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堅,劉澤銳,陳婉婷,張海燕,馬明娟(廣東省華南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東中山528415)
“公司+農戶”關系質量影響因素研究
黃志堅,劉澤銳,陳婉婷,張海燕,馬明娟
(廣東省華南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東中山528415)
摘要:“公司+農戶”模式是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中的一種新型農村經營模式,該模式在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中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但隨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該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呈現。筆者在文獻研究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以“滿意、信任、歸屬”為因變量,品牌資產為結果變量的模型來研究“公司+農戶”模式關系質量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筆者以溫氏為例,在云浮省新興縣對其合作農戶進行實地問卷調查,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此模式推動了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出現利益分配不均,風險共擔機制不合理等現狀。
關鍵詞:“公司+農戶”模式;信任;滿意;歸屬;品牌資產
本次的研究主要研究農戶和公司的關系現狀及影響因素。假設農戶是溫氏的顧客,則可以通過研究溫氏的品牌資產來反應所要研究的問題。又因為品牌資產是顧客忠誠的最終結果變量,所以筆者以品牌忠誠為切入口對這一研究項目進行分析。
筆者從品牌資產這個全新的角度出發(fā),構建一個以“滿意、信任、歸屬”為因變量,品牌資產為關系質量的結果變量的模型來研究“公司+農戶”模式下的關系質量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而品牌感知一般可以通過商業(yè)倫理、知名度、關系利益來實現,價值感知是由經濟利益、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感知風險來衡量。
(1)品牌資產并不受性別、年齡、養(yǎng)殖收入、合作養(yǎng)殖年限、人工投入、年出欄數等控制變量的影響,但教育程度對品牌資產有顯著正向影響,滿意感、信任感對其沒有顯著正向影響,只有情感性歸屬感、持續(xù)性歸屬感對其有顯著正向影響。
(2)滿意感只受感知風險的顯著正向影響,顯然對于農戶來說,只要公司能承當更多的風險,那么農戶就會越滿意??蓾M意感對品牌資產沒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筆者猜想是由于受訪者有66.67%是46歲以上,且又85.71%教育程度是初中以下,所以他們大多因自身年齡高、文化低的局限,而無更多就業(yè)選擇。根據回歸分析,雖然養(yǎng)殖收入高低對滿意度有影響,但對溫氏的品牌資產的影響不大。
(3)情感性歸屬感及持續(xù)性歸屬感對品牌資產顯著正向影響,研究表明,歸屬感越強,忠誠度越高,而品牌資產是忠誠的最終結果變量,即歸屬強對品牌的認可越強。分析表明,教育程度對歸屬有顯著影響。
(4)信任感對品牌資產無著顯著正向影響,而信任感又受農戶滿意感、商業(yè)倫理、感知風險的正向影響。這證明農戶很在意公司是否有用好的商業(yè)倫理,如不拖欠報酬,不欺騙農戶,嚴格遵紀守法。而且一個勇于承擔風險的公司,農戶對公司也會越滿意,農戶就會越信賴公司。
綜上所述,通過對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的研究分析,得出農戶對溫氏的情感性歸屬和持續(xù)性歸屬感較高。從農戶角度看來,溫氏遵守商業(yè)倫理道德、勇于承擔風險、知名度高,農戶較為信任溫氏。當其他公司提出相同條件時,農戶依舊會選擇與溫氏合作,兩者關系穩(wěn)固。但同時,公司與農戶之間也存在著其他問題,例如利益分配矛盾、農戶話語權太弱、風險分擔機制不夠完善等現狀。
溫氏“公司+農戶”模式的不足及對其建議
(1)利益分配機制有待完善。溫氏憑借強大的信息系統(tǒng)負責“公司+農戶”模式中整條畜禽供銷鏈,農戶只負責生產。農戶的報酬約為1.8-2.2元/只雞。較多農戶認為,與公司賺取的利潤相比,農戶的報酬較低,且與合作初期相比,報酬有所降低。
(2)風險共擔機制有待完善。溫氏建立了市場對接的即時定價機制,嚴格按照市場價確定收購價。畜禽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導致溫氏每天對農戶的收購價不同,甚至一天中不同時段的收購價也可能不同。弱小、分散的農戶認為市場風險過大,難以承擔。
收購時間波動范圍較大,且補貼較低。據農戶反映,提前/推遲收購由公司單方決定(回收波動時間一般為6天),晚收購時公司會相應的給農戶補貼,但遲延1-3天補償農戶0.05元/只/天,延遲4天以上補償農戶0.1元/只/天,但補貼往往是抵不過延遲收購導致的成本支出。
(3)投入品質量穩(wěn)定性有待提高。為了控制養(yǎng)殖過程的畜禽安全,養(yǎng)殖合同規(guī)定,農戶只能使用溫氏提供的種苗、飼料、獸藥、疫苗等投入品,不能私自外購。部分農戶認為,溫氏會根據市場動態(tài)調整飼料配方,控制畜禽生長狀況。不穩(wěn)定的飼料質量有時會增長畜禽養(yǎng)殖時間,因而增加養(yǎng)殖成本。
(4)區(qū)別對待農戶。部分農戶反映公司區(qū)別對待農戶,如只有一欄飼養(yǎng)10000只雞以上的農戶才能參加年會,了解公司動態(tài)等更多信息,不能參加年會的農戶認為有失公平。
(1)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溫氏現在給農戶的報酬比早期低,甚至比一些同行還低。建議溫氏一方面采取利潤返還等方式適當讓利于農戶;另一方面做好農戶的利益期望管理;此外加強市場、管理等方面信息的透明度。
(2)完善風險共擔機制。建議溫氏考慮農戶的利益,適當縮短回收波動時間,從原來的5-7天減為3-4天,或者提高遲延回收的補償費,還可通過建立恰當的保護價、風險基金等更好地做到風險共擔。
(3)加大研發(fā)力度,提高產品質量?,F代農業(yè)是技術集約型農業(yè)。溫氏要繼續(xù)加大養(yǎng)殖和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發(fā)力度,提高種苗成活率,提高飼料、疫苗、獸藥質量穩(wěn)定性和高效性。溫氏與華南農業(yè)大學、中山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等高校的合作使其技術研發(fā)能力居于國內領先地位,今后要放眼全球,借鑒和適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安全性。
(4)提高養(yǎng)戶感知的公平性。公司按照農戶為公司帶來的利潤細分農戶,給予區(qū)別對待符合關系營銷和顧客資產管理理論,但應建立在公平性感知基礎上。年會是公司與農戶加強雙方溝通,增強農戶對公司歸屬感的大好機會,但未能受邀的小戶卻感受到了不公平感。建議溫氏今后采取分層抽樣法確定參會農戶,保證大戶和小戶都有參會權利,提高農戶感知的公平性。此外,建議溫氏適當增加與農戶的溝通渠道,讓所有農戶都有機會與公司進行實時溝通,并為大戶適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他們的歸屬感。
參考文獻:
[1]杜吟棠.“公司+農戶”模式初探-兼論其合理性與局限性[J].中國農村觀察,2002(01):30-38.
[2]何嗣江,張丹.“公司+農戶”模式的演變及發(fā)展路徑[J].經濟學家,2005(01):118-119.
作者簡介:黃志堅(1989-),男,廣東小欖人,本科,數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