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鴉片戰(zhàn)爭后,美國傳教士開始來華興辦學校。幾十年間,中國出現(xiàn)無數(shù)教會學校。這些教會學校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它在進行宗教傳播、文化侵略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傳教士 教會 學校
【中圖分類號】G649.29;B9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22-01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在遭受西方列強軍事、政治及經(jīng)濟侵略的同時,也遭受了一系列的文化侵略。在諸多列不平等條約的庇護下,大批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進行傳教,其中主要手段是建立學校,我們稱其為教會學校。教會學校所帶來的后果是具有雙重性的。這種以軍事侵略為后盾的文化傳播,無論如何也抹殺不掉其侵略的本質。本文主要以美國教會學校為主,分析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一、不平等條約是教會學校建立的前提
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與西方國家簽定《天津條約》,其中規(guī)定“耶穌圣教暨天主教原系為善為道,待為如已。自后凡有傳授習學者,一體保護,其安分無過,中國官僚不得刻待禁阻”。[1] 從此,外國傳教士取得了在華傳教自由的特權。隨后簽定的《北京條約》則更進一步規(guī)定,中國教徒和傳教士一樣受清政府保護,并且傳教士可以在各省買地建造教堂。1868年,在《蒲安臣條約》中清政府接受了自由移民與優(yōu)待美國人在華辦學的條款。在這些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美國傳教士開始在中國自由傳教、辦學。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傳教士的福音傳播方式遭到中國民眾的排斥和抵制。部分傳教士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是傳教的最大障礙。要使中國福音化,必須用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改造中國文化。在這種情況下,“間接布道”形式開始興起,傳教士們開始從事教育活動。
二、美國在華辦校狀況
(一) 1830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在廣州創(chuàng)辦一所學校,即貝滿學校。這是美國傳教士在華建立的最早的學堂。他們興辦學校的目的并非是教育,而是作為一種手段,來吸引教徒和培養(yǎng)傳教助手。傳教士們來中國,主要目標就是要用耶穌教義來開化“異教”充斥的中國,然而長期受儒學熏陶的中國人不可能擺脫儒學的影響,導致吸收教徒變得異常困難。因此一些傳教士開始考慮通過免費教育的方法召集一批貧困人家的孩童,作為他們講道的聽眾。而有錢人家則以傳統(tǒng)儒學為中心,學習孔孟之道,并不接受夷邦的傳教。由于傳教困難,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教會學校沒有太大起色。
(二)19世紀后30年代,西學和西式教育逐漸得到士大夫階層和相當數(shù)量中國人的認可。1900年,清政府宣布“嗣有外人呈請在內地開設學堂,亦無庸立案?!盵2] 在此形勢下,教會教育自1877年第一次傳教士大會之后發(fā)展迅速,教會學校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這一時期,教會學校不再停留在初級班的水平,并建立正規(guī)的教學體制。比較著名的學校有:1879上海培雅學堂和度恩學堂合并的上海圣約翰書院;1881年監(jiān)理會在上海開設中西書院;1882年長老會在山東開設廣文學堂;1889年長老會在廣州開設格致書院;1888年美以美會在北京開設匯文書院等。此外,還有上海圣瑪利女學,廣州真光女學、上海中西女學等。據(jù)統(tǒng)計,到1898年,美國傳教士在中國已創(chuàng)辦的學校達1032所初等學校,74所中等以上的學校。
(三)20世紀以后,美國在華創(chuàng)辦教會大學進入鼎盛時期。到清王朝垮臺之前,美國傳教士在華創(chuàng)辦的大學主要有:華北協(xié)和女大,廣州嶺南大學,蘇州東吳大學,圣約翰大學,上海滬江大學,成都華西協(xié)和大學等。在這一時期,美國在中國建立的教會學校比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學校要多得多。即使是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最初也多聘請美國人主持校務和教務。難怪李提摩太這樣說:“差不多中國全部大學都是由美國人創(chuàng)辦和主持的?!盵3]
三、教會學校的二重性
(一)美國在中國創(chuàng)辦學校,其原因和目的是多方面的:第一、借教育之舟載福音之道,是傳教士辦學的初衷。因為,傳教士來華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傳教,擴大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在辦學過程中,教會學校自成體系,自已制定教學制度和教學內容。他們把宗教內容列為至高無上的地位,圣經(jīng)、早禱會、主日大禮拜等都是必修課,置學校于濃厚的宗教氣氛之中。第二、用西方宗教文化替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教會學校的又一目的。在傳教士眼中,非基督教文化都是即將毀滅的異教文化。狄考文在1890年第二次基督教傳教士大會上這樣說:“真正的基督教學校,其作用并不在于單純地傳授宗教,從而受洗入教,而是使入教者成為社會上有勢力的人物,成為一般人民的導師和領袖?!盵4]他們的目的是培養(yǎng)信奉基督教的中國士大夫階層來統(tǒng)治中國,企圖以基督教來代替儒學使中國西方化。第三、有些教會學校還充當特務的職能,搜集政治,軍事情報。以圣約翰大學為例,在辛亥革命時期,美國教會及民眾團體,為了解當時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情況,由“美國教會教育社”編輯部打電報給校長卜舫濟,要求他在短期內編寫《中國當前情況》小冊子。北伐戰(zhàn)爭前夕,卜舫濟加緊秘密搜集有關中國政局演變的資料。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卜舫濟詳細地給美國政府匯報了“四·一二”事件的經(jīng)過。
由此可見,美國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教會學校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傳教,同時宣傳西方文化用以代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幫助官方進行經(jīng)濟和政治侵略。
(二)任何事情都具有雙重性,傳教士們以學術為媒介進行傳教,目的是為吸引中國的高層人士入教,但這卻使落后的中國知識分子接觸到了先進的西方科學,并且影響促進了中國的教育發(fā)展。
1.傳教士在傳教與辦學過程中,傳播了近代科學技術,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起到補充乃至推進作用,并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現(xiàn)代科學思想和技術的知識分子。傳教士輸入的西學啟蒙了中國人的思想,使他們對西方思想有了一定了解。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中國人的知識程度和民族意識日漸增長,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2.教會學校的建立對中國的教育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傳統(tǒng)儒學教育目標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后備軍,其教育思想落后、內容空泛,很少涉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教育方法強調死記硬背,非常僵滯。新興的教會學校以西方近代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為指導,在教學內容上以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為主,重視生產(chǎn)技術、實用知識;在目標上,除了宗教知識外還有智育、體育、美育教育,是近代意義上的全面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偠灾?,教會學校帶來了先進的教育體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對傳統(tǒng)教育產(chǎn)生了較大沖擊,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作用。
然而,我們始終要明白一點,教會學校的首要目的是傳教,進而改造中國文化。并且,傳教士及他們的學校經(jīng)常成為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侵略的助手。盡管它帶來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教育理論,但這只是一些副產(chǎn)品。它帶來的科技知識是因為傳教的需要,所以內容凌亂且不全面,是經(jīng)過教會過濾以后的。我們要辯證的看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翦伯贊,鄭天挺.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M].北京:中華書局, 1985,116
[2]學部.咨各省督撫之外人設學毋庸立案文,學務雜志,第6期
[3]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M].臺北: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620
[4]李清悚,顧岳中.帝國主義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動資料簡編1M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7
作者簡介:
李秀偉,女,河北秦皇島人,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