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認為,“貧困必須被視為是一種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貧困不單純是一種供給不足,而更多的是一種權利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過多輪扶貧攻堅戰(zhàn),我國扶貧成就舉世矚目。權威統(tǒng)計顯示,從1978年到2010年,參考國際扶貧標準,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shù)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但是,目前全國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群還有8000多萬人,如果參考國際的貧困標準,還有2億多窮人。既看到我國一些省市富可敵國,看到一些富人身家千萬計,也應該看到那些貧困地方的窮人有時連肚子也填不飽,這才是完整的中國。
眾所周知,今年全國兩會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記者問時,也提到了我國的貧困人口數(shù)量并舉例稱:春節(jié)前到中國西部一個農(nóng)村,連走兩戶人家。一家母子二人,住在四面透風的破瓦房里,兒子40多歲了,因為窮還沒有娶上媳婦。因為窮,就娶不上媳婦,正因為如此,他們才需要改變命運,否則貧窮就會代代延續(xù)。
何以讓“窮二代”不再重走父輩的窮路?必須捍衛(wèi)教育公平,否則機會公平就是虛妄之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暢通農(nóng)村和貧困地區(qū)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睆娬{(diào)的正是教育價值。誠然,對那些“窮二代”而言,他們往往無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如果讀不了大學或連基本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都無法完成,如何改變命運?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世世代代窮下去?!苯逃绞巧鐣降幕A,甚至被稱為實現(xiàn)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實現(xiàn)教育公平,應輸送更多的教育資源給貧困地區(qū),讓“窮二代”讀上書,讀好書。
“窮二代”除了需要接受教育,還得擁有更多的公平機會。有人說,我沒有背景,只有背影。還有人抱怨,我什么都不缺,就缺少公平競爭的機會。其語境是拼爹流行,一些地方權力“世襲”堂而皇之,“蘿卜招聘”肆無忌憚,比如有的招聘赤裸裸地設定條件,只招干部家屬,還有的赤裸裸地表示,官員子女參加公務員考試可以加分……有的公立幼兒園僅面向公務員子女,深圳一校車只接送“有背景”的孩子,校方稱“公務員平時比較忙”……如此赤裸裸的歧視,說到底就是剝奪“窮二代”的機會公平,這勢必增加“窮二代”改變命運的難度。
讓“窮二代”更好地改變命運,就應該消除影響機會公平的因素,打破束縛在年輕人身上的機制性障礙。要推動促進社會公正的改革,就應不斷地清理有礙社會公正的規(guī)則,而且要使明規(guī)則戰(zhàn)勝潛規(guī)則。目前,改革已經(jīng)進入了深水區(qū),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是,再深的水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今天,人們對利益固化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只有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提振公眾信心,凝聚社會共識。
“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別讓陽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每個孩子要有美好的未來,“窮二代”也許更需要改變命運,更需要公平正義,更需要通過制度安排實現(xiàn)命運轉(zhuǎn)身。為此,就需要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fā)展機會,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jīng)濟發(fā)展、分享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方面的障礙。
目前“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深入人心,其中就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所提出的小康,正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為“窮二代”創(chuàng)造公平,讓“窮二代”也進入小康社會,我們的小康社會才是貨真價實的。當“窮二代”有了更公平的權利供給,他們公平參與時代的遴選,他們的命運必將出彩,貧窮就不會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