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紅
摘 要:根據(jù)多年的生物教學經(jīng)驗,學不好高中生物的學生多是沿襲了死記硬背的錯誤學習方法,造成他們理論知識倒背如流,但是知識運用能力欠缺,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論說教,代之以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能全面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結合教學實踐優(yōu)選了幾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討論與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物;綜合能力;知識脈絡
對比以初步認知自然世界的動植物以及微生物為主的初中生物來說,高中生物逐漸深入到生物的微觀領域及生命過程探索,這就讓許多學生感到抽象,學習吃力。實際上許多一線生物教師也沒能及時矯正學生沿襲初中生物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未能及時站在以探索和體驗的認知方式展開教學。鑒于此,筆者結合一線教學經(jīng)驗,對如何站在能力的高度引導學生通過總結概括和實踐體驗來完善認知,提升能力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聯(lián)絡散漫知識,構建知識脈絡
知識完善的過程其實是由知識點聯(lián)系成知識脈絡的過程。學習伊始我們認知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需要我們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置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引導,啟發(fā)學生拓展思路,將散落的知識點串起來,生成立體思維,構建知識網(wǎng)絡,進一步遷移知識生成運用能力。比如,在教學細胞的相關知識時,我們不但要逐步介紹教材內(nèi)的知識,還要抓住重要知識點進行深化的講解,同時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和顯微鏡觀察對細胞進行全面的形象認知。為了強化學生印象,連貫知識脈絡,我們還要讓學生對比認識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異同進行知識拓展和延伸。這樣一來,我們就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以教材為切入點,以點帶線,打通知識脈絡,最終經(jīng)過拓展和延伸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踐等從不同角度擴展知識面。
實際上許多學生生物知識掌握不牢,就是因為沒有及時將散漫的知識點貫串成知識脈絡,所以生物教學中我們一定不能沿襲初中生物以死記硬背為主的教學方式,要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全知識脈絡,這樣才能旁征博引,延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而遷移知識生成運用能力。
二、通過典型試題,遷移運用能力
高中生物的理科性凸顯了出來,于是許多老師就動了題海戰(zhàn)術的主意,其實題海戰(zhàn)術的本質(zhì)就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提取有效信息,自我摸索出對應知識點的題型應用模型。認知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通過整合各個知識點,以典型試題的方式來幫學生建立健全各個知識點的解題模型。比如,我們在教學“分子與細胞”以及“細胞的生活環(huán)境”等知識點后,為了引導學生徹底掌握細胞的生理特征,筆者就摒棄了傳統(tǒng)的抽象理論說教,而是通過設置如下典型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和思考全面體驗知識生成和運用:通過網(wǎng)絡資料展示1L水和1L0.96%的鹽水對于A、B兩組男性尿液產(chǎn)生量的影響實驗結果。讓學生根據(jù)這個材料進行思考:參照尿液狀況聯(lián)系新學的生物知識,分析一下哪一組是用過鹽水的呢?說一說為什么?如此便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找出新知識生長點、重點練、專項練,有效提升綜合探索和實踐運用能力。
另外,我們還可以設計對比性練習來強化學生認知,避免知識混淆。高中生物中許多知識和概念容易發(fā)生混淆,為了引導學生走出知識誤區(qū),我們可以通過典型試題的形式將容易混淆的知識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提升認知和鑒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例題:根據(jù)習題材料,讓大家了解“多莉”是怎樣克隆的,接著提出對比性問題引導大家分析:“多莉”有三個母親,母親A、B、C分別給了它什么?將“融合細胞”進行體外培養(yǎng)時,應提供哪些基本的生活條件?“多莉”的長相最像B羊,這個事實說明什么?克隆技術為人類帶來什么影響,請合理展開暢想。
這樣通過聯(lián)系對比將常見的知識點連貫起來并建立實踐運用模型,便于學生在以后遇到同類問題時及時排除信息干擾,抓住重點展開有效解決和處理,有效提升學生生物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貫通其他學科,提升綜合能力
近些年各科知識之間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高考知識點也傾向于綜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我們在生物教學中就不能只滿足于基本的概念和知識脈絡聯(lián)系,我們要能及時引導學生能旁征博引,貫通相關學科進行問題分析和探索,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將來知識運用中遇到綜合性問題一籌莫展、不知所措。筆者在生物課堂上就常常抓住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切入點進行問題延伸和拓展,設置容易貫通學科之間的問題鼓勵學生開放思路,融合多學科知識來會診。例如,在學習細胞周期的概念時,我們可以借助高一物理知識中的振動周期概念與細胞周期進行類比,振動周期是指做簡諧振動的物體完成一次全振動所需的時間,可以將其演化為一個連續(xù)做簡諧振動的物體,從一次全振動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全振動完成時為止。而細胞周期是指進行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結束時為止;細胞分裂時間和細胞總數(shù)計算則要借助數(shù)學等比數(shù)列求和知識。再如,活細胞內(nèi)每時每刻都高效有序地進行著一系列的生化反應,這些反應都可借助化學知識來解釋,如用糖類、蛋白質(zhì)和脂質(zhì)化學知識闡述糖代謝、蛋白質(zhì)代謝和脂肪代謝。
總的來說,各科都不是獨立的,許多生活中的生物現(xiàn)象都需要綜合知識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解釋,所以我們在一線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綜合性的課題來驅(qū)動學生去進行自主探索與研究,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以及最后解決問題的整個知識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實現(xiàn)知識融合和遷移,形成能力。
四、借助媒體設備,實現(xiàn)形象轉化
高中教材所學習的生物現(xiàn)象對于遠離大自然的學生來說不太熟悉,其探究的微觀生物規(guī)律更是抽象難懂。囿于課堂時間和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我們不可能隨時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更無法讓每一個生物現(xiàn)象都在實驗室里觀察,所以許多生物知識學生沒有形象的認識,無法及時轉化成實踐技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集聲、影于一體的優(yōu)勢就有效填補了這個空白,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材料對抽象和微觀的生物知識進行生動、形象的立體呈現(xiàn)。比如,在教學細胞知識時,我們憑借想象無法認知細胞的形象,即便是通過顯微鏡也不能觀察透徹,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來模擬,讓學生觀察細胞的結構、生理功能等。由此可見,教學要能與時俱進,能巧妙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抽象知識的形象展現(xiàn),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準確的指導,讓學生以形象認知的方式獲取知識,發(fā)散思維,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融會貫通的知識境界。
五、結合生活現(xiàn)象,鼓勵自主探索
常言道: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上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生物現(xiàn)象都可以結合高中生物知識進行解釋。反過來,我們可以借助大家熟悉的生物現(xiàn)象來鼓勵他們探索生物知識,實現(xiàn)知識到能力的遷移。通常學習完一個單元,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與生活結合緊密的生物課題,讓學生通過觀察、調(diào)查、制作、收集資料切實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知識遷移過程。例如,必修三《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第三章第一節(jié)《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教師可以提前4~5天請兩三名學生預先將達爾文的實驗用玉米種子重復出來。到上課時,由完成實驗的學生對實驗的全過程向全班進行介紹。這個案例說明,探究性學習可以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
本文是筆者聯(lián)系多年的一線教學對如何以能力為目標展開生物教學的分析與探索。概括地講,學以致用是我們的教學目的,要想提升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就必須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設置有針對性的方案適時引導他們?nèi)ンw驗和實踐知識生成,這樣才能夯實基礎生成知識脈絡,才能及時遷移知識,生成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謝燕.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及研究[J].考試周刊,2014(15).
[2]江松青.淺談構建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2013(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