǒng)治的一面。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古人不可能站在造福社會的高度來教育子女,無論是教以謙遜節(jié)儉還是教之自強自立,大都是以成家、保家、發(fā)家、興家,維護自家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
第一,維系個人聲名形象??v觀中國歷朝各代,罪過父親因功臣兒子而赦、英雄父親因混蛋兒子而罪者皆有,生發(fā)著教人向上的正能量。正基于此,汪輝祖在《雙節(jié)堂庸訓》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跡:“人非圣賢,不能終身無過。蓋棺論定之后,猶視子孫賢否,以資尚論。子孫賢,則人舉其父祖善行,推福所自來;子孫不肖,則人摘其父祖瑕疵,溯殃所由積?!卑褍鹤优c老子聯(lián)系起來思考,體現(xiàn)了一種直觀的哲學思維。
第二,維系既得社會地位。西漢元帝時,歐陽地余當侍中,深受元帝寵信,他告誡兒子:“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以廉潔著,可以自成?!保ā顿Y政史鑒.清廉卷》),歐陽地余死后,有關部門送來數(shù)百萬錢,其子聽從父親教導拒不接受,元帝聽說后,特別嘉獎,賜錢百萬,社會地位不降。晚清重臣曾國藩對維護家族社會形象想得深遠,當?shù)弥艿芤诩亦l(xiāng)營造宏麗的房屋時,便寫信勸告中說:“我家若太修造壯麗,則沅弟必為眾人所指摘,且亂世而居華屋廣廈,尤非所宜?!钡弥抑幸獮樗髷[宴席,又寫信勸阻:“家門大盛,常存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之念,或可自保。否則顛蹶之速,有非意計所能及者?!保ā对鴩視罚倪@里不難看出,他們提倡淡名利也好,戒貪欲也罷,說到底,不過都是怕“喪身敗家”、“恐其不終”,為了本家規(guī)避“顛蹶之速”、保持既得社會地位而已。
第三,維系宗祖門庭榮耀。錦衣還鄉(xiāng),光宗耀祖,是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時尚,盡管這里的衡量標準因人而異,但封建官吏們普遍看得很重。宋代包拯遺誡后代:“后世之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保ā顿Y政史鑒.清廉卷》)包公為的是保持一門廉潔。汪輝祖在《雙節(jié)堂庸訓》自序中說得更明白:“保世滋大,其在斯乎?!弊訉O是家庭的希望,家族的毀譽存亡在于子孫的賢與不肖,因而不可不教也。
第四,維系一脈香煙延續(xù)。曾國藩深諳“居官不過偶然之事”、“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的道理,他命令三個女兒每年各做一雙鞋寄來,以考察他們的“女工”;親族中紅白喜事的送禮、數(shù)量,他都要予以控制。同治四年,他把家眷統(tǒng)統(tǒng)趕回老家,不讓他們“戀戀于金陵”。而家眷返湘后,他又下令居于鄉(xiāng)下,不準住長沙。并諄諄教導:“爾等長大之后,切不可涉歷兵間,此事難于見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貽萬世口實。”(《曾國藩家書》)他還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也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吃飯的途徑。
三
好家風聞之無聲、望之無形,與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一旦形成,影響深遠。凡好的家風形成,都是靠家長身體力行,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因此,不管是封建官宦之家還是現(xiàn)代領導之家,都需要正確的教子方法。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領導人的家人后代,雖不能和封建君主時代的皇親國戚相比,但至少也是眾人仰慕的對象,且往往也有著可以在人前人后顯擺的“資本”。這種情形下,應當說絕大多數(shù)國家領導人的家人和后代是比較低調,比較清廉的。在這方面,尤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4位偉人的后代為最,也成為了黨內優(yōu)良家風的典范。
毛澤東有“三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自然災害時期,正在上大學的女兒李訥經常餓肚子,毛澤東的衛(wèi)士長就悄悄送去一包餅干。毛澤東知道后,嚴厲責問。衛(wèi)士長辯解說:別的家長也給孩子送東西。毛澤東拍了桌子:“誰叫她是毛澤東的女兒!”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毛岸英志愿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當時有很多人建議毛澤東不要同意毛岸英赴朝作戰(zhàn)時,毛澤東非常堅定地說:“我毛澤東的兒子不去,誰去?”這就是毛澤東的家教家風!
周恩來的《十條家規(guī)》眾所周知:1、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過時才可以去看看。2、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3、一律到國務院機關食堂排隊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費,沒工作的由他代付。4、看戲以家屬身份購票入場,不得享用招待券。5、不許請客送禮。6、不許動用公車。7、凡個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勞,自我服務。8、生活要艱苦樸素。9、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說出與他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他的侄女周秉德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樸日子。”
劉少奇留給兒孫們的家風是:“要做自立、誠實和正直的人”。劉少奇一生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嚴于律己,也嚴于律子,對兒女一向要求嚴格,從不嬌慣、溺愛兒女,為兒女搞特殊。其夫人王光美說:“我的孩子不論是上學還是工作,都不讓填寫父母的真實姓名,為的就是怕人家不好管理,搞特殊化?!眲⑸倨娴暮蟠彩菄栏癜凑账囊笕プ龅?。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劉少奇的兒孫們曾照了一張大合影,照片里共有39個人。他們各自有著不凡的人生,卻大多默默地過著平凡的生活。
鄧小平的教子之道說:“遵循的是給他們本事,教育他們成才,多少不在乎,能養(yǎng)活自己就行”、“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夾著尾巴做人?!编嚵帧⑧嚇惴?、鄧楠都是在寄宿學校上小學,學校遠在北京郊區(qū),從不準司機接送。無論是周一早上趕去學校,還是周末從學校回家,三個人都是自己乘公共汽車。上中學以后,三個人都是騎自行車上下學?!拔母铩敝?,因為家里孩子比較多,經濟上不太寬裕,幾個孩子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老大長高了,衣服小了,就讓老二接著穿。短了接一截,破了,補個補丁,接著穿。
概括共和國偉人們的家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求家庭成員做到低調、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誠實、正直,等等。如此家教家風,令人心生敬意與無限感慨,更是為千千萬萬干部家庭樹立了一面鏡子。今天,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升華,現(xiàn)實意義更加凸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