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一、 反芻、思考
聽課的最終目的不是簡單的“聽、寫”,而是“學”。是要通過“聽”的形式來實現(xiàn)學習別人成功的經(jīng)驗,吸取別人失敗的教訓,做到取長補短,進而切實提升自身業(yè)務水平。所以,我們在聽課結束后,必須認真對照聽課記錄及時地進行“反芻”。這里的“反芻”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記憶喚醒”,而是通過“課堂再現(xiàn)”將自己置身于整堂課的教育情境中,對課堂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深度分析、研究:一是,要站在“聽課人”的立場進行分析研究,我們不僅要找出本節(jié)課都有哪些亮點和缺失,而且還要用心去感受授課者“教技”背后所蘊含的智慧,并及時總結出一些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二是,要站在“授課人”的立場進行反思研究,如果自己是授課人又會怎樣設計本節(jié)課?與之前授課人相比,自己的“授課”又有哪些長處和不足?前授課人的課堂與自己的課堂又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處?有哪些亮點能對自己有所啟示?有哪些優(yōu)點是適合自己進行學習借鑒的?又有哪些不足是需要自己規(guī)避的?今后如果自己講授該課又應該怎樣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要將他人課堂中成功的經(jīng)驗、失敗的教訓,以及自己對本節(jié)課的思索及時進行聚合、總結,并敘之以文予以記錄,這樣我們的聽課所收獲的就不只是對課的外在形式的感知,而是真正領會了課堂教學的實質。如此,我們的聽課效果就必然會與之前大不相同,真做到聽有所悟、聽有所學。
二、 交流、分享
在聽的過程中,由于我們自身的素質、所處的位置以及聽課時候觀課的視角有所不同,所以對于課的理解也自然會有所不同,這里面既有真知灼見,也有泛泛之談,甚至是偏頗和失當之處。我們教師要想對自己所聽之課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知,并及時汲取其中所蘊藏的“成長營養(yǎng)”,就必須要將自己的思考、見解與同事進行交流與探討:一是,要與同行的聽課老師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之中我們要勇于說實話,其中不能有絲毫的粉飾,必須要將自己對所聽之課的“感覺”、“疑惑”真實呈現(xiàn),并就此及時向同行進行求教,這樣在交流中不僅可以引發(fā)自己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且還能有效實現(xiàn)教師間的思維資源共享;二是,要與授課教師本人進行交流,要重點針對聽課過程中自己所產(chǎn)生的“疑惑”之處向授課教師進行求教,請他說明這樣處理的原因以及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就此對本節(jié)課進行深度解構、品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消化”、“吸納”課程中的養(yǎng)分,提升自我。
三、 實踐、創(chuàng)新
教學是實踐的活動,教學能力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磨礪,也就是說我們要想通過聽課活動真正提升自身授課技藝,除了要做好之前的“反芻”、“交流”之外,還必須要做好相應的行為跟進:一是,要及時地將之前的“思考”付諸教學實踐。因為如果不對之前的“收獲”進行驗證,那么我們的成長就永遠停留在“口頭經(jīng)驗型”的教師水準上,只會“坐而論道”,而不能“學以致用”提升自我。二是要在實踐中對“思考”進行創(chuàng)新,不能簡單地 “拿來主義”,盲目照搬、復制別人的先進課堂技術和經(jīng)典做法。因為每一個優(yōu)秀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都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而是他們與學生持續(xù)磨合的結果;加之我們與授課人在學識、認知、授課理念和風格上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異,所教授的學生也是來自不同的環(huán)境,必然存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所以必須要根據(jù)班級的實際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對“經(jīng)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革“發(fā)酵”,讓經(jīng)驗實現(xiàn)“本土化”,巧妙融入自己的教學特色之中。只有如此,“經(jīng)驗”才會有效指導和提升班級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只有如此,我們的聽課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做到汲人所長,補己之短,并最終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矩熑尉庉嫞喊孜能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