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
在書店遇見“大學(xué)者隨筆書系”的幾種書,不覺眼前一亮。大學(xué)府的大學(xué)者,是令人神往的;大學(xué)者的小文章,更是使人備感親切的。
有人說過,讀“大家小書”,就像吃補藥,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我讀“大學(xué)者隨筆書系”,也是這樣的感覺。
“大學(xué)者隨筆書系”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叢書,已出版三十余種。有王佐良的《心智文采》,馮友蘭的《理想人生》,周一良的《書生本色》,顧頡剛的《人間山河》,朱自清的《文明素養(yǎng)》,林徽因的《和平禮物》,許地山的《空山靈雨》,郁達夫的《傷感行旅》,聞一多的《歷史動向》,顧隨的《詩書生活》,胡適的《再造文明》,還有蔡元培的《新人生活》,徐悲鴻的《中西筆墨》……每一部都匯集了一位大學(xué)者最雋永溫馨的短章。書名雖非作者自定,卻是編者精心把握的杰作,所以最能反映各位大學(xué)的個性特色,無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邊讀邊寫下一些話,而后又連綴成篇,雖然不是畫龍點睛,卻都是流自心中的真感受。這樣,便等于每讀一本書寫一篇隨筆,合集后取名《師者》。
有人問:憑什么將一本書濃縮為一篇文章?我的回答是:憑著感覺和感受。更何況,不管是何種方式,只要有接觸,就會有感覺和感受,寫出來,便是文章,更何況是讀大學(xué)者的心得,近距離感受大學(xué)者的心靈呢。
“叢書”中收入的大學(xué)者,有的我神交已久,可以說是老朋友了,比如胡適、馮友蘭、葉圣陶、鄭振鐸、朱自清、徐志摩、林徽因、朱光潛、沈從文、許地山、郁達夫、顧頡剛、顧隨等,多年來不斷讀他們的書,有幾位的書幾乎是讀完了的;也有的接觸不多,甚至是初次接觸的新朋友,比如王佐良、周一良、趙鑫珊、徐梵澄等,認識他們是一大收獲,好像在面前又展現(xiàn)出一片新天地。比如,讀徐梵澄先生的隨筆《古典重溫》之后,又搜求到他的《五十奧義書》翻了翻,還讀了可謂其弟子的楊之水的《梵澄先生》,而且引著我讀了楊之水的好幾本書。我對徐梵澄先生既有一種老神仙、老佛爺?shù)母杏X,又有一種很樸實的普通人的感覺。我只寫了他樸實的普通人的一面,題目是《梵澄先生名下》,或者以后還會寫寫對他的老神仙、老佛爺?shù)母杏X。
我多次看到和聽人說過,在書房里讀書,是一個最自由的世界。可以隨意看這一本,或者看那一本,讀這一篇,或者讀那一篇;可以隨心所欲地與書中的古今人物、天上地下、人與非人進行廣泛交流,由此享受最愜意的享受。我經(jīng)常這樣享受,在享受的同時,還隨意在書上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次讀“大學(xué)者隨筆書系”,開始是無意識地隨時寫幾句所感,朋友看到后說有點意思,后來又較有意識地寫下較長甚至成篇的話。再后來,又抄出移到報上去發(fā)表,反映還算熱烈。再后來,送給朋友的小冊子在《山西日報》和《經(jīng)濟日報》刊出一些,許多朋友看后來電話和短信鼓勵,而且不乏激動者。比如合集在《師者》中的還有讀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韓毓海的《五百年來誰著史》。北京的一位朋友來信說:讀了“誰著史”札記,想起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說自己被杜林牽著鼻子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學(xué)說的各個方面,你是被這本書拖著論述了對世界的思考,走遍了世界和歷史的各個角落。他接著說,更喜歡討論“李杜”的那一篇,文字更凝練,思考更深刻,噴薄著真摯的情感,才思是奔涌而來的,令人不忍掩卷。再后來,大學(xué)者隨筆書系的責(zé)任編輯王煒燁先生也成為我的朋友,也多有鼓勵。有了這些鼓勵和幾位朋友的建議,這才生出正式出版的動意。
要出版了,編輯希望前面有幾句算作序的話,才寫下這樣幾句贅言,就此交卷吧。如果將我的感受集中為一句話,就是:各位大學(xué)者都是值得感受的,大學(xué)者每一篇隨筆都是值得品讀的。
【豆 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