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新聞傳播類知名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刊登了一則《關于于艷茹論文抄襲的公告"/>
【適用話題】反思 誠信 責任
人物時事速遞>>
2014年8月17日,新聞傳播類知名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刊登了一則《關于于艷茹論文抄襲的公告》。世界歷史專業(yè)博士于艷茹發(fā)表的論文《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yè)的“投石黨運動”》存在嚴重抄襲行為,而于艷茹也承認抄襲事實,一時間“抄襲門”事件將北大歷史系女博士于艷茹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2015年1月9日,北大通報撤銷其博士學位,再度引發(fā)公眾關注。1月20日,于艷茹正式向北大提出申訴,認為“北大對我處理得過重”。2月28日,沉默半年多的于艷茹接受記者的專訪,首次回應此事,稱絕對不能接受北大撤銷其博士學位的處理決定。而北大則回應會按照程序處理申訴。
素材聚焦1 關于學位
于艷茹說,北大進行的長達四五個月的調查處理過程中,只是在2014年9月9日,調查小組約談過一次,詢問關于文章的問題。其余的時間,她一直處于“缺席審判”的狀態(tài)。那段時間里,她仿佛在斷頭臺上上上下下了好幾回,那段“刀壓脖子”的日子,比媒體轟炸的時候還要難熬一萬倍。北大給的處理決定上寫這篇文章是“在校期間發(fā)表的”,但于艷茹反駁說,事實上,這篇文章是在她畢業(yè)離校后的2013年7月23日發(fā)表的,而她的博士學位證書上的落款時間是2013年7月5日。
于艷茹認為北大通報說她“承認抄襲事實”是失實的。她在給北大寫的書面說明和約談記錄中,從沒有過“承認抄襲”的說法。于艷茹認為那篇文章在客觀上是否構成抄襲是有疑問的她自己也絕對沒有抄襲的主觀故意,錯誤主要在于她對雜志和文章定位有誤以及寫作經(jīng)驗不足導致的技術失誤,因為在文章的一開頭她就兩次引用了那篇英文文章,并注釋了作者名字、著作。于艷茹覺得自己如果是故意抄襲,就會徹底隱藏那篇文章。北大并沒有因這篇文章撤銷她博士學位的處理權限。
素材聚焦2 關于影響
于艷茹今年36歲了,沒有結婚,也沒有正式工作,可以說是無家無業(yè)。于艷茹說,“我不但失去了一頂博士帽,還被扣上了抄襲者的大帽子。我背負著罵名,是一個丑聞人物,不知道自己除了做學術之外還能干什么,更不知道如何開始下半生。”于艷茹的父母都已是年老體衰的退休老人了,于艷茹唯一能夠讓他們引以為豪的學業(yè)現(xiàn)在又遭遇了滅頂之災。可以說,這件事對他們的打擊更大。對于這次申訴,于艷茹最大的希望是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她說北大是她依然深愛著的母校,希望學校能妥善處理申訴事宜。
【考場仿真試題】你對于艷茹提起申訴有什么看法?請寫下來,要求200字左右。
【范文示例】于艷茹的告白雖然令人同情,但這不等于她可以免于處罰。另一方面,北大的處理方式顯得操之過急,不免給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之感。同時,事件中的《國際新聞界》其實同樣負有責任,盡管《國際新聞界》在公告中稱“為此工作疏漏向讀者致以真誠的道歉!”但作為一份專業(yè)學術期刊,在選取文章上沒有做到嚴格把關,不該以一句疏漏來搪塞。值得我們反思應該是,于艷茹事件不是孤立的個案,這類學術不端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單獨處罰于艷茹或為于艷茹叫屈,都不能改變最本質的原因,在制度沒有改變的前提下,致力于學術研究的人起碼要做到“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