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放
柳士同先生在他的幾篇文章中都提到了語言問題,如《啟蒙,從語言開始》《修辭立其誠》(《雜文月刊》2014年12月上、2015年2月上)等,對我很有啟發(fā)。今附諸驥尾,從說話“語氣”的角度談一點個人淺見。
語氣,語言學術語,表示說話人對某一行為或事情的看法和態(tài)度,是思想感情運動狀態(tài)支配下語句的聲音形式。它構成于一定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具體聲音形式。語氣的含義之一,便是“說話時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如嚴肅的、歡喜的、幽默的、輕柔的、生硬的、狂妄的等。說話的語氣,其實就是說話人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是由說話人的地位、素養(yǎng)、立場等決定的。和女孩子相處,講話的語氣自然要柔和一點,這時候你就是英雄大漢,也不能太直接。因場合的不同,接觸的人不同,所需的語氣自然就會有變化。語氣因人而異。領導講話時,一般都帶有肯定的語氣,似有不容商量的語氣。而與敵人或者對手談判或競爭時,說話的語氣就要堅定和自信一些。
不知什么時候,國人說話的聲音大了,說話像吵架,語氣不對頭,這在中國游客境外旅游時被視為眾多不文明中之一種。平時,語氣上互不相讓,進而造成沖突的也不少見。當下,種種的“戾氣”十足:不讓座就罵人,要不就坐你身上;大媽廣場舞有噪音遭人潑糞;乘客打空姐;不到站下車遭拒就打罵公交司機……對“戾氣”就有“動不動就破口大罵,往死里罵”的解釋,也與語氣有關。中國人常說“有理不在聲高”,可有些國人說話時,卻自認為說話聲越大越自信,語氣越重,越會被別人認為值得信賴。中國人說話嗓門高,被認為是少涵養(yǎng)、沒禮貌。這能是一句“自信”就可以解釋的嗎?
運用不同而恰當?shù)恼Z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講話的語氣不是阿諛奉承式的壓抑和違心,而是自然的流露,是修養(yǎng)、涵養(yǎng)、素養(yǎng)的正面體現(xiàn)。如果說出的話,總含有信任、尊重、鼓勵、商量、贊賞的語氣,別人就會受到鼓舞,就會欣然接受,哪怕有些逆耳之聲。的確,語氣中的“神”具有感情色彩和分量,它透出來的“喜、怒、哀、樂、欲、惡、懼”等人類情感,豐富繁雜,多姿多彩。只是,區(qū)別其中口氣的尺度,強調語言傳播表達的分寸感,很具有意義。你語氣的高低、強弱、快慢及音色的精細變化,一定會左右他人的情緒,而這情緒,或正面或負面,全憑你的把握。你若陰陽怪氣,別人肯定心神不定,心慌意亂。你若咄咄逼人、血口噴張、惡語傷人,別人定會心有余悸,心如刀割,心如死灰。而你若語氣柔和、適當,呈現(xiàn)出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平心靜氣,也定會令他人心曠神怡,心情舒暢。
王建菲是容德兩岸教育文化研究院的負責人。她帶領大陸學生與臺灣學生交流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臺灣學生說話的語氣總顯得輕輕柔柔,盡是些溫良謙讓。臺灣學生客氣得讓大陸學生驚訝,語氣聽來之舒服也讓大陸學生驚呆!臺灣學生總是“謝謝”“麻煩您了”“請”等不離口,且說話的語氣也都和悅,無論對誰,均是如此。語氣的運用,的確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上В窆湃四前阒獣_理,善解人意,引人入勝的修養(yǎng),我們繼承得實在不能算多。
語氣,真的很重要。不管它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都不該令人沮喪和失望,尤其是在自己與親朋、同事、同胞之間。夫妻吵架,往往都是語氣惹的禍,所謂“調門不對勁”就是指這個。身體上的痛或許可以忍受,但來自語言的傷害卻很難挽救。如果一個人精神受傷了,這比武器造成的傷害更難以愈合。有人總結,最傷人的往往是語氣,而不是武器。由此,說話的時候注意語氣是多么重要??偸菬o端發(fā)泄,把說話的內容情緒化,是很不值得的,也是不文明的,不但傷害了別人,也矮化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