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霞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培育高素質人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真正從學生需要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扎扎實實地組織教學。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和諧的課堂氛圍要由我們老師來調控,所以要從老師開始做起。
1.把微笑、信任帶進課堂。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是通過微笑來傳遞的,而學生會在這種愛的感召下,受到鼓舞,從而親其師,信其道。面帶笑容走進教室,讓每個學生看到你眼中的愛,這就是和諧課堂的開始。
2.把鼓勵、贊揚帶進課堂。學生主體地位是通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體現出來的,而學生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老師的鼓勵。所以,老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善思多問,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贊揚是最好的鼓勵,在孩子們的發(fā)言中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有新意,有獨特見解地及時給予贊許。這樣做不僅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而且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3.把尊重、民主帶進課堂。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心情舒暢,才會想說、想問、想創(chuàng)造。在課堂上,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民主于學生,才能激活課堂氣氛,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同時,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優(yōu)秀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
二、把教學的目標要求轉化為學生可以解決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是引導教學方向的,是教學的靈魂。但它是從教學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有“要求性”“結論性”的特點。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把教學目標轉化為探究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探索知識,最后理解掌握知識。
探究問題的設置要有啟發(fā)性,也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如,在學習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問題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感受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你的影響是什么?學生就會思考經濟全球化與自己的關系。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掌握了知識,實現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這也意味著我們要把目標教學轉化為過程教學,把知識結論教學向過程教學轉化,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突出“學”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三、學以致用
學生主體地位是通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我們要在課堂上設置有層次、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能力。練習題的設置要思維容量大一些,體現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遷移過程。訓練的方法也要靈活多樣,不要拘泥于尋找標準答案上。
課堂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是教育永恒的話題和追求目標。我們要在探索中繼續(xù)思考并認真踐行這一思想。
?誗編輯 馬燕萍