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見過“羈鳥歸林”的人,都毫無例外的會喜歡上它。潦河石用它最擅長的墨色暈染,繪就出直抵人心的詩意浪漫。雜志上的亮相,讓更多人覬覦上它的美。
山西玩畫面石的石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抱得美石歸。給以后不斷打聽它的愛慕者留下了無盡的遺憾與掛念,也許他們還在想著,一方精品總是得來不易的,所以不急,不急。誰知,就這么快,從看到它到得到它,沒有過多的猶豫。石路看重畫面石,初識潦河石,“羈鳥歸林”打動他的,是畫面中虛虛實實的設(shè)墨,是陶淵明《歸田園居》的詩意,還有空間留白中的穿透力所隱射出的個人情懷。于是,他說,即使了解需要一個過程,即使倉促的決定會有風(fēng)險,但他覺得,這塊石值得。
有人說,能夠稱得上名石,一定是受眾人追捧,幾番爭奪,不搶個頭破血流,也得花費重金。而“羈鳥歸林”四萬元易主,令人出乎意料。一時間,一面是對買家撿大漏的羨慕嫉妒恨,一面是對賣家流失寶貝的惋惜奚落。
的確,“羈鳥歸林”無疑是一塊可值更高價格的經(jīng)典,而將它放在潦河石發(fā)展的這個時期,它貌似輕易的成交,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對市場的貢獻。它為目前潦河石的精品市場提供了一個良性的范本,為喜歡潦河石的外地石友打開了一扇大門?!傲b鳥歸林”仿佛是在用這種誠意的方式告知外界,這是潦河石最好的時光:精品的石頭,合理的價格。
而對于賣家付國冰來說,“羈鳥歸林”的成交是他對外界的開放態(tài)度。 從最初死磨硬耗地從產(chǎn)地拿到此石到看似輕易的放手,這一過程中,他所看到的、理解到的潦河石更加深入了,自然感情也加深了。讓潦河石走得更遠,是所有潦河石人的期望,是他能夠做到的割舍。正如現(xiàn)在山西藏家看到這方石的直觀感受一樣,這類的石頭最易打動不識潦河石的人,“羈鳥歸林”出去了,才能讓更多的人進來。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潦河石令人探索玩味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也許只是現(xiàn)階段沒被發(fā)掘的。那么,作為潦河石發(fā)展的同步者和見證者,他對“羈鳥歸林”的放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自己以往賞玩認識的自我突破。
拋開經(jīng)濟利益,賞石的理念需要提升,石種的藝術(shù)形式需要提煉,因此,每一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石頭的成交,都會對周圍產(chǎn)生影響,引導(dǎo)身處其中的人審視自己,審視市場,展望未來。那么,“羈鳥歸林”的成交,價格已不重要,得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若干年后,無論它到了哪里,在誰的手上,它都是潦河石這一階段,這個最好時光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