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靈
【摘 要】本文介紹了“江南才子”鄭小谷的生平,敘述了鄭小谷故居的現(xiàn)存概況,論述了故居修復設計的依據(jù)、要求、原則和方案,復原了故居昔日的規(guī)模、樣式、體量、規(guī)制和風格,傳承了我國南方清末民居的建筑文化。
【關鍵詞】廣西象州;鄭小谷;清末故居;修復設計
鄭小谷,原名存貯,字獻甫,別字小谷,1801年生于象州寺村白石村,1872年病逝于講臺上,享年71歲。他生性聰穎,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近代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鄭小谷14歲考中舉人,35歲進士,授刑部江蘇、云南司主事,后因不愿與貪官同流合污,以“親老乞養(yǎng)”為由辭官還鄉(xiāng),開始著書教館。鄭小谷先后主講過廣西的德勝書院、慶江書院、桂林榕湖書院、秀峰書院、孝廉書院、象州的象臺書院、柳州的柳江書院以及廣東的鳳山書院、廣州的越華書院,其門生遍及江南,被譽為“兩粵宗師”。
鄭小谷一生著作甚多,尚流傳于世的著作有《四書翼注論文》、《愚一錄》,《清咸豐十一刊》,臺灣文海出版社出版了《補學軒文集》、《補學軒文續(xù)集刻》、《補學軒文集外編》、《補學軒詩集》、《補學軒詩集續(xù)刻》等著作,同治九年還主纂《象州志》,成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一、故居現(xiàn)存的建筑概況
鄭小谷故居,位于廣西象州縣寺村鎮(zhèn)大井村委會白石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晚期,據(jù)《鄭氏家記》載,原有建筑計13座56間,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建筑群。由于世事滄桑,故居建筑群已殘缺不存?,F(xiàn)僅存門樓、主座、西笑亭、鄭氏祠堂等5座大致獨立不成群的建筑。占地面積1175平方米,建筑面積414平方米。2008年6月,象州縣人民政府將故居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存各座建筑的情況如下:
1.門樓。門樓位于故居的南面,座北向南,面闊一間。進深兩間,通面闊3.55米,通進深3.1米,占地面積11平方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墻體青磚砌筑,內外墻面批抹灰漿,一、二進深間設門墻,門墻居中開門。二進深內設閣樓,閣樓上門墻一側設木窗,兩山墻上設有磚砌十字窗;門樓原為青磚地面,內外檐有階條石。
2.主座。主座位于故居中部靠南一側,建筑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進深進深兩間。通面闊12.57米,通進深10.77米,占地面積130.33平方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青磚擱檁,前檐設廊,后檐設挑檐廊;明間中間靠后設神龕,前檐有隔扇,后檐設板墻,板墻中間開門。兩次間內設閣樓,前后檐墻開窗。
3.西笑亭。西笑亭位于故居主座前,現(xiàn)存的西笑亭為2001年重建,是一座梁式圓攢尖頂六角亭,琉璃瓦屋面,占地面積9.08平方米。
4.鄭氏祠堂。鄭氏祠堂位于故居的西北端,由前座、后座、南耳房、小門樓組成的二進一院式建筑。前座為倒座建筑,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進深一間,通面闊13.02米,通進深5.86米,占地面積76.23平方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插梁式梁架結構,前檐設挑檐廊,明間前檐設隔扇,兩次間設檻墻檻窗。
后座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通面闊13.02米,通進深9.93米,占地面積129.29平方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插梁式梁架結構,前檐設廊和隔扇,前、后座之間有天井,天井寬13.02米,長2.94米,青磚鋪地。天井兩側有磚圍墻鏈接前后座山墻,圍墻上開月門進出。南耳房與后座南山墻相連,坐東向西。通面闊2.79米,通進深4.44米,占地面積12.40平方米。南耳房為懸山頂小青瓦屋面,夯土墻擱檁,內外墻面抹灰,前檐居中開券門進出。
小門樓為祠堂的進出口,與前座南山墻的后檐相接,小門樓寬2.15米,通高6.2米。其正面呈牌樓式的看面墻,墻上居中開門,門額上灰塑有“鄭氏宗祠”四個楷書文字。
鄭小谷故居共計13座56間建筑,除上述現(xiàn)存的5座相對獨立而不相連的建筑外,其余輔學軒、養(yǎng)馀室、內庫、外舍和列屋計8座38間建筑已全部倒毀不存??尚业氖?,現(xiàn)存的這5座建筑其結構、樣式、體量基本保存完好,為修復已毀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
二、修復設計的原則、要求和依據(jù)
為了保護好這處名人故居,更好地傳承當?shù)氐拿窬恿曀缀徒ㄖ幕?,還游客一個完整的民居建筑群,特對鄭小谷故居進行修復設計。相關修復設計的原則、要求及依據(jù)說明如下:
(一)修復設計的原則要求
1.修復的建筑要與現(xiàn)存建筑的在體量、樣式、用材等相協(xié)調,使其在歷史風貌上達到一致。
2.為了能達到恢復故居原來的歷史風貌這一原則,在設計時注意恢復其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工藝技術,除了隱蔽部位可適當使用現(xiàn)代工藝和材料外,其它部位均采用當?shù)氐膫鹘y(tǒng)工藝和材料進行修復設計。
(二)修復設計的依據(jù)
1.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
2.依據(jù)清末年間《鄭氏家記》的詳細記載:“居廬:正屋三間,西向。舊外用磚墻內用土墻,今悉易以磚,廳前后用槅扇,房左右用藻井,皆為。樓前為亭,曰:‘西笑,所以蔽西曬也。亭之左為內大門,亭之右為旁廊。屋北右廊二座,南向。舊只一進三間,今增后一進亦三間,中作過雨亭,后座題曰:‘養(yǎng)馀室,居子婦于此,蓋內室也。屋南左廊二座,北向。舊只一進,今增后一進各三間,中作過雨亭,后座題曰:‘輔學軒,會賓友于此,亦書室也。
屋后排小屋,共十三間,皆西向。中三間寬如大屋長則縮,外齊大屋而上則卑,中亦為廳,左右亦為房。房外各空五尺地為走廊,后通巷路,前通旁舍,右走廊外迤北排小屋五間以附右廊,二間為內廚而其右五間為內庫;走廊外迤南排小屋五間以附左廊,二間為外廚兒其左五間為外舍,各有橫墻間之。內庫則由右過雨亭之東墻開門入,外舍則由左過雨亭之東墻開門入。又其后隔一巷,復建一層,南至大門繚垣,北至平場繚垣,共為列屋十三間。如前屋皆西向,迤北四間為倉,置碓磨于此;中三間為廄,豢牛馬于此;迤南六間,以二為閑房,庋什物,以三為住屋,居傭工。南繚垣北繚垣之內,有偏廈雞棲豚柵咸取偏焉?!?/p>
3.依據(jù)現(xiàn)存建筑的建筑樣式、體量和用料等進行設計。
三、故居修復設計的方案
根據(jù)《鄭氏家記》記載的規(guī)模、朝向和間數(shù),結合現(xiàn)存建筑的樣式、體量和用材等進行修復設計,設計的方案大體將故居分為四個建筑組群進行設計,分別為:“輔學軒”、“養(yǎng)馀室”、“列屋”和“正屋”四個組群,建筑面積839平方米。各個單體建筑均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青磚清水墻擱檁,正、垂脊飾以小博古,內外山墻飾以八字帶和卷草紋。具體設計如下:
1.“輔學軒”組群。
(1)門樓兩側耳房。修復門樓兩側的耳房,門樓東側一間通面闊2.78 米、通進深2.5米,西側四間通面闊11.48米、通進深2.5米,單坡頂小青瓦屋面,青磚擱檁。
(2)前、后座修復設計。根據(jù)前文《鄭氏家記》關于“屋南左廊二座”的記載,修復“輔學軒”的前后兩座位于主座的南側,座南向北,為二進一院式建筑,前、后座間設連廊相連。前座通面闊10.12米,通進深4.63米;后座通面闊10.12米,通進深3.97米。兩座建筑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設灰堵頭,青磚擱檁。明間為一層,前后設隔扇和橫批。兩次間為二層,前后檐為青磚砌墻,墻上居中上下各開一窗。各單體建筑室內的地面均夯筑三合土,前后檐用青石作階條石,天井地面滿鋪青磚。
(3)外舍修復設計。據(jù)《鄭氏家記》關于“屋后排十三間小屋”的記載,修復的“外舍”應位于主座的南面,建筑座東向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4.97米,通進深6.26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設灰堵頭。青磚擱檁,前檐墻居中開門,后檐墻居中開窗。室內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階條石,天井地面滿鋪青磚。
2.“正屋”組群。
(1)“西笑亭”修復設計。后期修復的西笑亭,從建筑風格和樣式來說,與周邊的現(xiàn)有建筑極為不協(xié)調,而且據(jù)現(xiàn)場采訪當年參與拆卸該亭的老人說,原西笑亭位于主座前,為四角亭,四條柱子為磚砌,瓦面為兩坡頂。因此,修復“正屋”組群的西笑亭應為四角亭,四柱用青磚砌筑。通面闊5.06米,通進深4.65米。雙坡懸山頂,小青瓦屋面,檐口設灰堵頭。抬梁式與穿斗式的混合梁架,地面四周的外檐,用青石作階條石,亭內地面夯筑三合土。
(2)后座修復設計。據(jù)《鄭氏家記》“屋后排十三間小屋”的記載,修復“正屋”組群的后座,應位于主座的東側。建筑座東向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應與主座相同為12.56米,通進深6.26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設灰堵頭,青磚擱檁。明間為廳,前檐設隔扇。兩次間為房內設閣樓,前后檐墻居中開窗。室內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階條石,天井地面滿鋪青磚。
3.“養(yǎng)馀室”組群。
(1)前、后座修復設計。據(jù)《鄭氏家記》“屋北右廊二座”的記載,修復“養(yǎng)馀室”組群的前、后座,應位于主座的北側。建筑座北向南,為二進一院式建筑。前、后座間設連廊相連,前座通面闊10.12米,通進深4.63米;后座通面闊10.12米,通進深3.97米。兩座建筑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設灰堵頭,青磚擱檁。明間為一層,前后設隔扇和橫批,兩次間為二層,前后檐為青磚砌墻,墻上居中上下各開一窗。各單體建筑的室內地面夯筑三合土,前后檐用青石作階條石,天井地面滿鋪青磚。
(2)內庫修復設計。據(jù)《鄭氏家記》“屋后排小屋共十三間”的記載,修復“養(yǎng)馀室”組群的“內庫”應位于主座的北面。建筑座東向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4.97米,通進深6.26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設灰堵頭,青磚擱檁。前檐墻居中開門,后檐墻居中開窗。建筑室內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階條石,天井地面滿鋪青磚。
4.“列屋”組群。
據(jù)《鄭氏家記》“列屋十三間”的記載,修復的“列屋”組群,應位于主座的東面。建筑座東向西,面闊十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45.7米,通進深5.88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設灰堵頭,青磚擱檁。室內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階條石,天井地面滿鋪青磚。因中間三間作為養(yǎng)牛馬,故前檐設矮墻。其余各間用作住人或放置雜物,因而前檐均開門窗。
以上修復設計已毀的部分故居建筑,與現(xiàn)存部分的故居建筑結合,便得出了昔日故居建筑群的整體規(guī)模(圖一),無疑是一處布局嚴密、頗具規(guī)模、風格統(tǒng)一的古民居建筑群。
四、結語
古建筑的修復設計一向比較謹慎,必須有理有據(jù)。本方案因留存的《鄭氏家記》記載得比較具體細致清楚,已大體將故居的進數(shù)、間數(shù)、方向、名稱、用途和用材等記錄了下來。修復設計時,我們結合現(xiàn)存五座古建筑的體量、樣式、結構和用材,并參考了該村老人的相關回憶,比較清晰地將故居當年(清末年間)的規(guī)?;謴驮O計出來,使故居能完整地展示和傳承下去,為后人更好地了解故居的建筑情況提供資料和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