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藝術(shù),藝術(shù)的語言,含英咀華,百談不厭。往往于尋常字眼,平平話語中,飛出機智與幽默,濺起情感與意念,令人陶醉。
領(lǐng)袖與人民,情意綿綿,佳話連連。
紅軍轉(zhuǎn)戰(zhàn)陜北的艱苦歲月,一天深夜,毛主席和十幾位同志共睡一個小窯,房東大嫂十分不安,抱歉地說:“這窯洞太小了,地方太窄了,對不住首長了。”毛主席聽了微微一笑,隨著大嫂的語調(diào),回答道:“我們的隊伍太大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闭f罷,大家哈哈大笑。幽默風趣的三“了”對句,把人民對領(lǐng)袖的歉意,領(lǐng)袖對人民的謝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國際風云,詭譎多變,大國總理周恩來立于世界舞臺,既友好交往,也斗智斗勇,留下了一席席外交佳話。
一西方記者挑釁地問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要叫馬路呢?”發(fā)問夠惡毒的,周總理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被卮鹩哪p松,大長國人志氣,轟動了整個會場。要知道,馬克思、馬路的二“馬”不是偶然的機緣巧合,而是政治敏感,與文學靈感瞬間的美妙結(jié)合。
還有一名記者的提問,包含著一個惡毒的陰謀:“請問周總理,現(xiàn)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自然是沒有,但總理的回答是:“有?!币姶蠹以尞悤r,隨即補充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臺灣省?!鳖D時掌聲雷動,這一罕見的二次跟進簡短回答,挫敗了“兩個中國”的陰謀,維護了我國聲譽,幽默風趣中,取大勝,顯大智。
外國政要,文化名流中也不乏機警幽默的語言交往。
畫壇巨擘畢加索反對侵略戰(zhàn)爭,二戰(zhàn)期間,德國官兵常出入巴黎畢加索藝術(shù)館。一次,畢加索在藝術(shù)館出口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名畫《格爾尼卡》的復制品,畫的是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的慘狀。一德國蓋世太保頭目指著這幅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杰作嗎?”“不!”畢加索面色嚴峻地說:“這是你們的杰作。”畢加索話語妙在轉(zhuǎn)移話題,在答話中轉(zhuǎn)換概念,將“油畫作者”暗換為狂轟濫炸者,從而當面控訴了德軍慘無人道的罪行。面對強敵,畫家做了最出格的反抗。
市井縱橫,來來往往;公交的士,上上下下,生活的海洋里,天天亮出有趣的浪花,響起多味的語言佳話。
公交車上——
行駛的公交車猛一顛簸,一男青年沒有站穩(wěn),一下撞到了前面的女同志,女同志很不高興地叫道:“德性!德性!”男青年尷尬之中忙接口:“慣性!慣性!對不起!”滿車聞聽,不免一笑,那位女同志也忍俊不禁。
還是公交車上——
車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女青年,一男子瞥見了,硬湊上去,無話找話:“你的這條裙子多美呀,穿起來真漂亮。在哪買的?我給我女友也買一條?!迸嗄瓴换乇?,平靜回答:“我勸你還是別買的好,你的女友要是真的和我一樣穿上這樣的裙子,就會有不三不四的人湊上來糾纏她的?!蹦悄凶勇犃T,狼狽地退下了。
——前一輛車上,那位男士用“慣性”代“德性”,一字之變,點明原委,化解了將起的糾紛。后一輛車上,那位女士欲擒故縱,綿里藏針,挫敗了對方的邪念,又不失高雅、大度。二位年輕人真是善于生活的智者,語言藝術(shù)的高手。
還有一種幽默叫心酸。吳祖湘先生酸楚寫道:“老舍先生四九年之后是一直受寵的,我一直沒有受過寵。另外,比這更重要的是人格,老舍先生是要臉的,我是不要臉的。所以當一個人忽然不受寵的時候,他跳了太平湖。當他跳太平湖的時候,我每天在北大打掃廁所。我是北大打掃廁所里面打掃得最干凈的人?!薄鎸@輕描淡寫,你的心緊縮,說不出是什么滋味,文革中不同的學者大師,他們的遭遇竟然是如此的不同又相同!正是:無淚的文字,有淚的苦果。
特魯·赫伯有言:“幽默是一種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普遍意義的傳遞藝術(shù)。”這也是我們青少年朋友的追求,為此,在實際運用中,對涉及的對象,要分清是敵、是我、是友;在語態(tài)上要界定是認同、反擊、還是取樂;在語言風格上要吃準,是剛,是柔,還是剛?cè)嵯酀UZ言規(guī)范有致,手法力求創(chuàng)新,讓機智和幽默有趣地飛。
周章軾,著名語文教育家,著有《徜徉在語文世界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