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婷
【摘要】教育本質是教育言說的邏輯起點,是教育理論自覺的標志,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通過對中外有關教育本質問題的研究理論以及后現(xiàn)代思潮對教育本質的質疑進行梳理和思考,依據教育的本質具有生成性以及人類采用有限視角認知教育本質的實際提出從“實然”追問轉向“應然”探求的理性立場。
【關鍵詞】教育本質 生成性 有限視角 外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15-01
一、國內、外學者有關教育本質的一些論述
我國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中國建立之后??梢源笾乱愿母镩_放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由于“左”傾思想政治路線的影響,教育被簡單當作政治宣傳的工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研究真正進入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其中曾產生過較大影響的觀點有“上層建筑說”、“生產力說”、“特殊范疇說”“商品說”和“產業(yè)說”。后來隨著作為教育主體的人及其自身需要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研究基本都遵循"育人活動說"的思路,關注教育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功能。
國內學者有關教育本質的界定大多都與同一時期人們對于教育功能的期待緊密相關。由于教育本質的研究與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聯(lián)系過于緊密,因而90年代之前常常會根據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將教育某一方面的屬性或功能放大成教育的本質,在不把教育當作獨立主體的前提下研究其本質難免片面。
二、后現(xiàn)代思潮下對教育本質的質疑
西方分析教育哲學的興起使得教育理論研究開始進入了反省的時代。在此之前,教育研究者都嘗試回答教育的本質以進行教育理論體系的建構,盡管沒有任何一種觀點能直接、準確地界定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但他們在邏輯上都是堅持教育的本質先在性的。教育哲學興起之后,“批判的思潮已經隱退,所謂的后現(xiàn)代思潮正處于高峰。”后現(xiàn)代思潮中的一些“反本質主義”流派對“本質主義”思想方式進行了激烈批判,甚至有學者聲稱“任何一個追求某種事物本質的人,都是在追求一個幻影”。他們認為所有對教育本質的探求都是徒勞的,對教育的認識只能采取主觀的理解和體驗的形式。
后現(xiàn)代思潮看到教育的本質因教育活動的復雜性而具有難以把握性是較有遠見的,但是反本質主義因強調差異、去除中心而否定事物的本質則有所偏頗。其實探討教育的本質與探討人的本質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都因活動主體的行為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而難以給出明確的界定,但是我們在人具有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這方面還是能達成共識的,我們相信人具有其內在規(guī)定性,不然對普遍人性、共通情感等問題的探討不都是“空中樓閣”嗎?雖然難以用實證主義去證明,但是也不應草率否定教育的本質,無法證明或描述也許只是由于人的認識具有局限性。
三、對教育本質的科學認識
(一)教育的本質具有生成性
后現(xiàn)代思潮對于教育本質存在的否定有所偏頗,但可有選擇性地借鑒其對教育的理解,即堅持教育是變化的、生成的基本立場,反對把教育的本質看作是恒定不變的。教育是一種自為的存在,而能客觀認識的自然物則是一種自在的存在。自然物那樣自在的存在方式是“本質先于存在”,具有時間先在性與邏輯先在性的統(tǒng)一;而教育的自為存在方式則是“存在先于本質”,從人存在的開放性出發(fā)關照教育本質的生成性,是從教育內部構成要素的特點來探求教育的本質,這與馬克思主義有關事物本質的論述不謀而合。
(二) 認知教育本質的視角為有限視角
可借鑒敘事學的理論來考察我們對教育本質的認知視角。本文所探討的教育是“大教育”,凡是有人類的活動就有教育行為的發(fā)生,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的角色。因此,我們不可能跳出教育,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去客觀地認知教育的本質,我們只能采用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主觀地形成對教育的有限認識。
(三)站在理性的立場上探索教育本質
我認為對教育本質的研究應采取理性的立場,“批判理性的立場既以科學主義的本質主義為不取, 又不敢茍同于非理性主義的反本質主義?!币蚪逃谋举|具有生成性以及人類認知教育本質的視角為有限視角,想以科學主義定義教育的本質注定是徒勞的;同時,反本質主義認為對教育本質的一味解構只會帶來教育理論體系的建構以及教育實踐活動的雜亂無序,也是不可取的。
在教育本質觀上,我們應“以生成變化的、朝向未來開放的教育本質取代那種永恒不變的教育本質?!被谶@樣的教育本質觀,我們可從“實然”的追問轉向“應然”的探求,思考“教育應該是什么”,即教育的屬性、價值取向、意義以及功能等,盡管這些都只是教育本質的存在狀態(tài)和表征,不能等同于教育本質。周浩波在《教育哲學》中提出,“教育就是一系列的意義”,當我們能最大程度地探究教育所包含的一系列意義時,對教育這一概念的外延認識便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以“應然”幫助“實然”的建構,正是對存在主義哲學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以生成變化的觀點來思考未形成的人的教育活動,這是比實證主義和反本質主義更符合教育特點的研究立場。
參考文獻:
[1]唐瑩.元教育學——西方教育學認識論剪影(下)[ J] .教育研究,2001 (3):21.
[2][美]羅蒂著,黃勇譯,后哲學文化[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141.
[3]毛崇杰.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28.
[4]韓震.本質范疇的重建及反思的現(xiàn)代性[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9).
[5]周浩波.教育哲學[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