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秋
什么是語文教育,我們從學生時代接受教師的教,到當教師又教學生的歷程中,總是處在這么教還是那么教的教語文的交界處??鬃诱f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都是講學習的目的是為自己修身,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做人是首要的,有余力才去學文。巴金說:“文學是什么,文學就是讓人變得更好,讓世界變得更好?!蔽覀兲子玫脑捠钦Z文教育是用語言的體驗,語言的情感讓人變得更好。人變什么才會變得更好?就是人對社會的理解和生活方式有了變化,換句話說,也就是人的禮儀方面、情感方面、交際方面等變得符合社會發(fā)展,才叫人變好了。
聽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語文教師黃玉峰的演講之后,對他從教四十多年得出的真知灼見感觸較多。的確,縱觀我們的教育,先是政治掛帥,強調的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著眼點不在培養(yǎng)人,不在完善人格,而是能不能把學生變成為國家服務的“一種有用的機器”,一顆“螺絲釘”,不是關心人的成長,而是壓制人的和諧發(fā)展,這與語文教育強調的“人文性”不一致,由此,把語文課講成了思想內容的分析課,講成了政治說教課。后來,不強調政治掛帥了,元帥變成了分數(shù),一切為了應試,一切為了分數(shù),語文教育又成了“工具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之爭困擾了我們語文教育的大半個世紀。作為答題的訓練,閱讀詩文有標準答案,這種答案甚至連詩文的作者也答不對,甚至還答不出;作文也有統(tǒng)一的標準,統(tǒng)一的答案,寫對××的評論,其標準答案讓文章作者也是一頭霧水,真不知道語文應該教什么了。
比如教《紫藤蘿瀑布》一課,我也曾領讀課文,讓學生去朗讀課文,還去分析作者用詞的精細,怎么寫出了盛開的紫藤蘿花,教學生學會描寫,寫這樣和那樣的花,然而忘了,語文課文中那些寫月亮就像圓盤,寫河水如綠色的絲帶,寫樹葉像碧玉的仿寫教學是一種極圖省事的教學,相同的花在不同的人的生活經歷中的感受是永遠不相同的,描寫也是極大的反差。譬如讀一讀張潔筆下的白玉蘭是高雅的,而張愛玲筆下的白玉蘭都像是“污穢的手帕,又像廢紙是喪氣的花”。每個人經歷的感受不同,所遇到花的情感也不同,都是一種模式的教寫,而我們機器似的讀寫訓練達不到這個境界。因此,會出現(xiàn)“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景物描寫承載的是作者寫生命與命運的對話,人對感知的景物意想在進入大腦后的編碼是因人的氣質、人格與經歷而有了巨大差異的表象,這就是語文的情感教育。
我們要和傳統(tǒng)的分析說再見了(崔巒語),語文課本中現(xiàn)代文的分析,即使你講得頭頭是道,也是多余,沒有經歷體驗的學生還是一頭霧水。就說《白兔與月亮》一課,故事簡單但蘊含的人生哲理深刻,當教師的如果沒有參考書也不一定讀出其中的哲理。那么讓教學回到原點,讓學生讀通順,理出情節(jié),從情節(jié)的感知提出思考:白兔對月亮有什么不同的感覺?通過對比式朗讀,學生會感知白兔的決定。
講了多年的語文教育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的功用,語言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表達人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與自我的認識,什么是語文素養(yǎng),就是用文字表達的能力。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為例,教師領讀,學生朗讀,教師如數(shù)家珍,分析課文寫了四季的風光,按季節(jié)順序抓住景物特色描寫了美麗的小興安嶺,接下來的作業(yè)是仿寫“美麗的校園”或“美麗的××”。而作為教學參考書定出的教學目標是:能通過朗讀感悟小興安嶺的美,掌握按照時間順序描寫的藝術手法等。學了課文老師總會問,小興安嶺美不美?小興安嶺美在什么地方?幼稚童聲齊刷刷喊出美。接著是回答小興安嶺美在四季的景色,誰能說他不是教語文呢?但等到學生去仿寫他的校園、家鄉(xiāng)時,無非去東抄幾個詞,西仿幾句課文句式。我們的語文課就是這么去教的,我教會了學生哪些知識。那么如何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不能停留在教一年四季小興安嶺的景色如何美麗,而是重在學習景色是用什么詞語表達的,是用什么語言修辭方法描述的,如果你要選擇不同的景色,你會用什么詞語、方式去說通順、寫清楚,這才是優(yōu)質課堂價值的選擇。如果還能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展現(xiàn)課程中的圖、文、視頻、音樂等資源,讓學生在交互活動中親身感受美麗的小興安嶺景色,讓他們通過對課文的親身感知去作文表達,就真正實現(xiàn)了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有著最基礎的“根”,怎么去尋“根”?語文新課程標準已指明:語文是一門語言運用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課程,言語生命是語文生命,學語文在于學寫作,把聽、讀、說都溶入寫作素養(yǎng)的培育。怎么學?改變語文課的閱讀教學,以寫馭讀,把寫作素養(yǎng)分解到閱讀教學中,從傳統(tǒng)的內容分析中走出來,對課文的理解是把握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怎么寫這個”的教學,衡量課堂教學成效,不是看學生學了什么知識,而是學會了運用知識的能力有什么變化。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